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有座小城,名叫隆昌,寓意“興隆昌盛”。
隆昌素有“中國石牌坊之鄉(xiāng)”、“青石文化城”之稱;隆昌盛產(chǎn)青石,青石雕刻技藝已有700多年歷史,隆昌青石雕刻起先是運用于民間建筑中,隨著石牌坊的建立,雕刻藝術(shù)逐漸盛行至今。
隆昌青石資源豐富,被稱之為“川砂之冠”,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資料記載,隆昌青石成礦為侏羅系下統(tǒng)珍珠沖地層和侏羅系中統(tǒng)下段沙溪廟組地層。
隆昌青石易于開采,成礦于地下12至15米深度范圍內(nèi),隆昌民間幾乎家家都有青石制品,而青石制品上都有雕刻,可以說,“隆昌青石雕刻遍布隆昌城鄉(xiāng)”。
2014年,隆昌“青石雕刻”被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時間流走,技藝長存。一塊塊青石,在雕刻匠人手中變成一件件藝術(shù)品,也變成一個個“生命”。
從700多年前走來
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南宋祥興二年(1279),隆昌人在縣內(nèi)李市多寶山修建岱宗坊,該坊上便有精美的雕刻。后來,隨著民間修建牌坊之風盛行,隆昌的青石雕刻便成了一種必不可少的裝飾性內(nèi)容,于是就有了專事青石雕刻的匠人,青石雕刻成了一種行業(yè)。
到了明代,從事青石雕刻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流派,青石雕刻除了顯示裝飾性的美觀以外,還與民間青石制品的實用性結(jié)合在一起,青石雕刻走進千家萬戶。
迄今,隆昌青石雕刻已有700多年歷史。
青石雕刻以裝飾性為主,裝飾品裸露在外,易被風化,這就需用結(jié)構(gòu)密度較大的石材,硬度越高越好,隆昌青石是符合條件的極好石材。
隆昌青石雕刻分深浮雕、淺浮雕、鏤空雕和圓雕。深浮雕的內(nèi)容以人物為主,大都取材于中國的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和戲劇故事。而淺浮雕,內(nèi)容大都取材于具有象征意義花草、怪石、奇樹及動物等,比如麒麟、蝙蝠、麋鹿、朱雀等動物。所謂鏤空雕,就是在浮雕的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圓雕就是立體雕,換句話說,浮雕和鏤空雕都是在一個平面上,而圓雕則是三維的。
隆昌石雕藝術(shù)的傳承
據(jù)資料記載,在明清時期,隆昌境內(nèi)最為有名的雕刻流派分別為“漁箭幫”和“龍市幫”,青石雕刻是以師承關(guān)系繼續(xù)的,出于同一個師門,稱為同一架墨斗,青石雕刻屬石匠派系,所有的活兒都離不開墨斗這個工具。而在青石雕刻上,使用墨斗牽線,有大墨線和小墨線之分,簡稱“大墨”和“小墨”。“大墨幫”善于深浮雕,“小墨幫”善于淺浮雕和鏤空雕刻,“漁箭幫”擅長做大墨活,“龍市幫”擅長做小墨活。
到了民國年間,由于連年戰(zhàn)亂,隆昌青石雕刻走勢漸微,“漁箭幫”和“龍市幫”的藝人各自謀生,散落民間,慢慢地發(fā)展為家族式傳承,規(guī)模也不像先前那樣宏大,而以專事雕刻青石獅子的李姓家族則在此時悄然興起。李姓家族雕刻的石獅造型獨特,刻工精巧,很受大戶人家歡迎,時人稱之為“李獅子”,李獅子漸漸成了隆昌青石雕刻的代表性家族,其家傳式的青石雕刻技藝至今仍有傳人。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歷了“大躍進”、“文革”等特殊時期,隆昌青石雕刻的家族式隊伍趨于沉寂,只有還熱愛著雕刻技藝的匠人存在,但他們都是走村串戶獨自攬活。
2014年,隆昌青石雕刻成功列入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