今天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61周年的紀念日。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公布的,但是在這之前,準備工作就已經(jīng)開始了。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際,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就在北京成立了,接著就開始了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制訂工作。1952年2月,教育部設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文研會從成立到1954年,主要進行了漢字筆畫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1954年12月,國務院設立了專門研究文字改革的機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改會于1955年2月成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主要工作是擬訂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初稿。與此同時,全國上下也掀起了群眾設計拼音方案的熱潮。
據(jù)“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的回憶文章記載,從1950年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的時期起,到1955年8月31日止,一共收到各地633位同志寄來的拼音方案655個。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生前接受記者采訪
其中的方案內(nèi)容五花八門。有用“簡單漢字、偏旁部首或者漢字筆畫做字母”,有用“純粹拉丁字母的”或“純粹俄文字母的”或“以拉丁字母為主,加入少數(shù)俄文字母的”或“加入部分新造字母的”,還有速記式——“用極簡單的線條按位置、大小、長短、方向等的變化來表示不同的字母”,甚至還有“把阿拉伯數(shù)字來做字母”的。周有光認為,“這充分說明漢語拼音方案的擬訂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與此同時,官方研究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也在推進。周有光當時的工作主要“就是研究、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拼音方案委員會在參考歷史上的各方案的同時,也參考了解放后群眾制訂的數(shù)百個方案,并在此基礎上擬出了漢語拼音方案初稿。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這時,由于對漢語拼音方案到底應采用哪種字母形式還沒有作出最后的結論,所以方案委員會在文改會上印發(fā)了六種不同的方案初稿――四種漢字筆畫式、一種斯拉夫字母式、一種拉丁字母式方案,向與會代表征求意見,并決定把拉丁字母式方案作為國際通用字母類型的推薦方案。后來,文改會根據(jù)群眾意見并得到領導上的同意,原則上決定采用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
此后,文改會對方案初稿作了進一步修訂,于1956年2月12日發(fā)表了漢語拼音方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見,許多省、市、自治區(qū)以及與漢語拼音關系密切的部門組織了座談會、討論會,許多刊物也發(fā)表了討論文章。拼音方案委員會在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于1956年8月提出了兩種供參考的修正建議。1956年10月,國務院設立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進行審議。審訂委員會經(jīng)多次會議、座談及討論之后,于1957年10月提出了修正草案,同年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次會議通過決議并決定發(fā)表修正草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新中國第一部法定的拉丁字母式漢語拼音方案誕生了!
漢語拼音方案是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產(chǎn)物,它是在我國數(shù)百年拉丁字母注音的實踐經(jīng)驗基礎上、在廣泛的群眾基礎上,繼承我國上百年注音歷史傳統(tǒng)而制訂出來的,它又是在三百五十年來無數(shù)個漢字注音方案,尤其二十世紀的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基礎上設計成功的,而其科學性和實用性又遠勝于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方案。正如中國文改會主任吳玉章先生所說,“《漢語拼音方案》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漢語拼音字母的總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