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嗎?人在情緒激動時,智商等同于鱷魚。你造嗎?這只受情緒綁架的“鱷魚”完全能干出令人乍舌的憾事。
——墩墩媽
不少熟悉的朋友一看見我總是說:“你兒子那么乖,又那么聰明,羨慕死我們了!”
我淡然一笑,估計外人很難想象,三年前,我也曾經(jīng)是眾多狼狽媽媽中的一員:剛上幼兒園沒多久的墩子,時常被老師頻繁電話投訴,不是課上坐不住亂跑跳,就是玩水弄濕一身,或者又和某個小伙伴闖出禍來。墩爸那時候也因為兒子的教育問題經(jīng)常與我發(fā)生沖突,曾經(jīng)一度要求我辭去繁忙的工作,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兒子回到“正軌”上。
當然,每次投訴事件后,我也會很嚴肅地訓斥教育兒子一番,然而一個學期下來,貌似沒有一點改善。直到有一天,從沒有去過幼兒園的我被老師嚴厲要求必須去一趟,又是一頓投訴后,老師冷冷拋下一段話:“我知道你很忙,但如果你的兒子繼續(xù)這樣下去,無論你的事業(yè)有多成功,你都必將是一個失敗的母親。孩子長大后,你會后悔的……”
這段話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一直覺得自己那么努力,那么力求完美,為什么在我最愛的兒子身上,我卻完全不會“愛”了?我想我真的必須做些改變了。
估計大家都很難想象,那些在工作場合或是儒雅睿智,或是干練完美,或是柔柔弱弱的媽媽們,在面對孩子淘氣的那一刻,幾乎都喪失了正常人的理智。我粗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
在場70%以上的家長有過動手打孩子的經(jīng)歷,幾乎100%的家長對孩子進行過“語言暴力”的傷害。雖然大家回憶起來都很震驚,但卻真真實實就在我們身上發(fā)生過,我們知道這可能不對,但為什么我們控制不住自己呢?
當情緒控制了智商,我們成了“鱷魚”媽媽
當面臨著一些讓自己生氣、無奈或憤怒的情境時,我們常常都會表現(xiàn)很糟糕,知道為什么嗎?或許你該先認識一下杏仁體,也稱情緒大腦。
當各種“刺激”你的事件發(fā)生時,大腦的杏仁體會首先接收到信號,隨即啟動防御反應(yīng)反射,刺激腎臟上有一個小內(nèi)分泌器官叫腎上腺,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和其他一些激素進入血液,血液從全身集中到四肢,做好對抗或逃跑的準備;而此次需要做出決斷的大腦卻是缺血的狀態(tài)。研究得出,當我們面對各種“刺激”場景時,我們大腦的智商只有30,近乎為鱷魚的智商。在如此低智商的情況下,我們的本能讓我們很難好好說話:
“那次我坐了一夜火車,守著孩子不敢睡覺,第二天身心疲憊地我只想安靜會,可是最頭疼的那會兒孩子還不斷不斷地打擾我,我的腦袋都要爆炸了。終于在一剎那,突然一下我的火就躥上來了,我脫口就說:‘生了你后我一刻都不得安寧,還不如不生,別煩我了行嗎?!’”
“我一直跟大兒子說要讓著弟弟,那天突然看到大兒子去拍小兒子的頭的時候,我怒火沖天,對著他大聲嚷嚷,‘你當哥哥的怎么老那么霸道?你太讓媽媽失望了!’”
“我的工作真的很忙,每天回家累得跟狗一樣,我老公還不管事,看兒子淘氣的時候,我真的會摔東西嚇唬他,讓他安靜;而現(xiàn)在好像他也愛摔東西了……”
“我的孩子相對大了,高中了,我覺得她正在叛逆期,我說的話她從來都不當個話,罵多了好像都不管用了,我就會用很刻薄地語言去諷刺她,希望她能當回事吧!”
三年前,當墩子不斷被告狀、被投訴時,我回到家對墩子說的大都是類似的話:“為什么別的小朋友可以安靜坐著聽老師講課,你不行?為什么別的小朋友可以那樣,你就非得那么淘氣?……你是不是有多動癥啊?你太讓媽媽失望了!”我想,當時的我應(yīng)該也是個“鱷魚”媽媽吧!
停頓六秒,讓“鱷魚”快跑
情緒是本能,制怒是本事。盡管情緒的產(chǎn)生比邏輯思維快8萬倍, 但其實只需6 秒鐘信息就會傳送到大腦皮質(zhì)層, 相應(yīng)的邏輯思維分析也就被激活。因此,最簡單的轉(zhuǎn)移情緒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情緒到達頂峰即將爆發(fā)的時刻再等6秒鐘。
在沒有意識到我也會成為“鱷魚”媽媽前,我覺得我對兒子所做的、所說的,都是有理的,誰讓他那么淘氣?誰讓他犯了不該犯的錯誤呢?而現(xiàn)在我意識到,也許自己在情緒控制下所表達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火抑制住,而忽略了我們最初的目的。
一兩年前我開始有意識地調(diào)整自己,無論發(fā)生任何激惱我的事情,克制自己不要即刻“反應(yīng)”,你知道當墩子非常淘氣即將激怒我時,我會經(jīng)??桃庾屪约赫f的一句話是什么嗎?——“墩子,過來下,上稱看看最近長胖沒?”
也就是那幾秒鐘,智商似乎重新回來。
區(qū)分故事與事實,別讓故事主導(dǎo)你的判斷
那是不是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應(yīng)該一味包容或容忍呢?當然不是,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正確引導(dǎo),但很無奈的是,我們都在抱怨孩子似乎根本聽不進去自己的苦口婆心,簡直是屢教不改!
這時候我想說的是,你確認自己的“說教”方式正確嗎?你確定孩子從內(nèi)心認可你嗎?你是否想到過,從一開始也許你就主導(dǎo)了孩子的“故事”?
假定情景:
當你下班回家,一開門,看到孩子正在玩ipad,而此前,你已經(jīng)和他約定過,必須要寫完作業(yè)才能玩一小會兒,最多不超過30分鐘。
進屋那一刻也許你會這么想:“又不聽我的話,回家就玩ipad游戲,發(fā)現(xiàn)我進門還有藏的動作,估計作業(yè)都沒寫完,看我怎么教訓這個熊孩子!”
進屋那一刻也許你會這么想:“已經(jīng)開始玩ipad了,看來作業(yè)應(yīng)該寫完了?值得表揚!”(試問:有幾個家長會這么想??。?/span>
你會發(fā)現(xiàn),同樣一個情景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不同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解讀,可怕的是,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事情時,更傾向于把自己歸為“無助者”或“受害者”的角色,因此心里的那個“故事”多半為負面的,而這正是激發(fā)我們腦杏仁體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根源。
試想,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你根本就誤會了他或者不理解他,甚至沒有一點解釋的機會時,他們心里的“故事”又會如何?“媽媽又開始暴力了”、“媽媽從來不會聽我說的”、“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媽媽從來都不信任我”……長此以往,你想過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的后果嗎?
所以,在“說教”孩子之前,請先區(qū)分好“事實”和“故事”,避免一開口就給孩子貼標簽,因為孩子同樣會選擇給你貼標簽的。
STATE法:如何用說服人而非傷害人的方式開口
很多時候,人們溝通交流往往忘記最初的目的,一開口就注定偏離初衷。比如本來只是想跟孩子就放學后要完成作業(yè)再玩游戲的事情展開討論,希望孩子理解并做到,但你會發(fā)現(xiàn)一旦你被故事和情緒主導(dǎo)時,結(jié)果可能會偏離到抱怨“為什么你老是不聽話?”、“為什么你不誠實?”……教訓到最后,也許孩子和你都哭了,但其實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關(guān)鍵對話》中有個技巧一直讓我印象深刻:“以STATE法陳述行為路徑”。“STATE法”說的是在與人處于“關(guān)鍵對話”(即出現(xiàn)事關(guān)重大、意見不一、情緒激烈)的情景時,可以嘗試如下溝通方式:
切記,在說出你的“故事”之前,先共享雙方認可的事實,看似簡單的一個轉(zhuǎn)變,會把整個談話拉進一個安全的氛圍。
當墩子的幼兒園老師再次向我投訴墩子的惡習時,墩媽嘗試了一次:
墩媽:“墩子,媽媽今天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了,老師說你今天上第一節(jié)早課的時候,在15分鐘的時候開始起身,不再聽老師講課而圍著班里亂跑了,是這樣嗎?”(分享事實)
墩子:“嗯?!?/span>
墩媽:“你知道這樣做媽媽會怎么想你嗎?我覺著墩子可能是個淘氣的孩子,不太關(guān)注別人的感受,也沒有學習的毅力,這樣下去我會擔心長大后你沒有出息哦!”(分享自己心里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媽媽的要求和期望)
墩媽:“能讓媽媽知道,你為什么這樣做嗎?”(詢問孩子的行為路徑和想法,挖出原因)
后面的話讓我大吃一驚:
墩子:“我們老師給我們講故事的時候好慢啊,一個小故事要講三遍,還不斷的重復(fù),其實我第一遍就能完全背下來了啊,我就坐不住了,想玩一下待會兒再過來聽我不知道的東西?!?/span>
墩媽:“原來是這樣?。磕菫槭裁床桓蠋熀蛬寢屨f說你的想法呢?”
墩子:“你們從來也沒有問過我啊,你們都說我有多動癥!”
……
你知道嗎?在這次對話之前,我真的一度認為孩子有多動癥,甚至帶著孩子去了北京各個大醫(yī)院及兒研所求醫(yī),查孩子是否缺鋅,是否統(tǒng)感失調(diào),訓斥孩子為什么非要淘氣,卻從未好好與孩子說次話,聽聽孩子心里的“事實”。
因為我們太過相信自己的故事,而忽略了事實,甚至已經(jīng)讓對方失去了在我們面前講出事實的勇氣。
今天我的墩子已經(jīng)快七歲了,即將是個一年級的學生了,我不確定孩子以后是否真的承諾他自己的豪言壯語:“一定要考上麻省理工,賺錢讓媽媽過舒服日子!”但我很確信的是,墩子已經(jīng)是個樂觀、開朗、樂于助人、樂于分享的好孩子!
曾經(jīng)天天投訴他的幼兒園老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將墩子視為她最得力的班級委員;曾經(jīng)在班里不合群的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幼兒園里“民間呼聲”最高的老大哥;曾經(jīng)不愛學習的他,現(xiàn)在經(jīng)常會拋出難題考考老爸老媽……
我此刻還很想說,孩子是沒有好壞之別的,別再拿你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淘氣是孩子們的天性,而在這種天性下,我們?nèi)绾螌W會與孩子相處、學會與孩子溝通、學會讓孩子在安全的氛圍下將自己的獨立個性和優(yōu)勢激活出來,才是父母應(yīng)該不斷修煉的!
(本文配圖均來自熱門美劇《摩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