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養(yǎng)育的選擇》。
《養(yǎng)育的選擇》
作者:陳忻
點擊下方音頻,放下手機
聽水木君為你解讀這本書
▼
《養(yǎng)育的選擇》 來自水木文摘 00:00 24:01
點擊音頻,邊聽邊讀
八歲的朱爾小朋友寫過一首詩《挑媽媽》,曾走紅網(wǎng)絡,戳中了無數(shù)人的淚點。
“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看見你了,
覺得你特別好,
想做你的兒子,
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
沒想到第二天一早,
我已經在你肚子里?!?/p>
稚嫩的語言,有趣的想象力,流露出對媽媽無限的愛,感動了無數(shù)的網(wǎng)友。其實,父母與子女相遇,是上天注定的緣分,是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的緣分。孩子對父母是無條件地愛和信任,父母對孩子們呢?是否也是如此呢?
有的父母說:“我們奉行快樂教育,上小學前什么興趣班都沒報,怎么上小學后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業(yè)跟不上呢?”
有的父母說:“我們希望孩子面對挫折時,能表現(xiàn)出堅忍不拔的品質,就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困難,為什么他越來越膽小了呢?”
還有的父母說:“都說孩子是夸出來的,我們總是夸獎孩子‘好棒!’結果孩子卻不愿意接受任何有挑戰(zhàn)的事情?!?/p>
相信這些父母都是無私地愛著孩子,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為什么事與愿違呢?今天《養(yǎng)育的選擇》這本書能解答這些困惑。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陳忻的《養(yǎng)育的選擇》。
⒈
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很多媽媽有這樣的疑惑:我家寶寶送幼兒園一個月了,每天早上還是會大哭,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家寶寶在陌生的環(huán)境會害怕,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父母在這個問題上大多過于緊張,總是擔心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其實,父母對安全感存在一些誤區(qū)。
誠然,安全感確實挺重要的。
小寶寶的安全感從信任媽媽開始,是從媽媽的呵護中得到的。嬰兒從母親那里獲得了安全感,媽媽就會成為他們探索世界的強大后盾,他的情緒會更加穩(wěn)定,行為也更為積極。
但不能因此把孩子哭鬧害怕都歸咎于安全感的缺乏,也有可能是孩子正常的發(fā)育表現(xiàn)。比如:6個月到兩歲的孩子,他們正處于依戀明確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當母親離開時,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分離焦慮。所以,6個月到兩歲的孩子,特別黏媽媽,這是正常現(xiàn)象。
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媽媽的擁抱和陪伴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礎。
首先是及時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6個月之前的寶寶,啼哭都是因為生理或生活的需求,比如餓了會哭,拉了會哭,害怕會哭。父母聽到哭聲,要及時滿足他的要求,餓了喂奶,拉了換尿不濕,害怕了就抱抱他。媽媽的懷抱是最溫暖的,孩子能從媽媽的擁抱中感受到信任和安全。
其次,主動陪伴孩子。
孩子6個月到兩歲期間,是大部分寶寶分離焦慮的高峰期,這一階段的孩子特別黏人。有些媽媽心生抱怨,想讓孩子獨立一些,讓他們自己去玩,結果孩子反而更加黏人。解決孩子黏人的正確辦法是主動陪伴,比如講故事,玩游戲,與他交流,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孩子知道,無論何時,媽媽都是愛他的。
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她在做飯,孩子由舅舅陪著玩,但孩子還是走到廚房讓媽媽抱。媽媽拒絕了,關上了廚房門,寶寶大哭。肯定有不少媽媽遇到這種情況,會同這位媽媽一樣,拒絕擁抱孩子,然后去做飯。
陳忻博士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孩子正處于焦慮期的高峰,渴望媽媽的關注和擁抱。陳忻建議,應該抱一下寶寶,開著廚房門,讓孩子自己玩,并且告訴他玩十分鐘后媽媽會再去抱他一下。這樣,孩子就不會再感到焦慮,反而更能體會到媽媽的關愛。
第三點,提供安穩(wěn)的環(huán)境讓孩子盡情探索。
6個月后的寶寶,好奇心更強,他們通過觸摸、探索來認識這個世界。父母應該盡可能提供安穩(wěn)的環(huán)境,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比如剪刀、廁所清潔液等,把桌子的四角套上圓形防撞角,把放藥品的柜子扣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積極地去探索。
可見,安全感的建立和親子關系息息相關。
親子關系越親密,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強。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關心和尊重他們的感受,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提供安穩(wěn)的環(huán)境,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⒉
學習是越早開始越好嗎?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生的頭三年,嬰幼兒的大腦發(fā)育突飛猛進。大腦的基本單位是神經腦細胞,神經腦細胞之間的空隙,叫做突觸。嬰兒聽到、看到、聞到、觸摸到的信息,通過突觸從一個神經細胞傳到另一個神經細胞。這些突觸在兩三歲時是成人的兩倍,在三到四歲時達到頂峰,之后根據(jù)各自體驗慢慢修剪,便于信息傳達得更準確、有效和快速。所以說,0-3歲是兒童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時期,也是人一生健康和能力的基礎。
既然3歲前的大腦發(fā)育如此重要,那是否越早開始學習越好呢?陳忻博士認為,早教不是越早越好,而是要結合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學家皮亞杰把0-2歲稱為“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孩子通過感知和運動來認識世界。
寶寶到處摸、到處跑,喜歡吃手,什么東西都往嘴里放,這是他們學習的方式。這個階段不要讓孩子學習看圖識字、畫畫、數(shù)學等技能,應該先發(fā)展孩子的精細動作,讓他們操作各種物品。
越早開始學習一些目的性強的技能,反而會破壞他們的學習興趣,父母充滿愛的照料才是他們體驗世界的基石。
另外,看電視并不能幫助孩子學習,2歲以內不建議看電視。很多父母說,看了電視,寶寶學會了唱歌,知道吃飯前要洗手,就覺得看教育類的節(jié)目對寶寶有益。美國兒科學會指出,媒體,不論是當背景播放的電視,還是專門為嬰幼兒設計的教育工具,對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目前沒有找到任何有積極效果的證據(jù),卻極有可能有著潛在的傷害。兩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把電視中畫面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對他們來說,電視只是雜亂無章的信息。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寶寶為什么“喜歡”廣告呢?一到廣告時間,寶寶就會目不轉睛盯著電視看。這是因為廣告非常短,而且音樂變化比較大,成功地吸引了寶寶的好奇心。寶寶并非喜歡看廣告。并且,長期把電視當作背景,會影響寶寶專注于做一件事情,阻礙他們和他人建立積極的關系。
有的孩子到了三四歲,忽然喜歡畫畫了,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對畫畫很有天賦,考慮是不是到了畫畫敏感期。陳忻博士說,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畫畫敏感期,也沒有證據(jù)說明三四歲是畫畫的最佳時期。相反,很多畫家都是很晚才畫畫的。
在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敏感期的“窗口”遠比我們想象的大,有可能有幾年的時間,并不是稍縱即逝。以說話為例,在頭幾年里,如果每天在母語的環(huán)境里,很容易就學會了說話。但如果孩子被剝奪了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直到六七歲才生活在語言環(huán)境中,照樣也可以學會說話。
學習,還是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點。0-2歲的孩子,還是以發(fā)展精心動作為主,盡量不看電視;三四歲的孩子不要掉進敏感期的陷阱,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應該以引發(fā)孩子的興趣為主。
⒊
規(guī)則是教養(yǎng)而非禁止
一說到規(guī)則,有的父母會很反感。受到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認為規(guī)則就是束縛、禁止和反抗。因此,他們希望孩子能夠無拘無束地成長,總是說:“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就懂事了”。誰料到,在沒有規(guī)則中長大的孩子,上了小學后,不遵守紀律,上課隨意走動,注意力不集中,學業(yè)也不優(yōu)秀。
其實,是父母誤解了規(guī)則的含義。
規(guī)則并非束縛和禁止,而是孩子的教養(yǎng)。規(guī)則幫助孩子養(yǎng)成生活規(guī)律和行為習慣,懂得安全的邊界,建立學習習慣。
比如,吃飯時孩子要自己坐在椅子上,養(yǎng)成習慣后,就會避免出現(xiàn)大人追著孩子喂飯的現(xiàn)象。
再比如,游樂場的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不安全的,讓孩子懂得安全的邊界。同樣的,小學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高年級才能實現(xiàn)在時間和學習上的自我管理。
制定規(guī)則有兩個原則,一是不制定做不到的規(guī)則,比如讓5歲的孩子端正坐一節(jié)課,根據(jù)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特點,5歲的孩子可以不打斷別人說話,但是一直坐著就有點困難了。二是規(guī)則越具體越好。比如,你要勤奮學習,就不如做作業(yè)不要離開自己的座位、不要干擾別人、做完以后及時交給老師等,這些規(guī)則更具體。
規(guī)則制定完了,父母如何執(zhí)行呢?陳忻博士認為要用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舉個常見的例子,一個媽媽帶兩歲的孩子去朋友家玩,到了離開時,孩子很喜歡一輛玩具車,非要帶走。媽媽很堅持原則,別人家的東西不能要。孩子哭鬧,媽媽也不生氣,一直在講道理。孩子最后哭累了,把玩具還給了朋友。媽媽很溫柔,也堅持了原則,但忽視了孩子的感受。
媽媽可以換一種解決方式:對寶寶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車子,可是,你看車爸爸和車媽媽都在這里,我們把它送到爸爸媽媽身邊好嗎?”如果從孩子的感受出發(fā),用愛和理解的方式贏得孩子的合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
相信了解了規(guī)則的意義和執(zhí)行的原則后,很多父母就不會認為規(guī)則與自由是矛盾的了。
規(guī)則不是禁止和反抗,而是讓孩子養(yǎng)成規(guī)律的生活和行為習慣,懂得安全邊界,為更好地適應社會打下基礎。
⒋
解決問題要先解決情緒
孩子最不善于隱藏情緒了,喜怒哀樂都表現(xiàn)在臉上,說笑就笑,說哭就哭。笑的時候像個小天使,哭的時候像個小魔王,爸爸媽媽講什么道理也不聽。很多父母很是頭疼。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幫助孩子疏導負面情緒呢?陳忻博士給出了情緒四步法。
首先是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成人能輕而易舉知道自己是何種情緒,可是嬰兒有了情緒,卻不知道自己是屬于哪種情緒。父母就要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并學會用語言表達出來。
比如說,你臉紅、揮拳頭,這是生氣了;你流眼淚,這是傷心了。你學游泳沒有弟弟好,不開心,這是嫉妒。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介紹情緒的繪本,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其次是認同孩子的情緒。
認同孩子的情緒,不僅僅是接納,還要讓孩子感覺到情緒的合理性。
比如,陳忻博士給4歲的兒子小寶洗澡,小寶洗完后特別不配合,還想再洗。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不配合,家長怎么辦?有的媽媽說規(guī)矩最大,洗完澡就得穿衣服,哭也要穿;有的媽媽心軟,就讓孩子接著洗,可是洗了10分鐘還不穿衣服怎么辦?有的媽媽跟孩子講道理,可是孩子一直在哭。
陳忻博士開始也給小寶講道理,小寶哭得厲害。她轉念一想,何不用共情的方法。于是對小寶說:“小寶啊,你喜歡玩水和小鴨子,是不是啊?”小寶馬上就不哭了。陳忻博士正好說中了他的心事。接著他說:“媽媽不讓你洗,你是不是不開心?”小寶回答:“是的?!比缓箨愋貌┦狂R上說:“我們洗一次就夠了,洗多了皮膚會發(fā)癢的,我們明天接著洗好不好,繼續(xù)玩小鴨子?”就這樣,成功地說服了小寶。
第三,讓孩子學習恰當?shù)乇磉_情緒。
陳忻博士說,發(fā)泄和表達情緒有三個原則: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壞財物。如果孩子生氣了,可以告訴他:“生氣時要用語言表達出來?!焙芏鄷r候,把生氣表達出來,心情就好一半了;也可以想象自己的頭上在冒煙,負面情緒隨煙跑了;或者可以打沙包,發(fā)泄情緒。
最后,通過解決問題來疏導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我們認同和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后,孩子很快平靜下來。但有時候,僅僅認同情緒還不夠,還得啟發(fā)孩子,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的玩具壞了,媽媽說:“玩具壞了你很傷心,對不對?”然后擁抱孩子。很快,孩子會平靜下來。接下來,你要啟發(fā)孩子,玩具壞了怎么辦?媽媽可以說:“玩具這個功能壞了,別的功能還能玩。”還可以提醒孩子:“找爸爸來修下。”總之,要啟迪孩子,遇到問題后,要想辦法解決。
作為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疏導的老師,學會運用情緒四步法,幫助孩子慢慢學會表達情緒和管理情緒。對他今后入園,以及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huán)境都大有裨益。
⒌
讓孩子學會傾聽
孩子太“聽話”真的好嗎?以前,父母說孩子聽話,是真的夸獎孩子,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這里所說的“聽話”是無條件地順從父母,這樣不利于孩子個性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潛能的激發(fā)。這種“聽話”是我們反對的。這樣“聽話”的后果是,孩子沒有主見、獨立性差。我們倡導的是,不希望孩子“聽話”,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傾聽能力,在于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認真聽孩子講話,尊重他們的意見,反過來,孩子也尊重父母,愿意傾聽。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小,總是不在意孩子說的話。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內心委屈不說,久而久之,也會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父母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去練習孩子傾聽的能力,比如給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皨寢岏R上帶你出去玩,請你等在門口,讓媽媽帶上鑰匙?!薄鞍堰@些玩具收到盒子里。”也可以用游戲的方法讓指令變得有趣。比如幼兒園老師對孩子們說:“小朋友,我們要開火車了?!边@比“要排隊”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力。
孩子學會傾聽后,也要學會獨立思考。如果完全聽從父母或老師的指令,那不就成為“聽話”的孩子了嗎?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需要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愿。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慢慢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育兒的路上充斥著各種理念和方法,因此困惑也很多,陳忻博士解答了很多這樣的困惑。她告訴我們,無論多少方法,萬變不離其宗,要尊重兒童普遍的發(fā)展規(guī)律,觀察和滿足兒童自身的個性發(fā)展。
養(yǎng)育中充滿了無數(shù)的選擇,父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孩子不是“照書養(yǎng)”的流水線產品,而是有自己獨特性的個體。父母在把握大原則的前提下,要因材施教,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培養(yǎng)出獨立自主、積極進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