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有方法的
前兩天我寫了一篇關于自己讀書經(jīng)歷的文章,大家紛紛留言,吐槽了自己在讀書過程中遭遇的一些困境:
“明明看過了很多書,卻記不清里面的內容了”,
“書讀的很多,卻沒法派上用場,生活還是一團糟,沒有絲毫改善?!?/p>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曾經(jīng)一時沖動購買了很多書,卻都束之高閣,沒再碰了”。
現(xiàn)在很多成年人讀書學習都面臨著:沒時間、沒精力;讀書記不??;書讀不下去等問題。雖然知道閱讀的諸多好處,但就是堅持不下來。也有人想當然的認為,讀書不就是讀嗎,哪還有那么多道道?
我只想說:讀書看似簡單,其實是個“技術活”,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吃透一本書。
下面我主要從如何讀,如何做筆記兩方面分享一下自己的經(jīng)驗。
網(wǎng)友們的評論
先來說說我以前讀書存在的一些誤區(qū),大家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
1.拿到書不分主次,上來就讀,有時還會很認真的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個字。
2.經(jīng)常一邊讀一邊拿筆畫線,讀讀停停,書中做得記號不少,但看不清重點,甚至讀到最后已經(jīng)忘記了前面。
3.看到讓自己為之振奮的地方,想做些讀書筆記加深印象,但常常因為沒有本子或筆在身邊,就把這個想法放下了。
4.即便是做讀書筆記,也僅限于摘抄要點,沒有經(jīng)過深入思考,只是覺得好便記下了。
之所以存在這些誤區(qū),就是因為我們的舊知太過狹隘。直到有一天當我讀了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瞬間有一種醍醐灌頂?shù)母杏X,自己感嘆:怪不得一直讀書,卻感覺沒什么效果,原地踏步呢?原來是方法出現(xiàn)了問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封面
李笑來曾說:“要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彼凇敦敻蛔杂芍贰分信e過一個例子:“ 在任何領域的任何進步都有方法論。哪怕是一把螺絲刀,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時候,手握的位置和姿勢都會影響工作效率。”這個道理用在各行各業(yè)都再恰當不過,所謂進步、成長,不僅僅是把事情做完,更要在正確方法論的指導下把事情做好。
于是我開始關注讀書的方法,并慢慢的實踐研究,逐漸有了自己的認識!
讀書之前,先想清楚,是為了學習提升?,還是為了打發(fā)時間?目的不一樣,讀出來的內容一定也是不一樣的。我認為,只有本著學習的目的,才會更關心讀書方法和對知識的理解。如果只是為了打發(fā)時間,就只享受閱讀本身的樂趣就好了。
除此之外,讀一本書之前,還要想清楚通過閱讀這本書,想要獲得哪幾個知識。比如我在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時就提出了3個問題:
如何提高讀書效率,讓信息最大化的留在腦子中,而不是讀過就忘?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什么,有什么好處?
筆記應該怎么利用,才對自己的提升有幫助?
給自己設置問題,帶著這些疑問和目的去讀書,就會主動吸收書中的相關知識點。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提升。
讀書不是不上來就從第一頁讀到尾,最好的讀書順序是先看一下書腰、封面、封底,然后看看目錄,序言。
書腰、封面、封底通常是書中精髓部分的體現(xiàn),是書中觀點的高度概括 。序言部分通過別人的評價,或者作者自己的介紹,可以了解書籍的寫作背景、教育意義等。瀏覽目錄,可以知道全書的組織結構,初步確定自己最為關注的幾部分內容,從而有計劃的把握閱讀速度。
所以在正式讀一本書之前,先做個十來分鐘的瀏覽,把書的精華部分了然于心,也對自己關注的重點,心中的疑惑都有了初步定位。帶著這個“目的”去讀,才能幫助你更好的吸收書中精華。
書腰上面有很多有用信息
建議大家先將書速讀一遍,把自己感興趣和重要的內容頁先折起來。
速讀之后再從折起來的頁碼里重點閱讀,用不同的形狀或顏色做上標記,比如橫線代表一般關注,波浪線代表重要內容,圓圈圈起來的代表重要概念、關鍵詞,關鍵句等。標記的處理可以方便后面寫讀書筆記,也可以進一步加深印象。
遇到自己不懂或者不感興趣的地方,一定不要鉆牛角尖,追求“完美主義” , 利用積極的跳讀、速讀和略讀,保持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才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書的精華上。
按照這種讀法,一本書至少經(jīng)過了3次詳略閱讀,每一次都是對知識點的強化吸收,效率能不有所提高嗎?
亞瑟·叔本華曾說,“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這時候很多人都自我安慰到:“我讀過的書就像吃過的食物,早已融進我的血液里。”我覺得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讀書是自己的事情,對自己真正有所幫助才算數(shù)。
說到思考,不得不說一下如何做讀書筆記了。
一本本的讀書筆記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在現(xiàn)在這個唯快不破的時代,每個人覺得自己的時間有限,再騰出時間做筆記,簡直太麻煩了。但如果本著學習的目的,我還是強烈建議大家做筆記。魯迅曾經(jīng)提出過,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讀書是一個過程,只有做到讀寫相結合,才真正的構成了閱讀的方式。畢竟經(jīng)過我們的摘抄和感悟的結合,對書中知識,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楊絳在《文人情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鐘書深諳“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有書就趕緊讀,讀完總做筆記(我是邊讀便做筆記)。無數(shù)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可見,寫讀書筆記是非常必要的。它會讓讀書效率越來越高,所讀之書就會變成營養(yǎng),被吸收,被運用。
寫讀書筆記很耗時、麻煩,所以我們要以“堅持下去”為目的。做筆記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我們能從每本書中獲取3點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積累下來,生活就會發(fā)生質的改變。
一般我會使用兩種形式的讀書筆記,一種是寫在本子上的讀書手賬,一種是印象筆記里的電子讀書筆記。
不管哪種,我覺得都應該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記錄從簡。不要面面俱到的摘錄下所有精華內容,只關注真正打動自己、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
2.讀書筆記要堅持寫。不要因為不會寫或者不知道該寫什么就不去記錄。有時候短短的一句話就能勾起我們當初讀書時的體驗。
3.關注重點是如何指導以后的行動。讀書是為了用,如果讀過就拋之腦后,讀書就等于白讀,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抱怨,“明明讀了很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我做的《吉田醫(yī)生哈佛求學記》讀書筆記
讀書手賬,有別與傳統(tǒng)的學習筆記,而是將實用和美觀融為一體,既鞏固了知識,也能從中找到讀書的另一種樂趣。每當抱著手賬本翻看筆記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而事實證明,經(jīng)過我“一番折騰”,書中的關鍵知識,印象特別深刻。
完整的讀書手賬應該大致包含以下內容:
1.作者、書籍介紹
2.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哪一部分
3.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什么
4.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5.金句積累
6.下一步的行動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重點說一下“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這個概念也是出自于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具體來講,就是將“摘抄”和“評論”作為同樣重要的“食材”進行融合的一種筆記方法。摘抄部分一定要保證原汁原味,用○標識,后面緊接著寫自己的評論,用☆標識。
加上評論就會啟動大腦進行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的觀點。 叔本華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么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边@個時代最怕的就是從眾心態(tài),即使是再權威的人,都可能有犯錯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以書為媒,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思想的舞臺的目的。
不管多么簡單的一句話,都應該轉化語言,踏踏實實的落實到紙上。
電子筆記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方便,隨時隨地記錄,便于同步和檢索。
列夫托爾斯泰讀書的時候,“身邊永遠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遇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對我們來說,隨身攜帶筆記本不太可能,好在時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云筆記無處不在。讀書遇到自己心動的句子,有感想的內容,可以隨時隨地的保存到筆記中。
我一直使用的是印象筆記,手機端和電腦端支持同步操作,方便快捷。使用云筆記的另一個好處是,不用在意格式,排版,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可以隨時修改。
下面分享我自己用的讀書模板。其中包含作者書籍信息、閱讀的目的、讀后感受,下一步的行動,未截圖的部分還有筆記摘抄,金句積累,等內容。
《富蘭克林自傳》電子筆記一部分
以上兩種讀書筆記固然好用,但是有時候由于時間、精力的原因,我們也可以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調整。
對于干貨、方法類書籍,可以不進行評論,主要以摘抄為主,比如列出主題句,關鍵詞,小標題。簡練精辟的能夠讓自己明白的詞語即可。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還可以制作簡報式讀書筆記。將與書有關的信息收集起來,例如我們經(jīng)常會忽略的:書腰、書簽、信息卡片,其他記載書籍信息的東西。將它們一起粘貼到筆記本中,會是另一種別具特色的讀書筆記??吹侥骋惶囟ǖ奈锲罚簿妥匀还雌鹆四阕x這本書時的回憶,從而豐富了讀書的體驗。
其他形式的讀書筆記中,我經(jīng)常用到的是思維導圖。通過畫思維導圖可以清楚的看到書中的行文脈絡,當然也會加深知識的理解。我非常喜歡張萌的《人生效率手冊》,它真正的讓我意識到:“你如何過一天,就如何過一生”。從而不再虛度光陰,甘愿在歲月蹉跎中老去。下面是我讀完之后畫的思維導圖,每次看到的時候,不用翻書,就知道里面講了什么。
思維導圖式筆記
李鎮(zhèn)西老師在《幸福比優(yōu)秀更重要》一書中說:“讀書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沒有必要都記在腦子里,而是能夠引起思考,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所以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了,就有了不讀書不學習的理由。我們讀書,最終的目的是讀到自己,做好自己。
今天就分享這么多,其實讀書筆記如何有效利用,也是很關鍵的問題,所謂“活學活用”嘛,以后有機會再進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