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書單,就有多少偏見。
信那些書單做什么,它們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罷了。
誰推薦的書單,都不免帶有各自的偏好,還帶有自己的欣賞能力和人生處境。
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他人推薦的書單,是絕對適合你的。
既然不是量身定做,它怎知你的理解能力,你的個人癖好,以及你的工作生活處境。
不要相信什么人生必讀之書,這世上哪里有什么人生必讀書呀,就算中國的四大名著,也稱不上人生必讀之書。若說它們都是人生必讀之書,那就純屬笑談了。《紅樓夢》的作者何以能在沒讀《紅樓夢》的前提下,就能寫出《紅樓夢》了呢?若說《紅樓夢》里有《金瓶梅》的影子,《紅樓夢》的作者讀過《金瓶梅》,那么,《金瓶梅》的作者又必須讀過什么呢?
再用鄭淵潔的一條微博說這個問題吧。
“86年我參加一作家筆會。作家們談自己看過什么書。一人說完一俄羅斯作家的書后問我:‘你看過?’我搖頭。她大驚:‘你連他的書都沒看過你怎么寫作?’輪到我發(fā)言時,我瞎編了一個名字,我說我最近在看庫斯卡亞的書特受啟發(fā)你們看過嗎?70%的人點(diǎn)頭。我說這名字是我瞎編的。從此我再沒參加過作家筆會?!?/p>
好書賴書,你都可以讀。有比較,你才能辨識得高下。初讀張愛玲的小說,你可能看不出它有什么好,可是等你讀過那些流行言情小說,你就會理解張愛玲文字之深刻在何處了。
剛開始讀書不怕選的書幼稚、淺顯,選擇自己能夠讀進(jìn)去的書開始讀,人總不能沒學(xué)會走就要跑吧?
讀書學(xué)習(xí),忌諱原地踏步走。當(dāng)然,只要保持一顆上進(jìn)的心,書就會越讀越深。
這就像人喝茶越喝越濃一樣。讀書讀多了,就不再滿足于讀那些淺薄之書了。
讀書,其實(shí)無需多看他人之書單的,因?yàn)樽x書本身就可以由此及彼。
比如,讀一本書,喜歡上了作者,就會找該作者的其他書,或是找與本書同類型的書,或是看到書里提到的一本書,產(chǎn)生興趣,就會去搜尋那本書。如此這般,又怎能碰到無書可讀的時候呢?
圍繞一個作者,或是圍繞某個專項(xiàng)去讀書,這樣易于深入,易于出成果。當(dāng)然,亦可以由著自己的興趣和興致來讀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dāng)然,讀什么類型的書,怎樣讀,具體就得取決于自己所需了。
關(guān)于讀書學(xué)習(xí),我覺得《中庸》總結(jié)得甚好,那就是“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段話值得我們細(xì)細(xì)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