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朝廷大員曾秉正被朱元璋處以宮刑。曾秉正觸怒朱元璋,是因為他為了湊夠從南京到南昌的路費,賣了自己四歲的女兒。
從南京到南昌不過600公里左右的距離,一路上能花多少錢?一個三品大員居然要靠賣女兒才能湊夠路費。
油畫中的明朝官員
這是發(fā)生在洪武年間的真實事件。曾秉正的遭遇被如實的記錄在了《明史》中?!睹魇贰分谐擞涗浰脑庥鐾?,也告訴了我們明朝官員為何這么窮?明朝官員的待遇'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梢哉f明朝時期官員的待遇之低,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
大明王朝,到底給官員們發(fā)多少錢?讓三品大員到賣女兒湊路費的地步。
明朝官員的工資標準,嚴格的講在明朝276的時間里,共變動過一次。而這唯一的一次,對部分官員來說還是降工資。剩余的年代可能會對工資發(fā)放形式進行調(diào)整,對工資總額沒有進行過變動。
明朝官員工資的確立,是在朱元璋建國初期。這時建立了爵位制和官員等級制。官員的等級從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個品級。每個品級又分別設置'正'、'從'兩個等級,如正一品和從一品。一共十八個品級。官員的工資也分為十八個等級。
工資制度制定之初,明朝官員的工資是發(fā)'年薪',發(fā)放分為'米'和'鈔'兩種形式。其中'鈔'并不是銀兩,而是朱元璋發(fā)行的一種紙質(zhì)貨幣,名叫'寶鈔'。'寶鈔'設立之初,一貫鈔等于1000文銅錢,等于1兩銀子。
大明寶鈔
當時的工資是這么設立的:
一品到四品:從四品300石米,品級增加一階,米增加100石,鈔300貫;
五品/從五品:220石/170石,鈔150貫;
六品/從六品:120石/110石,鈔90貫;
七品/從七品:100石/90石,鈔60貫;
八品/從八品:75石/70石,鈔45貫;
九品/從九品:65石/60石,鈔30貫;
這個工資水平看上去不低。按照當時的貨幣換算關系,九品官員一年大概30兩銀子。米的重量,按照明朝的一石大約94公斤的標準,大概也有6噸左右。
這個工資水平執(zhí)行了20多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調(diào)整了一次工資,調(diào)整后部分官員工資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這次工資調(diào)整直至明朝滅亡,明朝的官員再也沒有漲工資。此次調(diào)整明朝官員的年薪變成了月薪,'米'改為按月發(fā)放。
調(diào)整后的工資水平是這樣的:
一品:月薪87石,年薪增加44石;
從一品到正三品:以年薪標準折算月薪,每月減少13石至35石;
從三品:月薪26石,年薪減少188石;
正四品:月薪24石,年薪減少112石;
從四品:月薪21石,年薪減少48石;
正五品:月薪16石,年薪減少28石;
從五品:月薪14石,年薪減少2石;
正六品:月薪10石,年薪不變;
從六品:月薪8石,年薪減少14石;
正七品到從九品:正七品7.5石,依次減少0.5石,到從九品5石。正、從七品年薪依次減少10石及6石,正、從八品年薪依次增加3石及2石;九品官員年薪增加1石,從九品不變。
直到明朝終結,這個工資標準都一直執(zhí)行,整整251年未曾發(fā)生過變化。
銅錢和寶鈔之間的兌換比從1000:1一度到了3:1
除了工資低,讓官員們痛苦的是明朝的'寶鈔'貶值太快了。'寶鈔'的兌換比例,從一貫鈔等于一兩銀子,貶值到了一貫鈔等于3厘銀子,也就是0.003兩。最讓官員們痛苦的是工資發(fā)放的形式,明朝的各種'花式扣工資'讓官員們到手的工資少之又少,到了明朝中期,以月薪5石米,每年30貫鈔的從九品官員為例,每月實際發(fā)放到手的米大約100多公斤,實際發(fā)到手的錢只值幾百個銅板。
為何從九品的工資,從每月500公斤左右的米,每年約30兩銀子的標準,成了到手后每月100公斤左右的米和幾百個銅板?難道明朝時期的工資也扣'五險一金'?
其實這和朝廷'花式扣工資'有很大關系。
花式扣工資第一步,'米'折算成'寶鈔'發(fā)放。朱元璋時期,有時候發(fā)米,有時候發(fā)錢。按照一石米折算銅錢一千或者寶鈔一貫的標準。到了后期,基本成了固定的標準,官員俸祿中的部分'米'被折算成'寶鈔'發(fā)放。
比如到了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正統(tǒng)年間,五品以上只發(fā)20%的米,剩下的折算成寶鈔;六品及以下米30%,鈔70%.發(fā)實物和發(fā)貨幣,理論上是沒有多大區(qū)別。區(qū)別在于朝廷的發(fā)放標準。比如宋仁宗時期,一石米折算成25貫寶鈔發(fā)放,后期降低到了一石米折算成10貫寶鈔發(fā)放。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到了明朝中后期,寶鈔大幅貶值,它和銅錢的兌換比例變成了:1貫寶鈔換大約3文錢。相當于官員們的一石米,朝廷給10貫寶鈔,其實只給了30多文銅錢。
這個價格比市面上的價格低了數(shù)十倍。換句話說,被折算成寶鈔發(fā)放的那部分工資幾乎相當于沒有一樣。
比如從九品的官員,俸祿是每月5石米。實際發(fā)放30%的米1.5石,重量還不到150公斤。剩余的3.5石米折算成寶鈔35貫,大約能換100個左右的銅錢。
一個九品的官員,要養(yǎng)家糊口。而他每月只能賺不到300斤米和100個左右的銅板。這也難怪明朝時期官員為了過日子賣兒賣女。明朝官員賣子女的案例除了文章開頭的三品大員曾秉正,還有明孝宗時期的五品千戶吳能。其中千戶吳能賣女兒還造成了明朝時期的大案——滿倉兒案。這些都是被記錄在正史中的真實事件。
花式扣工資第二步,發(fā)放庫存積壓品。除了部分米換算成寶鈔發(fā)放,明朝官員發(fā)工資還有另一大特色。那就是庫房積壓什么物資,明朝的官員就發(fā)什么。這種用其他實物代替工資的政策,只有北京和南京兩地的官員能'享受'。
北京和南京的官員,上半年會將部分工資折算成寶鈔,下半年折算成蘇木、胡椒發(fā)放。正統(tǒng)年間也將工資折算成布匹發(fā)放。折算布匹時,朝廷規(guī)定一匹布折算二十石米,而一匹布的實際價值大約300文銅錢。這樣官員們的一石米,朝廷只用15個左右的銅錢就打發(fā)了。
蘇木是一種中藥材
從這個工資發(fā)放形式來看,明朝的官員應該很會做生意。他們下了班還得去市場把手頭的胡椒、布匹等換成生活必需品。
有明一朝,朝廷官員們的工資水平都不是很高。明朝官員的工資標準,從洪武二十五年制定一直到明朝終結,250多年的時間都沒有改變過。官員們的工資不僅數(shù)百年沒漲,還被變著花樣的'扣'。
被折算成貨幣或其他實物發(fā)放的工資,幾乎就是原工資的三十分之一。雪上加霜的是,隨著明朝的紙幣'寶鈔'大幅貶值,最高時期貶值達到了300多倍。相當于官員們到手的錢購買力下降了300多倍。
朝廷'扣工資'加上貨幣的大幅貶值,讓明朝官員們的生活很不富裕,有些人到了生無所養(yǎng),死無所葬的地步。官員們?yōu)榱松钌踔临u兒賣女。有些官員死后連安葬都成了問題,比如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死后連安葬的費用都是同僚、朋友湊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