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廣東
×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亦非懦夫所能作也
——張彥遠
tt-audio
三人行
張進×老樹×劉大石的畫與書線上展
策展人
施晗
主辦
大米藝術 · 晗美術館
施晗當代書法藝術研究中心
參展藝術家
張進
老樹
劉大石
▼▼
×張進,1958年生于北京,五歲隨祖父張渭齋習字。1968年移居西安,1970年在西安開始學習傳統(tǒng)山水畫,啟蒙于蘇體乾先生、陳瑤生先生和外祖父沈文濤先生。后由石魯、何海霞、羅銘等先生指導,轉(zhuǎn)入長安畫派寫意風格。1976年返京,師從梁樹年先生。1978年起擔任北京五十四中美術教師至今。80年代后作品融入西方現(xiàn)代藝術。
1985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張進國畫作品觀摩展”。1986年在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展覽廳舉辦“張進畫展”。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張進畫展”(89藝術大展同期)。1995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開放展”(西班牙巴塞羅那藝術中心)等國內(nèi)外現(xiàn)代水墨的展覽,后在國家畫院美術館、榮寶齋美術館、意大利蒙特布魯切諾美術館、美國比洛依特文理學院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
張進
筆是一個軸心
他有毒,因為看他的畫會上癮。他的畫是傳統(tǒng)筆墨,卻又非傳統(tǒng)筆墨,筆無定法,水墨恣肆,幾條線、幾塊墨,寥寥數(shù)筆,簡約抽象,卻又意趣深遠,使人忍不住被畫面情境代入而欲一探究竟。
他說,筆隨當代,這是因為加入了現(xiàn)代藝術因素的原因。他一直都在探索中國現(xiàn)代水墨的出路。水墨的“實”指心,而非形。他認為不管是傳統(tǒng)水墨還是現(xiàn)代水墨,筆是一個軸心,它既是傳統(tǒng)繪畫的命脈,也是現(xiàn)代水墨的靈魂。相反,水墨越現(xiàn)代,根上的東西就要越傳統(tǒng),這樣才站得住腳?,F(xiàn)代水墨并不是水墨加抽象,抽象是西方的概念。我們的水墨藝術是“道”的學問,強調(diào)人在自然中的悟性與靈性。
為此,他崇尚“傳統(tǒng)現(xiàn)代兩條腿走路,一身泥生活“,到鄉(xiāng)村、到山里去,每年他都抽時間去山里寫生,山花、動物、野草、亂石、溪水…… 甚至山里簡樸的食居,都會給他無限創(chuàng)作的靈感,新鮮、自由、狂野、奔放、無拘無束,他樂在其中,也享受其中,他說,這不僅僅是大自然的恩賜,而是——這才是人過的日子!
作品品鑒
名稱 | 鈴鐺花
尺寸 | 37.5×42cm
×名稱 | 敏于行
尺寸 | 38×55cm
名稱 | 夜色
尺寸 | 68.5×34.5cm
×名稱 | 太陽出來了
尺寸 | 59×60cm
名稱 | 閑適
尺寸 | 69×62cm
×名稱 | 出門
尺寸 | 69×70.5cm
名稱 | 家園
尺寸 | 69.5×138cm
×名稱 | 境智冥合 解脫隨機
尺寸 | 20×71cm×2
名稱 | 明心解脫 一切解脫
尺寸 | 20×71cm×2
×名稱 |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尺寸 | 20×71cm×2
▼▼
老樹,原名劉樹勇,山東臨朐人,1983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學士學位?,F(xiàn)為中央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始致力于視覺語言與敘事方式的比較研究,廣泛涉及文學、繪畫、電影、書法等領域。90年代中期以后,轉(zhuǎn)而關注當代中國攝影發(fā)展及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目前,主要從事視覺語言形態(tài)的研究、影像的媒介傳播研究與具體實踐。2007年,重拾畫藝。有《舊中國大博覽》《圖文二十世紀中國史》《目擊世界100年》《中國故事》《新中國美術文獻博物館》《中國當代攝影批評文叢》《花亂開》《在江湖》《作品的背后》《四季》《簡單而平靜的生活》《活著》《真好》等著作行世。
老樹
跟自己相處
他最經(jīng)典的畫,常是一民國閑人,戴草帽、無面目、著長衫,憨態(tài)可掬,在大自然的各種場景中,孤獨地過著細碎的小日子,市井味濃濃或淺淺,從春到秋,人生縱然素淡,也心生歡喜。畫外隨附一首點晴詩文,直戳人心,有一種“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暖意。畫風干凈細膩,如一縷春風,如浮躁生活里的一盞茶,治愈且歡喜,極具舒適度。
他經(jīng)常談到一句話:眼前兩碗米飯,心中一粒飛鴻。先過好”眼前兒“,再談“理想”。如果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不知道如何在"江湖"上存身,還扯什么別的?這些”煙火“事兒,是我們要用一生時間去學習和應對的事情。
不開心了,遇到麻煩了,怎么辦?他說,現(xiàn)實中無所避,故鄉(xiāng)記憶里那個重要的人不在了,故鄉(xiāng)回不去了,每一個人都活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地方,那就“避”在心中吧,跟與自己相處,享受一個人待著的狀態(tài),待在這種安靜里……
作品品鑒
×名稱 | 好事近
尺寸 | 35×35cm
名稱 | 要向肥貓學習
尺寸 | 35×35cm
×名稱 | 湖上小荷
尺寸 | 34×69cm
名稱 | 朋友路過寒舍
尺寸 | 34×69cm
×名稱 | 暮春時節(jié)
尺寸 | 42×42cm
名稱 | 春深在大床
尺寸 | 17×70cm
×名稱 | 懷揣速效救心丸
尺寸 | 17×70cm
名稱 | 以風洗手
尺寸 | 17×70cm
名稱 | 賣房賣車買梅花
尺寸 | 24×76cm
名稱 |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尺寸 | 24×76cm
名稱 | 小雪臨靜夜 大風滿空山
尺寸 | 17×70cm
名稱 | 遇花說兩句 逢友喝一杯
尺寸 | 17×70cm
▼▼
劉大石,別屬西園、大石草堂、大石山房,隨堂。河北遷安人,客京,畫家,自由撰稿人,《中國書房》名譽主編。書畫作品為雅昌美術館、深圳東方美術館、蒙山美術館、榮寶京行藝術館等多家機構(gòu)與個人收藏。
出版:書畫集《寓妙于微·劉大石》《墨韻禪心·劉大石》《身在此山·劉大石》《雅意在懷·劉大石》《鑒己》《塵外》;散文集《西園閑草》;詩集《西園吟草》。
劉大石
手把芙蓉
傳統(tǒng)畫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子,因為一筆一紙里面只有浸潤了文心、文化、文脈,才有“中國味兒”。
我們的文化講究天人合一,注重經(jīng)驗、自身感悟與歸納,需要很強的領悟力,在自然基礎之上有人的思想感悟,在主客觀的融合之下達到“美”。即所謂的“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對“人”的要求很高。為此,他保持著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在紛擾的世俗中,始終保持一顆“干凈”的心。他深信,藝術只有“修為到處”,才能“余味深藏”。
論習筆用墨,我們比不過古人,古代的文人墨客一生的飯碗、尊貴甚至全部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全賴此物,曾聽說一古人舔筆尖舔的舌頭五黑,這種對筆墨的親和力,我們當代人差太遠了。所以,他希望自己像芙蓉,可以始終保有純潔無瑕的藝術信念,并且要用一生的時間去踐行……
作品品鑒
名稱 | 醉隱墨竹
尺寸 | 32×66cm
名稱 | 老竹蒼蒼發(fā)嫩梢
尺寸 | 32×66cm
名稱 | 天趣偶徒言外得 古香常在靜中生
尺寸 | 32×66cm
名稱 | 看竹何須問主人
尺寸 | 32×66cm
名稱 | 賞梅
尺寸 | 32×66cm
名稱 | 唐人詩意圖
尺寸 | 33×102cm
名稱 | 荷香
尺寸 | 33×102cm
名稱 | 荷葉五寸荷花嬌
尺寸 | 33×102cm
名稱 | 有詩酬知己,無夢到功名
尺寸 | 33×102cm
名稱 | 憑欄
尺寸 | 69.5×22cm
名稱 | 新詩聊可佐盤桓
尺寸 | 62×16.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