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諾維奇《多瑙河之波》
伊凡諾維奇:多瑙河之波圓舞曲
《多瑙河之波圓舞曲》的曲作者是羅馬尼亞作曲家伊凡諾維奇(Iosif Ivanovici 1848—1902),他在30多歲時擔任軍樂隊隊長,軍樂總指導,他和約翰·施特勞斯是同時代人,作品受到后者的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這首圓舞曲《多瑙河之波》雅俗共賞,聞名全球,已流傳一百年了。
另一首圓舞曲《卡爾曼·西爾瓦》也很出名。這些作品,都采用維也納圓舞曲體裁,但是,旋律卻別具一格,象一般的三拍子抒情歌曲那樣流麗婉轉(zhuǎn)。
《多瑙河之波圓舞曲》作于1880年,并在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作曲獎。取材于多瑙河的音樂作品很多,其中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圓舞曲》和羅馬尼亞作曲家伊凡諾維奇的這首圓舞曲最受歡迎。雖然它沒有前者那么雅致,但是以小調(diào)為主的旋律略帶哀傷而扣人心弦。四十年代后期的著名影片《喬松的故事》以此作為主題曲,并取名為《結婚紀念日之歌》)。此曲在歐美各國作為通俗樂曲廣泛流傳,日本在二十世紀初即填上歌詞傳唱至今,在我國也已流傳好幾十年。
樂曲由引子、四個小圓舞曲和結尾組成。引子,快板速度、生氣勃勃,接著以行板速度演奏由主旋律演變過來的旋律來結束引子部分。也有些改編曲把以上這些部分全部省去而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圓舞曲的。第一圓舞曲(A)段樂曲悠揚,速度較自由,第一圓舞曲(B)段突出圓舞曲節(jié)奏。然后呈示的第二圓舞曲,大小調(diào)色彩變化豐富,經(jīng)過四小節(jié)過渡進入從小調(diào)色彩轉(zhuǎn)換為大調(diào)色彩的第三圓舞曲。然后出現(xiàn)動人的第四圓舞曲開頭的旋律。
結尾部分有的是再現(xiàn)第一圓舞曲的主旋律,并在a大調(diào)上從容終曲。但按照原譜則結尾進入a小調(diào),先是引子素材的變奏,接著再現(xiàn)第三圓舞曲前半部和第一圓舞曲后半部并轉(zhuǎn)入C大調(diào),再現(xiàn)第四圓舞曲中的(B)段,然后用全奏有力地結束.
伊凡諾維奇《多瑙河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