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朗讀】
第14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有仁德的人有謙讓之德,但不會埋沒自己。沒有仁德的人,即使爭也爭不來。
第15章,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strong>
前幾章說不管是治國平天下,還是日常生活中的為人處世,都要以“禮讓”為準則。本章引用孔子和曾參的對話,繼續(xù)探討“禮讓”對人的作用。
第16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trong>
上一章說如果不理解仁和道,那么記住并踐行“忠恕”就行了。但是如果有一些人連“忠恕”都理解不了怎么辦?別著急,孔子還有辦法。
第17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上一章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本章繼續(xù)闡述哲理,人都愿意做君子,不愿意做小人。
第18章,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上一章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但總有一些人不聽勸,怎么辦,孔子用規(guī)勸父母作比喻,告訴我們?nèi)绾我?guī)勸別人。
第19章,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親人朋友之間需要互相規(guī)勸共同進步,上一章說的是如何規(guī)勸別人,本章繼續(xù)探討如何接受別人的規(guī)勸,孔子同樣用孝敬父母作比喻。
第20章,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strong>
上一章說人要聽取父母和良師益友的忠告,那么父母不在了,他們的話你還聽么?別人的忠告你又能聽多久?孔子同樣用孝順父母作比喻。
第21章,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strong>
上一章說“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死了才想起父母的好,還不如父母在世時好好聽他們的話。
第22章,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strong>
前幾章說朋友之間要相互勸諫共同進步,一個人有沒有仁德,可以從他的言行中看出來。
第23章,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strong>
上一章說信口開河言行不一的人越來越多了,那么就要適當約束自己的言行。
第24章,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p>
上一章說“以約失之者鮮矣”,是不是什么都要約束啊?孔子怕引起大家的誤解,便做了補充說明。
第25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鄰?!?/strong>
處于禮樂崩壞的衰敗之世,崇尚道德之人難免孤掌難鳴,所以孔子便給世人打氣。
第26章,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strong>
上一章說“德不孤必有鄰”,孔子讓有德之人緊密團結(jié)起來,而子游提出了不同意見。
關(guān)注公眾號“把經(jīng)典還給老百姓”,跟著張武忠老師學習《論語》、《道德經(jīng)》、《周易》等國學經(jīng)典。
版權(quán)聲明:圖片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