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信不信,世界第一名畫《蒙娜麗莎》,是達芬奇用業(yè)余時間,抽空搗鼓出來的。
到死,他也沒覺得自己會因為畫而名垂千古,這可以從他給米蘭的佛薩公爵一封求職信中看出:
尊敬的公爵大人,我其實是一個什么都會一點的人,如果米蘭要打仗,我可以造大炮,挖地道,要是不打仗呢,我可以造宮殿,組樂團,額,最后一點,我其實還會畫畫。
看,他把繪畫排在了自己諸多牛逼技能的最后。也許正因為自己有逆天的十項全能,所以他反而覺得自己繪畫不算有多牛逼,哪怕他當時已經(jīng)憑借《最后的晚餐》而名揚天下。
不行,我要在這方面搞點事情,才對得起本寶寶逆天的智商。他對自己說。
這一天是何年何月,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無法考證。他找來一張長77厘米,寬53厘米的優(yōu)質(zhì)畫紙,畫了一張我們已經(jīng)不知道是誰的肖像畫,我們暫且稱之為第一層。
然后呢?沒有然后了。
達芬奇把畫任意的放在那里不再管它,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發(fā)明自行車,鬧鐘,大炮等實用科技上面。
不知過了多少年,他又想起了自己還在畫畫這個事,于是,用一副自己曾經(jīng)的名作《佩戴珍珠發(fā)飾的肖像畫》,畫在第一層上面將其覆蓋,我們稱之為第二層。
達芬奇似乎對這種覆蓋后的效果有點興奮,既然是創(chuàng)新,那就步子邁大點,反正也不在乎扯著蛋,(對于被懷疑是gay的他而言,蛋也許是多余的)。
第三層的創(chuàng)作我們就比較熟悉了,1503年,其創(chuàng)作背景有各種傳說,比如這個版本:
佛羅倫薩一貴族朋友邀請他為其夫人麗莎畫一幅肖像畫。
于是,達芬奇就在閑暇之余(當時他的主要精力是軍事上的設(shè)計大炮和飛行器),利用這次機會完成了第三層,蒙娜麗莎這名字也由此而來。
按理說,這是為別人畫的,完工之后應(yīng)該是要交貨的。但達芬奇也許嘗試上癮了,又或許是對畫本身不太滿意。
反正,他開始對這副畫重視起來,拒絕交貨,而是把畫一直隨身攜帶,從意大利到法國,一直到去世,整整16年。
在這16年當中,他從事著軍事,機械,工程,城市設(shè)計,光學(xué)研究等正經(jīng)工作,有空的時候,就沉迷于自己的神秘領(lǐng)域,這大概類似于宗教式的悟道。
每當靈感迸發(fā),悟出點新東西,他就會把畫拿出來,不斷的添加,不斷的涂改,一次又一次,一層又一層。
最后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統(tǒng)稱為第四層。
在這個過程中,達芬奇運用光學(xué),解剖學(xué)等各種外圍知識,給蒙娜麗莎賦予了83%的高興,2%的憤怒,6%的恐懼,9%的厭惡。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叫它《蒙娜麗莎》了。
關(guān)于畫的解讀版本,成千上萬,如神秘字符,超前技術(shù),末日預(yù)言,各種隱喻,心靈回歸,理想覺醒,,,,,,
小編對畫不專業(yè),不敢隨意裝逼。不過這副畫肯定是印證了他一個篤定的觀點:
科學(xué)可以是一種詩意的美學(xué)。
但對于達芬奇本人,這也許并不是他想要的最終結(jié)果。他在去世前不久曾說過一句“后悔從未完成一副作品”。很可能,指的就是《蒙娜麗莎》。
然而,病魔讓他最終沒機會再次嘗試了。我們無法看到這位偉大天才在繪畫上的終極高度。
他死后,按照遺愿,弟子梅爾濟成了《蒙娜麗莎》的主人。
但是,達芬奇的好基友,當時的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傳說之一,達芬奇就是在他懷里去世的,基情滿滿),這哥們兒也許意識到了這幅畫的非凡價值,又也許只是單純的睹物思人。
總之,他花大錢買下了它,將其掛在自己的臥室里欣賞。
自此,《蒙娜麗莎》永遠留在了法國。
兩百年后,拿破侖同樣也在自己臥室掛上了它。
再后來,隨著法國皇室的消失,《蒙娜麗莎》也由皇室擁有變成了“國有”。被放在了盧浮宮里。
你以為故事此就結(jié)束了?
不,下半場才剛開始。
在漫長的幾百年里,《蒙娜麗莎》并不能算作世界第一名畫。
在盧浮宮,它也只能安安靜靜和其它畫作一起掛在墻上,完全沒有今天的排場,來參觀它的人也并不比其它作品多。
真正讓它登上第一寶座的神助攻,居然是被盜。
時間來到20世紀。
1911年8月22日早晨,有游客向保安抱怨:怎么《蒙娜麗莎》沒在它該在的位置。
保安不以為然:大概是給攝影工作室拿走了吧。但隨后攝影師說并沒有拿,或許是拿去清潔了,而清潔的工作人員同樣否認。
保安隱約覺得應(yīng)該通知一個管事的,把情況報告給了維護總監(jiān)皮奎特,皮奎特突然想起,頭一天《蒙娜麗莎》就不見了。但他當時并沒意識到什么,只是對旁邊的助手調(diào)侃道:上頭把它拿走了,大概他們覺得我們會偷走它?
皮奎特馬上動員所有人尋找《蒙娜麗莎》,但一無所獲。最終,所有人意識到:
《蒙娜麗莎》丟了。
下午,巴黎人們通過報紙得知了這個消息,全城炸開了鍋。
20世紀初,是信息時代的開始,隨著社會進步,大眾開始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看報紙開始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蒙娜麗莎》盜竊案,剛好趕上了“吃瓜群眾興起”這趟車。對于這種重大新聞的傳播,和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速度不相上下。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從巴黎到整個法國再到整個歐洲,各大報紙紛紛跟進八卦這個熱點。
這可是盧浮宮啊,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啊,還是達芬奇的作品啊,嘖嘖嘖。
那時,隨便翻開歐洲任何一份新聞報紙頭條,你都會看到《蒙娜麗莎》的圖像,而且?guī)缀醵佳匾u著同一個套路:
首先是表示心痛,隨后,開始宣揚這副畫如何牛逼,在藝術(shù)史上有多么重要地位等等。
當然,譴責安保系統(tǒng)也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報道,讓《蒙娜麗莎》的每一筆妙處都讓人津津樂道。
隨著報道的逐步深入,人們開始了解整個文藝復(fù)興的藝術(shù)史,全世界仿佛都開始變得文藝起來。甚至連盧浮宮的保安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歌舞和舞臺劇中被嘲諷。
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民炒作,而它的身價就在這個時候開始碾壓其它畫作。
作為輿論壓力的中心,盧浮宮對炒作也相當“配合”:
首先它明確承認了錯誤,立即關(guān)閉了盧浮宮,加強了安保系統(tǒng)。最漂亮的一點是,它保留了《蒙娜麗莎》的位置,畫沒了,但用來掛畫的鉤子和空蕩蕩的墻還在。
盧浮宮在一周后重新開放,居然是萬人空巷。大家排起長龍,去看那堵空蕩蕩的墻和鉤子。有人獻上鮮花,甚至有人失聲痛哭。對此,小編嚴重懷疑這是請來的演員。
案件發(fā)生后,巴黎警方倍感恥辱,特地請了一個牛人來破案,他叫阿爾方斯貝迪龍,這哥們兒是司法科學(xué)的先鋒,世界上第一位犯罪現(xiàn)場調(diào)查專家。
他推測,偷畫的人應(yīng)該是個行家,也懂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藝術(shù),甚至有可能是專門偷藝術(shù)品的國際大盜團伙。
他甚至把矛頭指向了另一個牛逼哄哄的畫家————畢加索。他們搜查了畢加索的畫室,居然真的找到了一些盧浮宮早些年丟失的雕塑作品,可惜沒有《蒙娜麗莎》。
這這這,盧浮宮的安保系統(tǒng)可真是“嚴密”?。?/span>順便求一下畢加索內(nèi)心陰影面積。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案件沒有任何進展,人們也漸漸對此淡忘了。兩年后,泰坦尼克號的沉沒,給了世界新的關(guān)注點。
人們不再談?wù)摗睹赡塞惿妨恕?/span>
就在大家都以為《蒙娜麗莎》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的時候,傳出盜畫者在意大利被抓的消息,再次轟動了世界。
讓人傻眼的是,這名叫佩魯賈的小偷,居然是盧浮宮里干活的一名普通意大利工匠,生活在社會底層。而他偷畫的理由是:
愛國。
這哥們兒的歷史可能是體育老師教的,他總覺得盧浮宮里那么多意大利的藝術(shù)品都是法國人,尤其是拿破侖從意大利搶來的.
所以心里不平衡,想偷一件東西還給自己的祖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覺得《蒙娜麗莎》最適合,面積小,方便攜帶,看起來應(yīng)該也值點錢。
他沒有做任何準備,只是簡單的選擇了周一這天,因為這天盧浮宮不對外開放,人少。
偷盜過程分為三步。
第一步,把畫摘下來。
第二步,拆掉畫框,把畫裝進大衣里。
第三步,走出去。
一共沒超過半個小時。
只有第三步給他制造了點小麻煩,他本來想走員工通道,但門鎖了,他弄斷了一個門把手也沒打開,于是就從正門大搖大擺走了出去。
他得趕回去把畫藏好,還得再回來上班。
路上,又把那個門把手丟在了旁邊的水溝里,雖然不介意偷走畫,但他介意被人指責偷了門把手。
隨后幾天,隨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佩魯賈慢慢意識到自己可能摸了老虎屁股,攤上大事了。
他只能沉住氣,把畫藏在了箱子里。兩年后,覺得風(fēng)聲小了,才偷偷回到意大利,準備把畫脫手給一名畫商。
畫商一看,居然是真的《蒙娜麗莎》(那個時候,已經(jīng)有贗品出現(xiàn)),嚇得半死,隨后報警。
佩魯賈被抓時,還一臉蒙逼:法國人從意大利搶走的名畫,我把它給帶回來了,難道我不應(yīng)該算英雄嗎?
佩佩呀,人家可是正大光明買的好不好?
愛國,是需要智商滴!
《蒙娜麗莎》在回到法國前,先在意大利各地巡展,每到一處都是人山人海,人們爭先恐后來目睹這副被全世界八卦的名畫,并為其出自達芬奇之手而自豪。
1914年,《蒙娜麗莎》在離開兩年多后,重新回到盧浮宮。
如你所料,所有媒體都把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進行了報道。兩年前盧浮宮的萬人空巷再次重演,兩天內(nèi)就有超過10萬人來目睹這張似笑非笑的臉。
盧浮宮也專門為它準備了一面墻,并使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安防系統(tǒng)來保護。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叫它世界第一名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