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時在打字的時候,有沒有對鍵盤的字母布局產生過疑問?為什么不是按照ABCD的順序排列的?“QWERTY”鍵盤布排列順序有什么科學的依據?今天就來科普一下這個關于鍵盤的世紀騙局。
滑稽的騙局
我們現在用的鍵盤,最早的原型是來源于打字機。 有一個關于打字機出現的小故事:
19世紀初,意大利的范托尼伯爵夫人不幸失明,熱心的朋友圖里制作了一臺打字機送給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可以摸索著按鍵打字寫信。伯爵夫人用這臺打字機打了16封信,這些信至今還保存著。
而真正意義上的打字機,是美國人斯托夫·拉森·肖爾斯發(fā)明的,他也被稱為“打字機之父”。
在打字機發(fā)明之初,很多人都會不自覺的越打越快,反而造成了連桿很容易卡主的故障。
按理說出現這種問題應該去想辦法解決連接桿的問題,但肖爾斯跑去請他的妹夫——一名數學家兼學校教師幫忙的時候,他妹夫竟然提出了提出了一個滑稽的解決方案:把字母拆成不連續(xù)的, 以降低打字員的打字速度,從而減少故障的發(fā)生。
于是,我們現在常用的“QWERTY”鍵盤布局就誕生了,為了讓大家相信,他巧妙地耍了一個花招,說這樣排列是最科學的,可以加快人們的打字速度。
后來,在1868年,肖爾斯獲打字機模型專利并取得經營權經營,作為世界第一臺商用的機械打字機,使人們徹底告別了“活字印刷”的時代,當時“這臺神奇的機器可以將一個個字母整齊、準確的打在羊皮紙上”,馬上吸引了眾多工廠購買專利進行生產,大量政府、公司職員去購買使用。而“QWERTY”鍵盤布局也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
優(yōu)秀的打字員
1879年,克蘭德爾發(fā)明了新的辦法,把鉛字安放在圓柱套上,完全解決了鉛字連動桿的堵塞問題,甚至后來的一些打字機根本沒有采用這種鉛字連動桿。所以,打字機原來的技術障礙已經不存在。
人們漸漸發(fā)現, QWERTY鍵盤的效率問題。比如:
大多數打字員慣用右手,但使用QWERTY,左手卻負擔了57%的工作。兩小指及左無名指是最沒力氣的指頭,卻頻頻要使用。排在中列的字母,使用率僅占整個打字工作的30%左右,為了打一個字,時常要上上下下移動指頭。
在100多年的時間里,也有人試圖解決這個“麻煩”的問題。
1936年,迪沃讓克發(fā)明了一種更優(yōu)越的DVORAK鍵盤系統,將9個最常用的字母放在鍵盤中列。這種設計使打字者手指不離鍵就能打至少3000個字,而QWERTY只能做到50個字。
DVORAK是通過減少手指的運動量來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使用DVORAK鍵盤,打字者的手指平均每日運動1.5公里,而QWERTY則是20到30公里。
為了證明QWERTY鍵盤的劣勢,人們舉辦了很多打字比賽。
不過,糟糕的打字機卻遇到了優(yōu)秀的打字員。在1888年的一場打字比賽中,美國鹽湖城法庭的速記員麥古瑞使用QWERTY鍵盤參加比賽,并以絕對的優(yōu)勢獲得了冠軍。打字比賽使人們相信QWERTY鍵盤比其他的鍵盤更先進!
很快,QWERTY鍵盤成為市場上的通用鍵盤……
蘋果也挽救不了的設計
蘋果計算機甚至嘗試,強制使用DSK鍵盤,并且發(fā)布商業(yè)廣告,勸說人們放棄QWERTY鍵盤,但是這種做法也沒有奏效。
直到今天,所有的鍵盤仍沿用這種QWERTY鍵盤。而且目前市面上所有的軟件快捷鍵,也都是基于這種布局來設計的。
這種滾雪球效應已經讓其他所有的鍵盤布局完全沒有機會翻身了。
雖然鍵盤布局已經是不能提升更多效率了,但是在現有鍵盤布局上增加功能鍵,還是可以進一步提升效率的。
比如我們的K85鍵盤:增加了滾軸式多媒體旋鈕,把原來需要鼠標調節(jié)的音量、快進快退等多媒體選項,在鍵盤上一鍵搞定。
還有為游戲玩家專門設計的windows鎖定鍵,避免在激烈的游戲中因誤觸發(fā)而退出游戲。
然而,最終的結果恐怕還是——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