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自控力or控制欲?

對于孩子,每天都在說教,有沒有?但是心境可以完全不一樣。有時就是控制欲無意識的流露,卻打著“都是為了你好”,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的旗幟。

看了李雪的書,我反觀自己的一些行為,結(jié)合孩子最近的表現(xiàn),我做了如下嘗試。


能不能吃?

近日,孩子咳嗽我就沒讓她上學,而是跟著我上單位,那時她剛吃完早飯沒多久。同事的小孩恰巧也在,小姐姐拿起一塊巧克力吃了起來,我當時沒注意。直到小姐姐向自己媽媽發(fā)問“媽媽,妹妹為啥一直看著我?”聽完,我掉轉(zhuǎn)頭一看,可不是嗎,我妞一直眼巴巴瞅著人家?覺得挺不好意思的。趕緊把她叫過來,我說“寶貝,你也很想吃巧克力是嗎?這樣,媽媽抽屜里,還有你昨天沒吃完的巧克力,吃吧”。她表現(xiàn)的非常愉悅。


我想,我如果又搬出大道理,寶寶,你今天咳嗽,不能吃巧克力,你剛吃完飯,不能吃零食??上攵?,孩子該多么難過。嘴饞,誰小時候都有過。她其實沒吃多少,就一小塊,也已經(jīng)很滿足她了。其實,真的吃這個巧克力,咳嗽就會變厲害?我會提醒她,可以嘗一嘗,吃完喝水,最好還是別吃太多。她嘗過以后,就沒再非要吃更多。后來,她有問再吃點餅干什么的,我也讓她自己吃,吃上四五塊也就不吃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放下我想要輸出正確知識的執(zhí)念,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去選擇。我看到了,她吃好了,滿足了,對食物就沒什么強烈的欲望。

對食物的渴望是生理的需求,那就回歸生理的需求,自動去平衡,去感受?;叵胛覀冇幸庾R的說教,給孩子制造的對甜食類食物的饑渴,其實真正讓她去吃,她能吃多少,想想都膩,是不是,孩子也不會傻到膩了還一直吃,那樣就是人為造成的心理稀缺感,釋放后報復式滿足,正常孩子知道飽和饑。吃什么,吃多少,隨意,家里也沒垃圾食品。她也知道什么是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偶爾滿足,未必就有多嚴重的后果,孩子,誰都曾經(jīng)是個孩子。問她,年夜飯想吃啥,蛋糕和雞蛋餅,哈哈,太簡單了。


要不要看?

另外一個嘗試,在看電視時長上的控制,以前是每次15分鐘,我想看看如果讓她自己,她能看多久。于是,周末的時候,趁奶奶和爸爸都不在家,我說,寶寶,你自己看吧,想看多久看多久,看個電影怎么樣?她選擇看了萌雞小隊,看了幾集。完事兒又用ipad上看了好些個視頻,這不用不知道,用了上癮,她發(fā)現(xiàn)ipad上的節(jié)目很有趣,一個接一個,完全hold不住。就這樣嘗試了兩三天,她迷上了ipad,連說不出完整字句的老二都'pa''pa',追著我。在看視頻方面,孩子會無限地試探你的底線,我感覺到了相比電視,ipad對孩子的魔力和吸引力更大,每次關(guān)上都難以抽離,非常不爽。隨著更多的時間,花在ipad上,對書和自由玩耍的自主性急劇下降,無聊時,第一想起的就是去看視頻,這種習慣對于她的成長絕對是沒好處的。父母的引導,父母的示范,必不可少。


從ipad到手機視頻,對小孩的吸引力,都很大,難以自拔。大人看抖音看得還一發(fā)不可收拾,以致于還有人說必須要抖音設(shè)置一個時長自動關(guān)閉,何況是小孩。所以,對于視頻類的東西,時間的限制,事前的約定,還是必不可少。我說服自己遠離手機,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所以,進入家門,把手機wifi關(guān)了。等孩子睡了,再開手機看。既然陪,就好好陪。


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中關(guān)于孩子自控力方面的論述。

自控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究竟是如何學習成長的?除了行為主義,幾乎各心理學流派都研究出同一個結(jié)果:孩子通過內(nèi)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guān)系來學習成長。所謂的“人格”,就是孩子與父母的各種情感關(guān)系內(nèi)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決定一生的命運。如果媽媽內(nèi)心是有覺知、輕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飯菜端給孩子還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媽媽壓抑內(nèi)心的怨恨,無論怎么做,孩子都會難受。


內(nèi)化到孩子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guān)系。媽媽真實自然,孩子也能學會靈活自在的愛——將來碰到自己的愛人忙于工作,或者打游戲正玩得開心,可能會勸愛人放下工作休息一會兒,好好吃頓飯;也可能把飯菜端給愛人,甚至甜甜蜜蜜地喂上兩口,而不是執(zhí)著于“必須按時專心吃飯的好習慣”,和愛人鬧別扭。大多數(shù)夫妻情感破裂,都不是什么原則性問題導致的,只不過是各自認為的“正確習慣”不同而已。


我們之所以認為“正確”非常重要、不容置疑,是因為童年時只有符合父母所認為的“正確方式”時,父母才能接受我們。這背后,是深深的恐懼。現(xiàn)在,我們成了父母,出于無意識的恐懼,也拼命把“正確”灌輸給孩子,生怕因為自己管教不當而讓孩子不夠優(yōu)秀。這其實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我們無意識的輪回。


得到愛和支持,沒有被父母訓練過一定要按照“正確行為”生活的孩子,會發(fā)展出真正的智慧。這樣的人在面對大家都覺得難處理的矛盾時,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靈活解決方案。智慧,是健康心靈自然的表達。


如果訓練孩子好習慣的過程沒有愛的流動,沒有輕松愉快,必然帶來反彈。我對此深有體會。我和媽媽因為收拾房間的問題吵了十幾年,媽媽每天都充滿怨氣地要求我收拾,我卻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喜歡亂放。后來,我學習心理學,開始包容自己,允許自己所有的行為習慣。自從有了自己的房子,亂了半年之后,我開始喜歡上收拾,把家里布置得井井有條,溫馨又方便。有時候去朋友家住,即使對方家里很亂,我也不覺得有問題。為什么沒有了要求和訓練,我反而喜歡上秩序了呢?因為秩序和所有美德一樣,都是人類的本心,只要內(nèi)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質(zhì)自然會呈現(xiàn),而且不會變成教條。


所以,若有充足的愛流動,孩子的好習慣也會自然呈現(xiàn),無須訓練。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愛和允許之后,靈魂自發(fā)、自然的選擇。


比如獨立,每個生命都帶著自己的使命降臨,媽媽經(jīng)常積極回應(yīng)嬰兒,盡力滿足,嬰兒可以全然地依戀媽媽,長大后自然信心滿滿,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靈魂的使命。這時候父母就算硬要幫忙,孩子還會嫌被妨礙呢!相反,從小訓練孩子獨立,讓他不依賴父母,他可能一輩子卡在無助和不安當中,總在尋找依戀、滿足,沒有能量去自我實現(xiàn)。比如寬容,嬰兒都有攻擊性,如果在嬰兒攻擊媽媽時,媽媽能寬容地抱著他,他就會感受到攻擊是可以的,“有攻擊性的我”也是值得被愛的,那么長大后自然能做到對別人寬容友善,同時有力量捍衛(wèi)自己。再比如合理要求,經(jīng)常被及時滿足的孩子,心中對“得到”很有確定感,不會因為“得不到”的恐懼,歇斯底里地要求立刻兌現(xiàn)。這樣的孩子越長大,越能安然地等待合適時機,提出合理要求。


榮格離世前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作為老師,要學習像太陽一樣,只是發(fā)出光和熱,每個人對陽光的反應(yīng)有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會躲開。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跡象,那是因為還沒到那個時間點。永遠相信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span>


在心理咨詢中,一旦我升起“正確”“應(yīng)該”“更好”之類的念頭,就會和來訪者失去聯(lián)結(jié)。來訪者也許會在頭腦中贊同我,但他的身體能量會退縮,以表達抗拒。孩子更是敏感,無論父母的話說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動念想要改變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愛,而是能量被阻塞。


不改變別人,并非因為別人不可改變,而是改變的念頭會阻礙別人的成長。當我們覺得別人應(yīng)該變得更好的時候,已經(jīng)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醫(yī)生連病人都看不到,怎么能治好病呢?當我們有了足夠高的覺知,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人當下的體驗就是他最需要的體驗,而只有無評判的覺知和關(guān)注,才會點亮對方的心。


我們與社會的關(guān)系其實就是與父母關(guān)系的投影。

有個媽媽規(guī)定搖搖車每天只能玩一次,理由是訓練孩子的自控力。這種方式能否訓練自控力,其實是件看不到摸不著的事情,只是媽媽頭腦中的幻想而已,無法驗證。但可以看到的簡單事實是,在經(jīng)濟并不匱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這樣的限制經(jīng)常發(fā)生,孩子會對自己的欲望感到羞恥。從搖搖車這件小事上,孩子體驗到的是匱乏。就這樣,媽媽把自己潛意識里的匱乏感和對欲望的羞恥感傳遞給孩子。將來孩子在面對社會時,由于潛意識的召喚,也會處處體驗到匱乏、制約和掙扎,有資源不敢去使用,有好處不敢去爭取,這就是苦的輪回。


讓孩子內(nèi)心富足并不一定需要父母經(jīng)濟富裕,關(guān)鍵是父母能否不評判孩子的欲求。如果經(jīng)濟受限,父母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需要我聽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經(jīng)濟能力有限,不能滿足你?!钡芏喔改覆豢虾唵蔚孛鎸φ嫦啵峭ㄟ^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內(nèi)疚和羞恥感轉(zhuǎn)嫁出去,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欲求是可恥的。更悲劇的是,即使在經(jīng)濟并不受限制的情況下,父母習慣性的打壓、評判依然存在。


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發(fā)展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內(nèi)核并不對立分裂的自我控制。這是一種與周圍能量自然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即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父母控制下發(fā)展出來的“自控力”,其實是內(nèi)心的恐懼和制約。潛意識里的制約會像木馬程序一樣,操控人生的各個方面,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自我認識才可能重獲自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如何提高3-6歲孩子的自控力?
談兒子玩電子游戲 (3)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