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由楊陽執(zhí)導、張巍編劇,劉亦菲、陳曉、柳巖、林允等主演的古裝電視劇《夢華錄》正在熱播中,主要講述的是三位女子——脫離賤籍的趙盼兒、身在樂籍的宋引章以及屠戶出身的孫三娘,在東京城演繹的種種故事。 本劇改編自近600年前的名作——關(guān)漢卿所著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不過,關(guān)漢卿的原著故事在本劇中只構(gòu)成前面大約六分之一的情節(jié),之后本劇基于現(xiàn)代人特別是現(xiàn)代女性的情感及奮斗視角增加了大量的演繹內(nèi)容,主要講述了三姐妹在東京城追求愛情和事業(yè)自立的故事。 雖然是一部現(xiàn)代視角的古裝劇,不過那些曾經(jīng)在歷史上活動于兩宋時期的女子,她們在歷史上吉光片羽般的印記,也著實在本劇中留下了些許蹤跡。本期我們就從劇中的這些印記出發(fā),追溯一下,兩宋時期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真實故事。 本劇的主干劇情就是趙盼兒等人在東京城開了一家茶坊,開始了我們現(xiàn)在俗稱的“逆襲”奮斗之旅。而在真實歷史上,宋代女子經(jīng)商,算得上是比較常見的事。 兩宋之交的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錄了北宋都城汴梁城諸多“網(wǎng)紅”名店,其中即有女性開辦的“王小姑酒店”“曹婆婆肉餅”“丑婆婆藥鋪”等。 此后南宋周密作《武林舊事》、吳自牧作《夢粱錄》,其中也記錄了都城臨安內(nèi)的諸家女子開設的名店,諸如“李婆婆雜菜羹”“陳媽媽泥面具風藥鋪”等,其中甚至還有一家跟本劇趙盼兒等人是同行,這就是王媽媽家的“一窟鬼茶坊”,這家茶坊開在臨安城市南坊北三元樓前的中瓦子,是臨安城中有數(shù)的名店,乃是“士大夫期朋約友會聚之處”。 劇中趙盼兒等人在與競爭同行茶湯巷的斗茶比賽中,并無絕對實力的碾壓,最終以獨一無二的手藝風味勝出。特色二字知易行難,本就是兩宋女子經(jīng)商的要訣之一,歷史上兩宋商賈女子中,最諳此中之道者,首推宋五嫂。 按照袁褧《楓窗小牘》所載,宋五嫂本是袁家婢女,似乎是專司廚膳的,素來烹得一手好魚羹,后來嫁與汴京城中某酒家老板,成為酒家婦。 北宋滅亡之后,宋五嫂顛沛流離,輾轉(zhuǎn)來到南宋臨安城,于錢塘門外開店,主打“宋五嫂魚羹”。而當她作為汴京昔日故人,被太上皇宋高宗趙構(gòu)召見之時,宋五嫂除了與太上皇交流往事之外,還進上了她那原裝汴京手藝制作的魚羹。 一碟汴京味,百種故國情,趙構(gòu)得以食魚知味,遂賜宋五嫂金錢十枚、銀錢百枚、絹十疋,而得到宋高宗強烈廣告推介效應的宋五嫂魚羹,從此揚名指數(shù)飆升,成為臨安城里需要排隊搶購的網(wǎng)紅食品。 宋五嫂憑借特色食品闖出事業(yè)的故事是如此傳奇,以至于數(shù)百年后明朝馮夢龍把她的故事寫進了《喻世明言》中,并留下詩評:“一碗魚羹值幾錢?舊京遺制動天顏。” 而在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關(guān)于這位女商人成功的圓滿結(jié)局,是這樣描述的:“人競市之,遂成富媼?!?/strong>也就是宋五嫂憑借拳頭產(chǎn)品魚羹,終成致富達人。而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句中最后這個“媼”字,按《說文解字》,媼乃“女老稱也”。 宋五嫂作酒家娘烹制魚羹的汴京城,在公元1127年被女真軍攻陷,而她得太上皇宋高宗產(chǎn)品推介之時,已經(jīng)是公元1179年,期間已歷52年,半個世紀的江湖漂泊中,宋五嫂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悲歡?歷史沒有再答。宋五嫂在歲月中留下永恒印記的,只有半個世紀的風雨之下仍不曾改變的烹魚手藝。
劇中趙盼兒等女性在東京城闖出一番事業(yè),其歷史背景正是曾經(jīng)活躍于兩宋的眾多商賈女子。女性商人在兩宋時期的大量出現(xiàn),由大歷史言之,實是自中唐以后兩稅法實行,中古時期封建王朝的經(jīng)濟基礎、社會分層變遷所致。諸多歷史現(xiàn)實因素匯集之下的直觀結(jié)果,就是商人在唐宋時期逐漸擺脫“四民”之限,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而唐代坊市空間在宋代被突破后所引發(fā)的手工商業(yè)繁榮,也為女性商賈活躍提供了歷史機遇,當時在汴梁臨安等大都市以及沿海、沿運河的港口市鎮(zhèn)中,大量女性紛紛從事商業(yè)活動,因此才會在兩宋文獻中留下諸多女性商賈的故事。
但是,就跟劇中趙盼兒選擇開辦的茶坊一樣,文獻中所記錄的兩宋商賈女性,在歷史上從事的商業(yè)面其實還是很窄的,基本就局限于餐飲、住宿以及手工業(yè)(諸如藥鋪)等行業(yè),絕少涉及大宗貨物、高價值商品交易等。這些女性慣常從事的商業(yè),特點就是規(guī)模小、收益少,《史記》中記載的先秦“巴寡婦清”那種富可敵國的女性豪商在兩宋時期是不存在的。這也是兩宋女性地位社會經(jīng)濟在上升的同時也存在局限的一種反映。
除了現(xiàn)代視角下的事業(yè)奮斗這一主線外,本劇中還呈現(xiàn)了不少兩宋時期的大大小小的歷史印記,以管窺豹之下,對于宋史愛好者別有一番滋味。比如劇中趙盼兒等與茶湯巷的斗茶情節(jié),從點茶的輸贏標準到驚艷的茶百戲,都讓人把更多目光轉(zhuǎn)移到兩宋歷史上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斗茶之風——
北宋蔡襄《茶論》:“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diào)令極勻,又添注入環(huán)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span>
北宋陶谷《清異錄》:“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span>
兩宋之交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至今仍是研究兩宋民俗的重要參考。
孟元老在其序中如是說:“暗想當年,節(jié)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于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古人有夢游華胥之國,其樂無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目之曰《夢華錄》?!?/span>
回首歷史文獻中的兩宋故事,我們既能看到那時社會的人間煙火,也能夠看到宋代女性留下的身影。在這一番溯源中,歷史再一次顯現(xiàn)出無窮的魅力。
撰文 | 石雱
圖片 | 電視劇《夢華錄》劇照
來源 / 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