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一輪飛鏡誰磨 照徹乾坤——詠中秋節(jié)古詩詞賞析(三

              川  雪

 

 至元明清時,中秋節(jié)已與春節(jié)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詠中秋節(jié)的詩詞,在內(nèi)容上也有所拓展。

 明代文人張岱的《陶庵夢憶》卷五“虎丘中秋夜”便記載了一番極熱鬧的情景:“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游冶惡少、清客幫閑、傒僮走空之輩,無不鱗集。自生公臺、千人石、鵝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逼涓魃说染奂黄穑钨p玩樂,與唐宋時玩月的閑情雅致相比,更見市俗化、大眾化。直至清代,中秋節(jié)更被正式定為假期;《清史稿﹒選舉志》中記載,清廷于光緒年間規(guī)定,各級于“慶祝日、端午、中秋各放假一日”,而拜月祭月的習俗也繼續(xù)沿襲。

 元代詩人元好問的《倪莊中秋》,一反詠中秋詩的常態(tài),寫自己不愿意賞月:

 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這首詩寫詩人在倪莊遇到中秋節(jié),沒有寫傳統(tǒng)的賞月活動,而是寫自己艱難的人生經(jīng)歷,由景入情,反映了艱辛的社會生活。

 詩一開始,詩人就說自己只能勉強吃點飯,身體日漸消瘦,穿著緊身短衣,已經(jīng)感知到秋天的寒意。接著回憶起自己的青少年,那時候哪里知道人生的艱難。住在鄉(xiāng)村,早上的露氣飄進茅屋,小溪的水聲沖擊著石灘。最后詩人寫到自己的心情,到了晚上月亮從山中升起來,可自己直到天亮也沒有看過一眼。

  中秋不賞月,詩人定是有心事。要么是擔心國家的處境,擔憂百姓的安危;要么就是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或自身離鄉(xiāng)背井孤寂悲傷。

 這首詩,內(nèi)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而不尚浮華。

 元代詩人傅若金的《岳陽中秋值安南貢使因懷舊游》,抒寫對舊友的懷念:

 洞庭秋氣滿龍堆,為客偏驚節(jié)序催。

 鐵笛乍聞云外過,瓊樓應(yīng)傍月中開。

 越裳重譯三年至,溟海浮槎八月來。

 忽憶舊游今萬里,天涯長見雁飛回。

 傅若金(公元13031342年)字與礪,一字汝礪。元代詩人。曾以參佐出使安南(今越南),任務(wù)完成出色,還授廣州路學(xué)教授。有《傅與礪詩文集》。其文章“無可長短,特以詩傳”。其詩“高出魏晉,下亦不失于唐”?!端膸烊珪肥珍浟恕陡蹬c礪詩文集》,并說:“今觀其集,當以士禎為定論”。

 龍堆,洞庭湖中金沙洲的別名,延袤數(shù)里。

 詩人在岳陽正值中秋節(jié),恰好又遇到安南(越南)的貢使,引起對舊時友人的懷念,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前兩聯(lián)寫岳陽洞庭湖的中秋風光。時值中秋,洞庭湖上秋氣彌漫,一望無邊,讓游子驚嘆節(jié)序的催人。高亢的鐵笛聲似從云外傳來,岳陽樓高聳入云,好像靠近了月亮。詩人將洞庭湖的中秋夜景寫得雄壯大氣,引人入勝。

 后兩聯(lián)回憶出使安南的情況,今天逢到安南朝貢使者,似坐浮槎而來,讓人無比興奮。忽然想起那些舊時同僚如今相隔萬里,只能在天涯處望見大雁飛回,難于再見面了。抒發(fā)了對舊友的深切懷念之情。

 再看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的《折桂令·中秋》,著力描寫月光的澄徹: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張養(yǎng)浩(公元12691329年)字希孟,號云莊。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他幼有才名,長游京師,獻書于平章不忽木,大以為奇。累辟御史臺丞相掾,擢監(jiān)察御史,疏時政萬余言。累官翰林直學(xué)士、禮部尚書。明代朱權(quán)《太和正音譜》謂其曲“如玉樹臨風”。

 這首散曲抒發(fā)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fù)渲染,創(chuàng)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起首三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凈,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chǎn)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lián)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fā)此驚問。下面兩句,轉(zhuǎn)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采用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xiàn)月光的明亮。天上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月光照耀的程度?!坝衤躲鲢觥眱删?,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chǎn)物。

 “比常夜清光更多”兩句,寫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凈??v使如此,也并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xiàn)其優(yōu)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jié),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里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cè)面多層次的反復(fù)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發(fā)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明代詞人文征明的《念奴嬌》,充滿瑰麗想象:

 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   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zhuǎn)眼秋光如   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此詞上片寫詞人于中秋夜晚,仰望月宮,展開瑰麗的想象。月宮中桂花樹開滿了桂花,花像美玉般晶瑩剔透。圓月照徹了整個蒼穹,夜空清涼,好似被水洗凈了一般。秋風吹來,整個身軀都感到寒冷,仿佛在水晶宮殿里一樣。遙看天際,蛟龍翻騰起舞,宮殿雄偉壯麗,縹緲的歌聲隨風飄蕩。從想象回到現(xiàn)實,看到明亮的月光鋪滿大地,詩人突發(fā)奇想,愿意乘著繽紛的云朵騰空而起,飛往月宮。詩人對月宮的描繪,充滿了奇光異彩,把讀者帶到了一個神奇的神仙世界。

  下片詞人回到現(xiàn)實,回想去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暢飲,望云飄月移。千里江山如昨天的夢境,清秋時令又到了眼前。詞人又生發(fā)奇想:那自西而來的青鳥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jié)快到了,并讓我轉(zhuǎn)告好友,千萬別辜負了到月宮里去痛飲甘甜的香醪??!

 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jié)拍,上結(jié)“欲跨彩云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jié)“莫負廣寒沈醉”,似與嫦娥有約,又顯期盼。詞人對月宮的贊美與向往,寄寓了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曲折地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

 明代詩人徐渭的《十五夜抵建寧》,表達了天涯孤旅的落寞情感: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徐渭(公元15211593年)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明代杰出的書畫家、文學(xué)家。一生遭遇十分坎坷,以賣詩、文、畫糊口,潦倒一生。他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著作有《四聲猿》、《南詞敘錄》、《徐文長佚稿》、《徐文長全集》等。傳世著名畫作有《墨葡萄圖》軸、《山水人物花鳥》冊、《墨花》九段卷(均藏故宮博物院)等。

 此詩是詩人中秋之夜乘船到達建寧時所寫。薄暮時分,城西邊的太陽落山了,行船也停泊了,從船上下來走向長橋,只見一輪圓月慢慢升起來。夜色漸起,裊裊云煙漸漸升起于草野之間,忽然間那煙霧繚繞,順著高高的樓閣,分散于房檐之間了。

 本詩全篇都是景致描寫,不著一字寫愁緒,但通過日暮、云煙、行船、高閣物象的描摹,勾勒出一幅凄清的圖景,表達了詩人天涯孤旅的落寞情感。

 清代詩人張煌言的《舟次中秋》,表現(xiàn)了對故國的懷念:

 淡蕩秋光客路長,蘭橈桂棹泛天香。

 月明圓嶠人千里,風急輕帆燕一行。

 此夜銜杯慚庾亮,幾年持斧笑吳剛。

 觀濤豈必錢塘去,碧海銀潢自渺茫。

 張煌言(公元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南明儒將、民族英雄,明末清初詩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京失守后,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后奉魯王,聯(lián)絡(luò)13家農(nóng)民軍,并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余城,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見大勢已去,隱居不出,被俘后遭殺害。其詩文多是在戰(zhàn)斗生涯里寫成,質(zhì)樸悲壯,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中秋本是團圓之時,但國破家散,詩人只得在船上度過中秋。明亮的月光灑在波濤起伏的水面上,回家的路是多么漫長。泛著清香的船槳、小舟,急速的在水上飄搖。明月照著圓嶠山,人卻相隔千里,勁風吹著輕帆像燕子一樣前行。 

 前兩聯(lián)寫詩人中秋之夜在月光中乘船前行的情景,表現(xiàn)了對故國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后兩聯(lián)詩人抒發(fā)感慨。時值中秋節(jié),詩人舉杯飲酒,想起堅持北伐的東晉大臣庾亮而感到慚愧(庾亮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依然受到尊敬),抬頭望月,對多年來一直持斧砍樹的吳剛笑笑,為他的堅持而感動。詩的最后說,看波濤洶涌的潮水何必一定要去錢塘江呢,青天銀河自是給人飄渺的感覺。表明自己不隨波逐流,堅持抗清斗爭的決心。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琵琶仙·中秋》,充滿了對亡妻的懷念: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   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只   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納蘭性德與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成婚??滴跏瓯R氏難產(chǎn)去世,納蘭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為《飲水詞》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連他自己也再難超越。

 此詞是詞人對以前感情經(jīng)歷的回憶,充滿了對亡妻的懷念之情。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在蒼茫的夜色中,詞人抬頭仰望天空,中秋月圓,其景何其美好;然而他卻觸景生情,發(fā)此疑問。通過此句,我們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悲涼:日月輪回不斷,春花秋月年年,這些都只會令他徒增煩惱;是因為佳人不在,如今的他形影相吊么?“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不知哪里吹來的秋風,帶來一陣芬芳;月亮的清輝籠罩了周圍寂寞的空氣,如同冰雪一樣寒冷。此句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寒冷的是清輝還是他那顆受傷的心?回想往昔,那“一生一代一雙人”,曾經(jīng)花前月下,欣賞這良宵美景,“記當時,垂柳絲,花枝,滿庭蝴蝶兒。”只影而今,物是人非,在這如同舊時的明月下重拾往事,只會令他“填膺百感”。

 詞的上片寫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充滿了悲涼,其情之苦,足以震憾一切感性的心靈。用“冰輪”喻明月,用“雪”喻明月的清輝,更增加了意境的清冷?!爸挥岸?,那堪重對,舊時明月”,此三句道出了詞人“盡成悲咽”的緣由:原來是故人不在,詞人在思念他的亡妻;然而“明月不諳離恨苦”,偏要打動他那顆敏感脆弱的心,叫他情何以堪。

 下片寫詞人仰望明月憶及往事?!盎◤嚼?、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明月下,芳叢里,詞人與心上人嬉戲,游玩,雖然并未著墨描摹具體情狀,而梧桐葉的緩緩飄落中,縱情的歡笑聲,親昵的廝鬧聲,在一片月色下朗朗可聞,其人之天真爛漫,其情之親密無間,已不言自明,詞人對故人往事的深深思戀,直抵人心深處。只是光陰荏苒,輕紈小扇輕搖又搖走了幾番寒暑,去者不可追,如今只剩下詞人中宵獨立,“填膺百感”,而明月還是當時的明月,清輝未減分毫。中秋月光照耀,本該是眾家歡聚之時,詞人心中卻荒涼如大漠,吹裂紫玉蕭也難散愁心。

 這首詞以清新凝重、又十分傷感的筆調(diào)描繪了中秋時節(jié)月下的景色。其中有對往日中秋月下嬉戲歡樂的追懷依戀,有對“只影而今”的孤單失落的傷感悲嘆。而結(jié)處“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一語又頓使全篇升華,看來詩人傷情的并非單純的“離別”,而是更有別的隱憂,至于什么隱憂呢,落句只用了寒夜之笛聲作結(jié),留給讀者去咀嚼,去回味,去聯(lián)想了。

 清末女英雄秋瑾的《滿江紅·中秋佳節(jié)》,表達了自己的凌云壯志: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   終破楚,八年風味獨思浙。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   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秋瑾(公元18751907年),原名秋閨瑾,字璇卿,東渡后改名瑾,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xué)。積極投身革命,先后參加過光復(fù)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公元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fù)軍,擬于7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15日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秋瑾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雖然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聰慧,少時就喜舞劍,善騎馬,蔑視封建禮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十八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子芳。1898年王子芳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詞中“小住京華”指的就是這回事。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追求婦女的獨立與解放。

 1903年中秋節(jié),三十歲的秋瑾與丈夫發(fā)生沖突,從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她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

 此詞是詞人在1903年中秋節(jié)的述懷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舊禮教的束縛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悶彷徨和雄心壯志的開闊胸懷。

 這首詞是言志之作,表達了詞人匡國濟世的凌云志向。

 詞的上片寫與王子芳結(jié)婚八年,表面上過著富貴人的生活,實際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譽章書》),如今與其決裂,突破家庭束縛,實現(xiàn)了“求自立”的愿望。

 詞首先寫中秋佳節(jié)暫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開,秋色明凈?!盀榛h下,黃花開遍”,是化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和李清照“人比黃花瘦”的詩句,寫秋色,但主要是用來說明沖破家庭牢籠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女子要沖破家庭牢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詞人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說明自己終于沖破家庭牢籠,并不過分?!翱鄬z、強派作蛾眉”進一步說明表面上過著貴婦人的生活,實則奴仆不如的“八年風味”?!笆馕葱肌北砻髟~人對貴婦人的生活,并不留戀,相反加以蔑視?!懊糠昙压?jié)倍思親?!敝星锛压?jié)應(yīng)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詞人卻寓居客棧,不免有“人比黃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喜悅之情。把陶淵明和李清照表現(xiàn)不同思想的詩句雜用在一起,來表達自己初離家庭時的矛盾心情,別具匠心。

  詞的下片寫詞人雖有凌云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濕衣巾。詞人雖是女子,但“心卻比,男兒烈”,所以能沖破家庭牢籠。離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辦?這是擺在詞人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平日詞人,雖以肝膽相照,真誠懇切,但不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F(xiàn)在離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處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將會受到怎樣的折磨?想到這一點,不覺傷心落淚,也是很自然的?!昂翁幰捴簟?,這對當時的秋瑾來說,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關(guān)系到她的前途和事業(yè)。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一個女子的叛逆行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詞人清醒地估計到“必知音之難遇,更同調(diào)而無人”(《致琴文書》)的困境。這種擔心和憂慮,真實地表現(xiàn)了一個革命者剛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狀況。

  這首詞的基調(diào)高昂,語言剛健清新。通過層層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參加革命前的復(fù)雜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中秋月是溫柔的,它用溶溶月華撫慰人們躁動的心靈;中秋月是美麗的,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和美好的憧憬。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回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在一年一度的中秋月下,愿人們闔家團圓,幸福美滿。愿中秋月這個意象高懸在詩壇上空,成為我們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詩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中秋詩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比娰p析
月亮已不是那個月亮——蘇軾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樣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蘇軾《水調(diào)歌頭》賞析 )
表格邊框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