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行旅與臥游

張捷  寒巖積素  紙本水墨  138×69cm  2018年



行旅與臥游

文 / 張 捷


縱觀中國文學藝術史,山水作為文人筆下對于審美對象描繪的方式,較之對于具有社會性的人的形象的描寫要來得晚。事實上,自魏晉玄學風氣盛行以后,才出現(xiàn)獨立的山水詩和山水畫。盡管如此,中國遠古人類與自然發(fā)生關系可謂是源遠流長。人們對于自然的美感,是隨著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而發(fā)生著變化的。漁獵社會人和動物接觸最多,所以他們的裝飾和藝術母題總是離不開動物的范圍,而到了農業(yè)社會,花草樹木才開始出現(xiàn)在裝飾藝術品上。隨著社會不斷前進和發(fā)展,人類不斷從自然中得到種種印象,這些印象都是觀察自然的產物。我們的祖先以“赫赫我祖,來自昆侖”而自傲;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嘆;莊子與惠子同游濠梁引出“知魚之樂”。同時,《詩經》《楚辭》漢賦等篇章里出現(xiàn)了大量對自然山水的描繪,使人們從山靜水動的特性中悟出了智仁之樂的道德感。無論是政權的更迭,還是社會的變遷,人們對山水的向往之情始終沒有改變。古代文人山水畫家更是把“行旅”之中領略到的自然山水的美感付之筆端,使之躍然紙上,最終將其轉變?yōu)樯剿嬛笔阈匾艿摹芭P游”。


張捷  云壑松泉圖  紙本水墨  229×199cm  2008年


寄樂山水、怡養(yǎng)性情是“行旅”的陶冶,而這種滿懷山情水色的體驗又是主觀本體超越自然的產物,即個體從有限的事物中超拔出來。在此情況下,感性的現(xiàn)象認識就上升為知性的本體精神,從此,自然山水的特性獲得了人格的象征意義。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莊子認為河伯不是看到了“天下之美”,而是“盡在已”的精神顯現(xiàn)。秦漢以前的古籍,就有許多游歷山水的記載,如漢代司馬遷在其《太史公自序》中提道:“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此次游歷足跡遍布全國。司馬遷在領略各地的名山大川、古跡遺墟的同時,還了解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的疾苦,相關史料的搜集成了他創(chuàng)作《史記》的堅實基礎。


張捷  大龍湫  紙本水墨  47×70cm  2014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佛老思想代替了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上的顯學,文士們求仙訪道于名山大川,致使大量的山水詩畫相繼出現(xiàn),這對于人們探求文藝的題材范圍、表現(xiàn)形式、語言技巧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如謝靈運霸占山澤而接觸自然,于“傍山帶江”處擴建別墅,“盡幽居之美”。他在自己的莊園里,尋山涉嶺、鑿山浚湖、伐木開徑,營造出與自然相和諧的幽美環(huán)境。同時,他還率眾漫游,“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廣泛的游歷、體驗使他精神上獲得一種愉悅感,而其山水詩亦宛如清麗的游記:“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睎|晉書法家王羲之在山水詩文寫作方面也極為世人所重,如代表作《蘭亭序》就是一篇美不勝收的游記。《晉書》有這樣的記載:“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戈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蔽簳x南北朝時期的許多美學觀點與山水有關,如王弼的“得意忘象”。又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中的“神”便指的是一個人與自然相契合的風神,顧愷之還認為畫家應該把人放在同他的生活情調相適應的自然環(huán)境中加以表現(xiàn)?!妒勒f新語·巧藝》中有一則記載:“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span>


張捷  崔家河底  紙本設色  47×70cm  2015年


謝鯤是喜愛陶情山水的隱士,顧愷之把他畫在巖石里,就更能表現(xiàn)他的生活情調。這說明,顧愷之已經注意到環(huán)境描寫對于表現(xiàn)人物個性的重要作用。他的“傳神寫照”的命題也包含了這方面意思。又如宗炳的“澄懷味象”、謝赫的“氣韻說”,無不關乎“行旅”和“臥游”的聯(lián)系。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說道:“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況形之筆端,理將焉匿?”認為琴聲所傳達的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思想,人可以從中得到審美的愉悅。


張捷  松風閣  紙本設色  136×68cm  2015年


唐代孫過庭在其《書譜》里對書法藝術的意象之美有深刻的理解,所謂:“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出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痹谶@里,他把書法藝術的意象比作奔雷、墜石、頹峰、據(jù)槁、崩云、泉注、山安以及初月出天崖、眾星列河漢等自然意象,這并不是說書法風格要模仿自然之物,而是指書法應該表現(xiàn)出類似于自然物的生命力。按照老莊哲學,自然物象的生命力涉及“道”,涉及“氣”。書法藝術如果表現(xiàn)出了“道”和“氣”,就通向了“無限”,那就是“妙”,故稱其為“同自然之妙有”。歷代有關山水的詩詞、文賦、游記可謂浩如煙海,不勝枚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這些文人墨客通過自身的“行旅”,從不同視角探求自然美的特性,并從中獲取樂心、養(yǎng)性、怡情的樂趣和人生哲理。


張捷  煙江歸舟  紙本設色  136×68cm  2015年


最后,又出現(xiàn)了讓人足不出戶便能游目皆景的觀賞方式,那就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古典園林藝術。在園林藝術中,人們將自然搬進了家庭院落,實現(xiàn)了以小見大的審美理想。園林的意境和詩歌、繪畫的意境不同,它借助于實物的構成,試圖還原自然本色,強調觀賞者心理空間的容量,采用借景生意的表現(xiàn)方式改造自然山水,最終使得“行旅”的無限空間得到濃縮,小小的庭院也能讓人生發(fā)出“境生于象外”的豐富美感。同時,園林中的樓、臺、亭、閣等建筑為游覽者提供了“仰觀”“俯察”“遠望”的觀景平臺,可謂疊石成山,移花植木,虛實相生。正如蘇軾《涵虛亭》詩中所言:“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在這里,江山無限景都聚在一亭之中。人類接觸、親近大自然的理想借助園林得以實現(xiàn),所謂開門見山,景色環(huán)抱,這便是造園者的用意所在。


張捷  岑山苑  紙本設色  47×75cm  2016年


如果說“行旅”是為了讓人更好地觀照自然的話,那么,“臥游”便涉及個體的心靈之旅。它可以通過山水畫家的筆墨表達獲得自我精神的升華,使世間造物有了靈性,由“景”入“境”,觸景生情。正如荊浩所言:“度物象而取其真”,從“觀物取象”到“應物象形”,這里的“象”和“形”已不再是自然之物的代稱,而是包含了人格生命意義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故“行旅”是以足代心,而“臥游”則是以心代足,足跡和心跡兩者之間既有聯(lián)系,而本質相異。人們常說“江山如畫”,可見“畫”是可以美過“江山”的。所以,董其昌認為,“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吧剿敝烂涝谧匀唬爱嫛敝烂涝谡嫖?。沈括在《夢溪筆談·書畫》中說:“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奔偃缟剿嫾业摹靶新谩笔菐в凶匀灰馕兜囊环N真切體驗的話,那么,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一次“神游”,它是以畫家的人格精神為內容的筆墨展示,是對“物象”的超越,是“心象”的傳遞。


張捷  藍家垅  紙本設色  48×75cm  2016年


因此,荊浩在《筆法記》中說:“山水之象,氣勢相生。”“氣”涉及自然山水本體和生命,“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荊浩《筆法記》)。如果畫家把握不到“氣”,那么,他山水畫中的人文精神就會被“狀物”的客觀描摹所迷惑,而不能得其“真”。歐陽修《盤車圖》有詩云:“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山水畫的價值在于通過“行旅”的體驗來表達萬物之情性,即張璪所謂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題。可見,必須先有“外師造化”的功夫,使萬物形象進入靈府(“物在靈府”),也就是南朝姚最《續(xù)畫品》中說的“立萬象于胸懷”,畫家才能營造出好的畫面意境。所以“行萬里路”是自然山水轉換成胸中丘壑的前提,而萬象中的本體又需要通過老子所謂的“玄鑒”這種體驗方式而悟得。


張捷  瀟湘水云  紙本水墨  46×70cm  2017年


此外,莊子所謂“心齋”“坐忘”也強調主體需要將進入“靈府”之萬物,經過陶鑄,化作胸中意象。顧愷之曾提出“遷想妙得”,陸機、劉勰曾提到“神思”,荊浩曾在“六要”中說“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這些都是指藝術想象活動,都要求藝術家變直觀之物為感觀之物,也即所謂“離形去智”而“妙悟自然”。所以,山水畫家需要在想象中安頓自己的生命,故“臥游”的義理深遠,而意趣無窮,畫家通過筆墨的比興而與自然相接觸。如此一來,“臥游”又成了“行旅”的另一種方式。山水畫之所以有著不同的筆墨韻味,乃是因為不同的山水畫家對于“行旅”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


張捷  巖坳良田  紙本設色  44×64cm  2016年


所謂:“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直以太平盛日,君親之心兩隆,茍潔一身出處,節(jié)義斯系,豈仁人高蹈遠引,為離世絕俗之行,而必與箕潁埒素、黃綺同芳哉!《白駒》之詩、《紫芝》之詠,皆不得已而長往者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輕心臨之,豈不蕪雜神觀、溷濁清風也哉!”


張捷  里大河村  紙本設色  48×75cm  2017年


以上是郭熙在其《林泉高致·山水訓》中的論述,他認為君子喜愛山水的原因是通過“離世絕俗”的“行旅”來滿足“高蹈遠引”的“林泉之志”,這也是山水畫產生的原因之一。此外,他還認為畫山水如同“臥游”,“鋪舒為宏圖而無余,消縮為小景而不少”。畫家咫尺千里的表現(xiàn)方式是為了傳達出自然山水的精神體格,也即“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人們可以在“所常處”“所常樂”“所常適”“所常觀”的山水之間得到“快人意”“實獲我心”的審美享受。它不僅僅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依托方式,更是“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的心靈安頓方式,這也是“臥游”的本意所在。就此而言,山水畫如果只是“行旅”的記錄而“快人意”,而不能夠做到精神上的“臥游”而“實獲我心”的話,它就失去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義,也難以實現(xiàn)寄樂林泉而“茍潔一身”的理想。“臥游”是一種心神俱往的無限空間,其意不窮,“行旅”只是飽游飫看的有限空間,其“意窮之”。可見,于有限中延伸出無限,這就是山水畫人文精神的自覺意識。因為觀物的目的在于超然于物,而不是為物所役。因此,“臥以游之”的心理需求能夠揭示出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生命自由感,是個體擺脫“塵囂韁鎖”而“暢神”的精神體現(xiàn)。



張捷  林泉高致  紙本水墨  350×150cm  2017年


張捷  舊壑新源  紙本設色  138×69cm  2018年


張捷  石門松云   紙本設色  138×69cm  2018年


張捷  響嶺頭  紙本設色  138×69cm  2018年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18年第10期)






張捷,字半白,一字鈍夫,號奎廬、冏庵。1963年生,浙江臺州人。先后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和中國美術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獲美術學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古代書畫傳習研究所所長、研究生導師。浙江省現(xiàn)代水墨畫研究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張捷山水畫作品,簡淡素樸、清新雋永、自然生動、精湛典雅
張捷—中國山水畫上的探索者
北宋山水臨摹
溪山行旅 - 于曉君2019寫生作品鑒賞
杜平:以線為本以墨為魂 盡情抒寫心中丘壑
齊文平的山水素樸淡雅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