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生僻的漢字在網(wǎng)絡(luò)上突然出現(xiàn),甚至有的還成了網(wǎng)紅字。其實這些字本來是很自閉的——難認(rèn),難讀,連它自己都不好意思。例如“卐”這個字,都知道是納粹的徽標(biāo),但怎么讀呢?我曾經(jīng)問一個人,他說這個字念希特勒
下面隨機(jī)找出一些,也許關(guān)鍵時候拿出來,你可以震撼一下小屁孩子。
先直接上圖:
還有些漢字善于趟渾水,混淆視聽,模仿別人,故意引你上當(dāng),讀到這樣的漢字要萬分小心:
他們兩個有區(qū)別嗎嗎嗎嗎嗎?
答案是,有區(qū)別!下面部分中間的兩橫不一樣!
“胄”的讀音為 zhòu,是一個“由”字下加一個“月”字組合而成,指的是帝王或者貴族的后裔。
“冑”的讀音也是 zhòu,它是一個“由”字下面加一個“冃”字組合而成,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戰(zhàn)時所戴的帽子,即頭盔。就是這個東西:
類似這樣的雙胞胎字還有很多
“毫”(háo),細(xì)長而尖的毛;“亳”(bó),〔亳州〕地名,在安徽省。
“姬”(jī),女子的美稱;“姫”(zhěn),謹(jǐn)慎。
冇(mǎo),意思是沒有。
右邊的“壸”,意思是宮中道路上有拱形的門。如下圖:
“丏”(miǎn),避箭的短墻。
“茍”(ɡǒu),如果、假使、馬虎、隨便;“茍”(jì),自我告誡、自我反省。
“囗”(guó),古義同“國”。還有一個讀音念wéi,古同“圍”。
“汆”(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開水里稍微煮一下;右邊的“氽”(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左邊的“墫”(zūn/dūn)部首是“土”,讀 zūn時,古義同“樽”,酒杯;讀 dūn 時,古義同“蹲”。右邊的“壿”部首是“士”,同蹲。
左邊的字念“huí”,同“回”的意思。右邊的字念“jiǒng”,遠(yuǎn)或者差得遠(yuǎn)的意思。
右邊的字念“xiǎn”,姓氏。冼星海聽過吧。
左邊的字念“qí”,古時候?qū)Φ厣竦姆Q呼。右邊的字念“zhǐ”,“只(zhǐ)”的繁體字。
左邊的字念“zhī”,敬,恭敬的意思;也是中國臺灣的罕見姓氏之一。右邊的字念“dī”,意思是短衣汗衫。
左邊的字念“bó”,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镲,打擊樂器。右邊的字念“pō”,一種金屬;一種鐮刀。
左邊的字念“shē”,火耕地,指粗放耕種的田地;中國少數(shù)民族。右邊的字念“shē”或“yú”,讀“shē”時意為刀耕火種的田地;古也同“畬”。讀“yú”時意為開墾過兩年的田地。
左邊的字念“bì”,古書上指當(dāng)歸。右邊的字念“xuē”,姓氏。
左邊的字念“l(fā)éi”,瘦弱。右邊的字念“yíng”,有余利,獲利;賭博或比賽獲勝。
左邊的字念“suì”,原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借指不正當(dāng)?shù)男袆?。右邊的字念“chóng”,常用以表示高、終了等含義;也是我國姓氏之一。
左邊大家都喜歡。右邊的字念“l(fā)áng”,笨重的意思。
左邊的字念“chén”,“塵”的繁體字。右邊的字念“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如麈尾(即“拂塵”)。
左邊的字念“gǔ”,右半邊為“曰(yuē)”,形容水流的樣子。右邊的字念“mì”,右半邊為“日(rì)”,水名:汨羅江。
最后再送你兩個,你自己猜著玩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