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一時的牡丹玩賞確實為唐宋經濟文化生活增色不少。不過具有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的詩人們卻從中看到了潛藏的危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新樂府首先觸及到了這一點,其在《秦中吟·買花》中寫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shù)。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與白居易同時的李肇在《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zhí)金吾鋪宮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值數(shù)萬者。”這首詩,通過對“京城貴游”買牡丹花的描寫,揭露了社會矛盾的某些本質方面,表現(xiàn)了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
全詩分兩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寫京城貴游買花;以下六句,寫田舍翁看買花。
京城的春季將要過去,大街小巷來來往往奔馳著喧鬧不已的車馬。都說是牡丹盛開的時節(jié),人們呼朋引伴、爭先恐后地趕去買花。一開頭用“帝城”點地點,用“春欲暮”點時間。“春欲暮”之時,農村中青黃不接,農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長安城中,卻“喧喧車馬度”,忙于“買花”。以“喧喧”狀“車馬度”,其男癲女狂、笑語歡呼的情景與車馬雜沓、填街咽巷的畫面同時展現(xiàn),真可謂聲態(tài)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是對“喧喧”的補充描寫。借車中馬上人同聲相告的“喧喧”之聲點題,用筆相當靈妙。
這四句寫“買花去”的場面,為下面寫以高價買花與精心移花作好了鋪墊。接著便是這些驅車走馬的富貴閑人為買花、移花而揮金如土?!白谱瓢俣浼t,戔戔五束素”,“戔戔”,委積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積起來的龐大體積。古代以五匹為一束?!拔迨亍?,即二十五匹帛?!缎绿茣?/span>·食貨志》曰:“自初定'兩稅’時錢輕貨重,······絹匹為錢三千二百?!碑敃r正行“兩稅法”,一匹絹為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為錢八萬。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竟售價八萬,其昂貴的確驚人。那么“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精心移植呵護,其珍惜無異珠寶,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以弄花為習俗,人人執(zhí)迷不悟。以上只作客觀描繪,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詩人的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確切含義是什么,仍有待于進一步點明。白居易的有些諷諭詩,往往在結尾抽象地講道理、發(fā)議論。這首詩卻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者揮金如土,發(fā)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時,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位從啼饑號寒的農村“偶來買花處”的“田舍翁”,看見他在“低頭”,聽見他在“長嘆”。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在熱鬧喧嘩的買花場景中,詩人不失時機地攝下了“低頭獨長嘆”的特寫鏡頭,并以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從“低頭”的表情與“長嘆”的聲音中挖掘出全部潛臺詞:僅僅買一叢“灼灼百朵紅”的深色花,就要揮霍掉十戶中等人家的稅糧!揭示了當時社會“富貴閑人一束花,十戶田家一年糧”的貧富差距。最后這一警句使讀者恍然大悟:那位看買花的“田舍翁”,倒是買花錢的實際負擔者!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者,衣食住行,都是來源于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詩人借助“田舍翁”的一聲“長嘆”,尖銳地反映了社會存在的矛盾。
再看白居易的《牡丹芳》:
牡丹芳, 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房。
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
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
紅紫十色間深淺,向背萬態(tài)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
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秾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
石竹金錢何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
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衛(wèi)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
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悉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
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
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至。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
無人知, 可嘆息。
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
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事君憂稼穡。
此詩的前半部分極盡華美的描寫,使全詩的意緒升騰至沸點,營造出了全民賞花愛花的盛大癡狂的場景。詩中融各種藝術手法于一爐,從牡丹的色、香、態(tài)入手,描摹了牡丹的色之瑰麗、香之銷魂、態(tài)之迷人,把牡丹的豐姿神韻盡行托出。筆法細膩,縱橫馳騁,酣暢淋漓。而且,在賞花人的選擇上,也以上層人士為描寫對象,凸顯出極盡奢華的輝煌之感,使整個場景在人花交錯中相映成趣地呈現(xiàn)出盛世審美習尚極致的豪奢感。
但此詩的題旨并不在前半部分鋪彩摛文的描繪中,而是在后半部分貌似急劇降溫、實則熾烈如火、力透紙背的慨嘆中。通觀全詩,實是以樂景寫哀情。情感溫度的變化,文辭華麗與質樸的兩極,隱性與顯性的參差對照,熱與冷的奇異錯位,為此詩在營造美不勝收的審美空間之外,賦予了針砭時弊的強大力量。盡管自己也深愛牡丹,但詩人情愿“減卻牡丹妖艷色”,以期統(tǒng)治者能以百姓疾苦為重,不能只顧自己尋歡作樂,為牡丹揮金如土,卻不問稼穡艱難。詩人于繁華盛景之中觸探凄涼的深邃思想背后,是一顆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赤子之心。這種欲抑先揚的寫法,使得這首詩獲得了一唱三嘆、百轉千回的藝術效果。這首詩也因其華美與厚重并舉的獨特藝術魅力而廣為傳誦,深入人心。
唐代詩人柳渾在《牡丹》中,對賞花者的豪奢進行了譏諷: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窠。
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校多。
此詩以輕松平淡語言作側面諷刺。前兩句嘆牡丹價格昂貴而豪家權門揮金如土滿不在乎。三句轉出,末句直抑。以物比物,寫牡丹花與普通蜀葵花差不多。全詩譴責官僚貴族豪華奢侈,任意揮霍民脂民膏,同時流露出反對奢靡浪費和對民生疾苦的隱憂關心之情。
“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窠”,一開始寫出了自己愛花而又無錢買花的矛盾心情?!盁o奈牡丹何”,即對牡丹無可奈何之意。造成這種狀況,詩人交待了原因:數(shù)十千錢買一顆。用“數(shù)十千錢”與“一窠(顆)”,在數(shù)字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了花的昂貴,其中已經揭示了買花富人的享樂,以及百姓的貧苦。
盡管花的聲譽這么高,看來詩人無力買花,因而難得賞玩。因為最后他寫道:“今朝始得分明見,也共戎葵不較多”,到今天他才分明看到,牡丹花與普通的戎葵差不多。陳標《蜀葵》詩曰:“眼前無奈蜀葵何,淺紫深紅數(shù)百案。能共牡丹爭幾許,得人閑處只緣多。”這都說明蜀葵這種花相當普通,品級很低。詩人在這里將富貴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對比,認為這兩者差不多。簡直是震聾發(fā)聵。實際上潛臺詞是:牡丹花也不過如此,何必不顧民生疾苦,將價格抬得如此昂貴呢?言外之意尖銳諷刺了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
詠牡丹的詩多寫其艷麗不凡和高貴風格,這首詩一反常筆,表現(xiàn)了詩人的新奇立意。一個“始”字、“也”字,寄寓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全詩無一明顯褒貶之詞,然而詩人的好惡之情卻又得以充分表現(xiàn),足見詩人手法之妙。
同樣感嘆“近來無奈牡丹何,數(shù)十千錢買一顆”,唐代詩人王叡在《牡丹》中斥責牡丹“妖艷亂人心”: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垂陰。
牡丹超逸萬卉,芳姿艷質,總是被人們歌頌,而這首詩的題目雖為“牡丹”。卻幾乎通篇都是對牡丹的指責?!澳档ぱG亂人心”這一句陡起陡落,不同尋常?!把G”似對牡丹的贊美,但“亂人心”就把前面的贊美一下子否定了,先揚后抑,為全詩確定了基調?!耙粐缈癫幌Ы稹?,將“亂人心”三字具體化。“一國如狂”高度概括了當時爭購牡丹的狂熱場面?!安幌Ы稹眲t揭露了富貴人們?yōu)橘I花而揮金如土的情形。這兩句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
既然艷麗的牡丹花擾亂了人心,給社會造成了災難,詩人自然不愿去贊美它。在他看來牡丹花還不如桃李,桃李雖沒有牡丹那般富貴那樣妖艷,但它的花可供觀賞,結了果可供人們食用,而且在果實長成以后,默默地垂遮著樹陰供人們乘涼。第三、四句,詩人將桃李與牡丹相對比,盛贊桃李的可貴精神,進一步貶斥了牡丹花?!瓣氯簟倍直磉_了詩人喜愛桃李,厭惡牡丹的感情。
這首詩托物寄意,表達了詩人鮮明的政治傾向,雖沒有揭露出社會矛盾的本質,沒有白居易《買花》詩那樣深刻的主題,但能借對牡丹花的指責,曲折含蓄地表現(xiàn)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對統(tǒng)治階級的憎惡,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這種批判精神也貫穿于宋人牡丹詩詞中。北宋詩人趙鼎臣在《買花詩》中寫道:
老覺歡娛少,愁驚歲月頻。
能消幾日醉,又過一年春。
陌上枝枝好,釵頭種種新。
買歸持博笑,貢自可憐人。
詩人年歲已高,覺到歲月過得飛快,轉眼又是一年??吹教镆吧系哪档せǘ涠溟_得美麗、新艷,買花人持著買來的花高聲歡笑,卻不曾想到那可憐的納貢人。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諷刺之意。
再看北宋文學家蘇軾之子蘇過的《次韻伯元詠牡丹二首》(其二):
草木無情解悅人,徒因見少得名新。
剪裁羅綺空爭似,研合丹青太逼真。
尤物端能耗地力,癡兒竟欲費精神。
愿回春色歸南畝,變作秋成玉粒勻。
草木本無情,如何能取悅于人?有些只是因見得少而得到新的名稱,被繡在羅綺上,畫在丹青里。詩人所擔憂的是“尤物端能耗地力”,所期望的則是“愿回春色歸南畝,變作秋成玉粒勻”。面對牡丹,詩人所觀察到的是社會的不平等,所想到的是生活在最底層缺衣少食的貧苦農民。這種批判精神和憫農情懷是極為可貴的。
再看北宋詩人王溥的《詠牡丹》: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王溥的這首詠牡丹詩給人以耳目一新的直覺印象。他一反人們對牡丹一向喜愛贊美的心態(tài),把審美情思落在了兩個點上——外表美和實用美上。他先拿棗桑來示例:棗花雖小,秋后有棗兒甜脆可口;桑葉很柔弱,它能養(yǎng)蠶結絲,美艷的綾羅由桑葉生成。而牡丹的花朵大得如“斗”,她的美艷、光彩,耀人眼目,讓人心蕩神怡;但她一旦開完美艷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有什么好贊美的呢?
此詩立意獨特,審美視覺新穎,在眾多詠牡丹詩中別具一格?!对鰪V賢文》中“牡丹花大空入目,棗花雖微結實成”,其意即出于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