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故宮和國博的觀者,可能會見過分別藏于故宮珍寶館和國博地下一層展廳內(nèi)的兩件明代鳳冠。
鳳冠細節(jié)
“黃金、竹絲、珍珠、紅寶石、翠鳥羽毛”是這兩件鳳冠的標簽。
在贊嘆其精美的時候,你可能不曾想到,“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是不分國界、時代,通用的定論!
面對一位忽視、無視自己的皇帝丈夫?
面對一位強悍到匯報房事的皇太后婆婆?
面對一位能生養(yǎng)、討皇帝歡心,又想取代皇后的情敵皇貴妃?
能戴上這頂鳳冠,真的是不輕松啊!而這頂鳳冠的主人,出身平凡、13歲被選中為后,順從隱忍了42年,成為了中國上下五千年在后位上端坐時間最久的皇后,也是皇帝丈夫在位48年唯一一位親自冊立的皇后。她就是萬歷皇帝的原配,明神宗孝端顯皇后。
孝端顯皇后
1957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明定陵地宮的最后一扇石門被開啟,考古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了靜靜擺在地宮里三具棺木,分別屬于萬歷皇帝、孝端皇后和后來被萬歷的孫子天啟皇帝追封為皇太后的孝靖太后。其中萬歷和孝端的棺木保存較好,孝靖的因為是遷葬來的,已腐朽不堪。經(jīng)過清理,地宮里的29個隨葬儲物箱里共出土了2648件精美的文物,包括紡織品、衣物、金器、銀器、銅器、錫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飾、寶石、珍珠、冠、帶、佩飾、錢幣、武器等,其中大部分都堪稱稀世之寶,全面直觀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化水平。特別是絲織工藝、金屬制作工藝等可謂是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其中的4個儲物箱內(nèi)各有一個六角形的朱漆囊匣,匣內(nèi)各裝著1件鳳冠,出土時漆匣已朽,鳳冠珠翠散亂,考古工作者根據(jù)原物修復成3龍2鳳、12龍9鳳、9龍9鳳和6龍3鳳的鳳冠各一件。
這件屬于孝端皇后的9龍9鳳冠后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根據(jù)《明史·輿服志》,洪武三年定:“(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服禮服。其冠圓匡,冒以翡翠,上飾九龍四鳳,大花十二樹,小花數(shù)如之。兩博鬢十二鈿。”永樂三年定制: “其冠飾翠龍九,金鳳四,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jié),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數(shù)如舊。三博鬢,飾以金龍、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花十二,翠鈿如其數(shù)。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huán)一對?!倍鐾翆嵨锱c定制均不符。由此可知萬歷時冠服制度已有所變化。
孝端皇后的這件鳳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絲帛制成,前部飾有九條金龍,口銜珠滴,下有八只點翠金鳳,后部也有一金鳳,共九龍九鳳。金鳳鳳首朝下,口銜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動的時候,象步搖那樣隨步搖晃。翠鳳下有3排以紅藍寶石為中心的珠寶鈿,其間點綴著翠蘭花葉,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寶石珠花,后側(cè)下部左右各飾點翠地嵌金龍珠滴三博鬢,博鬢上嵌鏤空金龍、珠花瓔珞,似金龍奔騰在翠云之上,翠鳳展翅翱翔于珠寶花叢之中,金翠交輝,富麗堂皇。此冠共嵌未經(jīng)加工的天然紅寶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顆,造型莊重,制作精美,采用的工藝有花絲、點翠、鑲嵌、穿系等。
花絲即用金做原材料,拔成細絲后,用堆、壘、編、織等方法,將花絲成型,加以燒焊,編結(jié)成龍的形狀。
點翠是將金、銀片按花形制作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沿著圖案花形的邊緣焊個槽,在中間部位涂上膠水,再把從翠鳥身上拔取的羽毛鑲嵌在座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圖案。圖案上鑲嵌珍珠、翡翠等珠寶玉石。翠鳥的羽毛光澤感好,色彩艷麗,再配上金邊,顯得富麗堂皇,且永不褪色。這件鳳冠的點翠難度相當大,不僅點翠的面積大(有翠鳳、翠云、翠葉、翠花),而且形狀復雜。尤其是翠鳳,均作展翅飛翔狀,鳳尾展開,羽毛舒展,富靈動感。
鑲嵌即用金片裁成條狀,作出與寶石形狀相似的“托”,托兩側(cè)焊兩爪抱住寶石,必要時用粘蠟粘住。穿系是將一顆顆珍珠全部穿孔后,按一定的排列順序或圖案將它們穿系起來。
這件鳳冠的主人孝端皇后生前無子,結(jié)果引發(fā)了一場是立恭妃所生的長子朱常洛還是鄭貴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為太子的“國本”之爭,影響明末政局甚深,使萬歷朝成為明朝歷史上由治轉(zhuǎn)亂的轉(zhuǎn)折期。
與明朝大多數(shù)皇后一樣,“孝端皇后”王喜姐出身平凡,父親王偉是工部所屬的文思院副使,正九品官員。公元1577年李太后下詔禮部為明神宗朱翊鈞挑選皇后,年少、單純、順從,是李太后的挑選標準。
孝端顯皇后
李太后對兒子明神宗朱翊鈞的控制欲極強,朱翊鈞在李太后的監(jiān)督學習(復述課業(yè),不合格罰跪)、每日五更(凌晨3-5點)叫起床、犯錯寫“罪己御札”、恐嚇廢除等雷厲手段下,一枚“媽寶男”妥妥培養(yǎng)而成!
能與“強悍”婆婆皇太后、“媽寶兒子”皇帝丈夫和諧相處的姑娘,王喜姐的確是位行事端莊、盡心竭力孝順婆婆、順從丈夫的乖巧媳婦。
年輕皇后的首要職責就是生兒育女,王喜姐的侍寢細節(jié)卻是全被皇太后看在眼里的!簡直是眾人皆知了!
“明神宗朱翊鈞如果要臨幸皇后,必須奏請皇太后下旨; 若在白天臨幸皇后,在傍晚時必須奏告皇太后; 若在其他宮殿臨幸皇后,則必定要文書答復。”
千萬別以為皇帝會經(jīng)常臨幸皇后!其實,皇后王喜姐的工作忙碌到連皇太后都說皇后沒時間,請皇上臨幸別的妃子去吧!
原因是:帝后之間有著繁瑣的接待儀式;神宗想臨幸皇后,也要等到皇后下班之后;各宮妃嬪在坤寧宮行禮,待奏樂后退下,到五鼓時再次來到宮門前,皇后才有時間梳妝等待皇帝丈夫。
皇后如此忙,禮儀如此多,神宗當然去坤寧宮的次數(shù)就越來越少了!
王喜姐在大婚三年后才懷孕,為皇帝生下了皇長女。此后屢次流產(chǎn),終生再未能生育。
神宗出于對子嗣單薄的擔憂,馬不停蹄地雨露均沾,冊封了九嬪。皇后王喜姐也迎來了最厲害的情敵——鄭貴妃。
淑嬪是鄭貴妃入宮的起點,她深受神宗喜愛,她敢于表達自己(公然抱住皇帝,對神宗使用“摸頭殺”),她生育能力強,為神宗生下了兩子兩女,不到三年就升為德妃再升為貴妃。公元1586年,鄭貴妃生下三皇子朱常洵,神宗傳旨戶部,大賞宮人,可以從太倉銀15萬兩(15萬兩相當于今天1.5億元)。幾個月后,鄭貴妃進封皇貴妃,相當于副職皇后,寵冠六宮了。
面對如此強勁的情敵,王喜姐怎么辦呢?《明史》記載:“鄭貴妃顓寵,后不較也?!?/p>
1596年起,鄭皇貴妃為了皇位繼承者不停鬧騰。幾年后,神宗就收到了大臣直諫苛待皇后的敏感責問。在神宗深思熟慮后,他先批評了大臣不懂規(guī)矩,妄言是非;又大贊皇后賢德,最后為皇長子朱常洛完婚,立其為太子。
1620年,王喜姐安然離世,謚號孝端顯皇后。
鳳冠是皇后的禮帽,一般在接受冊命、祭祀天地、參加朝會時佩戴,是女性最高權(quán)威的象征。據(jù)明永樂三年(1405年)的《明會要》記載,皇后的鳳冠被規(guī)定為“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為圓框,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結(jié)珠,余皆口銜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數(shù)”。
故宮博物院中的這頂鳳冠高35.5厘米,直徑20厘米,重2.95千克,以髹漆細竹絲編制,通體飾翠鳥羽毛點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寶石所制的梅花環(huán)繞其間。冠前部飾有對稱的翠藍色飛鳳一對。冠頂部等距排列金絲編制的金龍3條,其中左右兩條口銜珠寶流蘇。冠后部飾六扇珍珠、寶石制成的“博鬢”,呈扇形左右分開。冠口沿鑲嵌紅寶石組成的花朵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