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69年的人生當中,她一直是魯迅與許廣平之外的那個她,盡管她與許廣平之間從來沒有因為魯迅發(fā)生過任何爭吵,但她的孤獨與寂寥正是那樣一個時代里大多數女人所共同經歷的命運。
文丨傅斯鴻
臺灣演員張艾嘉在去年為觀眾們帶來了一部名為《相愛相親》的影片。在這部講述三代人愛情觀念的影片里,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并不陌生的故事。由吳彥姝所飾演的“姥姥”在丈夫離家之后,苦等了幾十年,誰知丈夫竟然在城市里再度結婚并生了女兒。于是,影片就圍繞女兒希望父母合葬而遷墳的情節(jié)展開。
電影《相親相愛》
看到這樣的情節(jié),我不禁想起了另一個發(fā)生在著名文學家魯迅身上的故事。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不正如影片中的那位“姥姥”嗎?只不過,她的命運甚至比影片中的人物還要更為凄慘。
朱安在生前曾經有一個愿望,她給許廣平寫信,其中言道希望能夠作為原配與魯迅合葬。當然,這對于朱安來說是一種奢望,因為許廣平不會同意,其他的親友們也不會同意,朱安最終被草草葬在北京的保福寺外,如今連墓地也被夷平了。
其實不止魯迅,在那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里,如朱安一樣命運的女人不在少數。受到禮教的束縛,綱常的綁架,她們雖為人妻,卻得不到丈夫分毫的關愛,最終黯然落寞,草草收場。
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
作為母親送給兒子的禮物,28歲的“老姑娘”朱安嫁入了紹興周家。她雖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卻相貌平平,裹著小腳,又沒有文化,這對于新時代的青年魯迅而言,可以說毫無共同語言。兩人雖共處一室,卻形同陌路,正常的言語交談超不過三句話。一、叫早;二、關不關中門;三、索要家用。除此之外,作為丈夫的魯迅不再與他多說一句。
很多人認為魯迅這樣做很殘忍,自己不喜歡又不放她回去。魯迅也做過解釋,他認為被休的棄婦回到娘家會抬不起頭,很多舊時婦女被休之后,往往都選擇了自殺。于是,為了不讓朱安成為棄婦,也為了母親有人照料,魯迅把母親和朱安都接到了北京。
在北京,朱安見證了魯迅與許廣平之間的愛情,我們很難說清楚朱安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態(tài)。當她從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那里得知魯迅與許廣平同居后,也一度陷入了難過之中。盡管這是早已意料中的事情,但她知道,她與魯迅之間最后的希望已經破滅了。
魯迅與許廣平
但當海嬰出生之后,她又表現得十分高興。她依然還保有舊時女子那種綱常的觀念,按照紹興的習俗,丈夫無子是妻子的過錯,如今有了海嬰,她的過錯被赫然開釋了,而她也想到自己的身后會有人來給她燒紙。
上海魯迅紀念館研究員喬麗華在她的新書《朱安傳》中稱朱安也是魯迅的遺物。我突然又想到了在《相愛相親》這部影片的最后,“姥姥”的那句:“我不要你了!”以一種大舍方為大愛的方式,為一段舊時代的婚姻注解,讓我們看到了那樣一個時代的沉重。
在這個意義上,朱安做不到大舍,在她69年的人生當中,她一直是魯迅與許廣平之外的那個她,盡管她與許廣平之間從來沒有因為魯迅發(fā)生過任何爭吵,但她的孤獨與寂寥正是那樣一個時代里大多數女人所共同經歷的命運。
也因此,喬麗華用了11年的時間撰寫的這本《朱安傳》,正是為那個時代里命運凄涼的女性做出的一聲“吶喊”。
作者:喬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