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狐貍精,很多人腦海里浮現(xiàn)的畫面可能是這樣的:一個富態(tài)的女人指著年輕漂亮的女孩兒破口大罵對方是狐貍精!這里的“狐貍精”完全是貶義詞,多指的是妖媚又勾引男人的年輕女性。
可是如果在漢代之前,說“狐貍精”或者“狐妖”的概念,這可是是祥瑞之兆,一般人是享受不到這個待遇的。那么,狐貍的形象最初是什么樣的呢?又經(jīng)歷了什么一落千丈變成了現(xiàn)在的貶義形象呢?
一、上古狐仙
我們先說說上古時期狐貍的形象:涂山氏!要說這個涂山氏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是這個涂山氏的老公大家馬上無人不知,這就是治水的:大禹!
而涂山氏就是大禹的妻子,也就是那位被“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賢妻。
大禹與涂山氏的相會和相愛最早在趙曄的《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大致的意思就是,大禹是一個眼光很高的大齡優(yōu)秀男青年,在涂山和一只美麗的九尾狐看對眼了,于是愉快的成家,涂山女就是九尾狐本狐,狐仙是也。
九尾狐曾經(jīng)是祥瑞的代表
在這個故事里,九尾狐涂山女就是高禖神,這是一個管婚姻,愛情和生育的神,對于上古時期的人來說,結(jié)合與繁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類自然崇拜的一個方向,代表的是上古人類最原始最單純但是也最美妙的期待??梢娺@個時候,人們對于狐形象的認(rèn)識是正面的,賦予最美好的期待,九尾狐的形象也是高潔而神圣的,而且有一定的宗教含義。
而且狐貍死亡時,都要把頭朝向出生地這一習(xí)慣也讓文人為之贊賞,屈原就說過“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
到了秦末,狐的形象依然是神圣的神靈,比如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借著狐神的名義喊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話語,為什么吳廣扮演的角色不是“狼神”、“虎神”而是“狐神”?這就說明當(dāng)時狐貍的形象要遠(yuǎn)遠(yuǎn)高于其他動物,是天命、君主的象征,有著很高的地位。
在一些出土的漢代石刻畫像及磚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到把九尾狐、玉兔、蟾蜍、青鳥四中祥瑞并列畫在西王母座旁,彰顯其祥瑞和神圣的地位。
二、從狐仙到妖狐
到了西漢,狐的形象開始變化,東漢急轉(zhuǎn)直下,在東漢初年焦延壽所作的《易林》中,有許多寫狐為妖害人的故事,到這個階段,狐開始變成了妖媚的負(fù)面形象。
等到了魏晉,這種負(fù)面形象就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了,魏晉兩本很著名的志怪小說《搜神記》和《太平廣記》里,都有狐妖“阿紫”的故事。
《名山記》是這樣說的:“狐者,先古之淫婦也,其名曰阿紫,化而為狐,故其怪多自稱阿紫。” 說起來可能不信,這里的“阿紫”指的竟然也是上古的“狐仙”高禖神,但與神圣高潔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而是被重新定義成了“淫婦”、“狐怪”形象。類似的,《搜神記》中有“道士云:‘此山魅也?!?/strong>”;
《太平廣記》中也有“野狐名阿紫”的敘述。
這些敘述一反九尾狐高潔的形象,從受人尊重尊敬的神祗直接跳水跌停,成為了被人唾棄謾罵的角色,像神隱做個路人甲都不行,必須是妖媚魅惑的大反派,是人人喊打的妖怪。因此,后來“阿紫”也成了“狐妖”、“狐怪”的代名詞。
要說這種轉(zhuǎn)變,和漢代以來的文化融合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狐貍為“神”,是宗教含義,比較接近中國最早的文化;而秦漢之后有了神仙,佛教引入之后的神鬼之說,使狐貍的形象在人們的心中發(fā)生了改變,從偏向于宗教的神,變成了偏向于鬼神志怪之說的妖。
魯迅先生也寫過:“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fēng),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中國小說史略》)。狐貍的形象從宗教含義的神,變成了小說反派女主角,注意的都是外在的魅惑形象,也體現(xiàn)了這種鬼神靈異之道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
三、狐貍形象的固化
而狐的形象徹底轉(zhuǎn)變,是在唐代,唐代有一部唐傳奇《任氏傳》,這篇傳奇中的狐女任氏徹底變成了一個與情感有關(guān)的形象,凡是提到狐,必然是男女愛情,而且女性主動為主。雖然這篇傳奇中任氏是忠貞美麗的,但是她的形象已經(jīng)與崇拜和神無關(guān),而是一個妖的形象,站在了道士巫師等人的對立面??梢哉f是從神壇走了下來。
唐代之后,關(guān)于狐妖狐女的故事層出不窮,而且蠱惑妖媚的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比如明代許仲林所作著名的《封神演義》中“艷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千年狐貍精幻化成人”的妲己,“蠱惑紂王縱情女色,荒淫誤國,不務(wù)正事,使商朝滅亡”,使得九尾狐也不再是涂山氏那樣的神祗,而是人人喊打的滅國元兇。
而且在道家內(nèi)丹典籍《太乙金華宗旨》中,直接把狐貍精描述為從“色欲界”來的外界生靈,“色欲界”聽名字就知道是一個什么地方了,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的狐貍精,自然擅長“色欲”之術(shù)!
而且明清小說中,趕考的儒家弟子和荒郊野嶺的美女狐貍之間的各種愛恨糾葛也是屢見不鮮,比如著名的《聊齋》中蒲松齡通過一些故事,讓狐貍重新?lián)碛辛讼鄬φ娴男蜗?,比如?strong>小翠》:在小翠身上既有狐貍的靈性,又有閃光的美德,是狐妖的正面代表性形象。
從古至今,狐貍的形象從神祗成為妖獸,從九尾祥瑞變成紅顏禍水,可以說是從神秘的宗教形象走下神壇,人性化的一個過程,逐漸成為了一個審美上的形象;
哪怕到了如今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時代,在各類修真小說中,狐貍比起其他動物,也是最容易“修煉”成人的動物,沒有之一。
不過現(xiàn)在狐貍以毛茸茸的模樣重新獲得了人們的喜愛,藏狐更是憑借著端正國字臉表情包走上了迷之網(wǎng)紅道路。在當(dāng)今文化多元而豐富的時代,狐的形象也被不同的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