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女,16歲,學(xué)生。經(jīng)常感冒,每感冒體溫總達39℃~40℃,前次感冒發(fā)熱,余用涼膈散治愈。昨又患痢,赤多白少,里急后重,日夜無度,候診間,竟如廁三次。
但熱(39℃)不寒,面頰紅赤,口干口苦,不欲水飲,心下滿悶。見食生厭,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象滑數(shù)。
處方:擬██加味,二劑。
二診:服藥當晚,體溫降至37.1℃,下痢日減至3~4次,仍有膿血,里急后重輕,胃納已醒。舌苔黃膩,脈滑略數(shù)。
處方:擬██加味,二劑。
三診:大便日行二三次,無膿血,它無不適,惟困倦而已,舌苔薄黃,脈沉滑。原方減味,三劑。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桂枝加大黃湯(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寇某,女,36歲。妊娠期患痢疾,生產(chǎn)已逾五月,下痢仍然不止,日三四行,里急后重,帶有膿血,受冷或勞累后下痢益甚。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診其腹,臍左右拒壓。
妊娠期飲食不潔,胃腸損傷,濕熱積滯,釀成痢疾。加之胎前產(chǎn)后,施治中投鼠忌器,致痢疾久稽不愈。遵痢無補法之說,予以溫通之治,并輔以理氣和血之品。擬桂枝加大黃湯加味:
桂枝10g 白芍15g 甘草6g 川軍10g 枳實10g 檳榔10g 當歸15g 杏仁20g 桔梗10g 二劑
二診:藥后泄瀉膿血便甚多,里急后重減,臍左仍拒一壓。此病邪未凈,不可姑息養(yǎng)奸也,宜一鼓作氣,乘勝擊之。守方二劑。
解說:痢疾一病,有虛實,有寒熱。痢無補法之說系針對實證而言,虛寒痢舍溫補何以得愈?本例為虛實相雜,故先通后補,一剿一撫,邪去而正復(fù)。
李映淮老師評語:下后滑脫不禁者,虛故也。首次攻下若加用扶正之品,當不致滑脫也。
原文復(fù)習(xí)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各家論述
《金鏡內(nèi)臺方議》: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且赤芍藥性涼,而能瀉血中熱,大黃能除其實、瀉其脾也。
《古方選注》:大黃入于桂枝湯中,欲其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藥,脾實腹痛,是腸中燥屎不去,顯然太陰轉(zhuǎn)屬陽明而陽道實,故以姜、桂入太陰升陽分,殺太陰結(jié)滯,則大黃入脾反有理陰之功,即調(diào)胃承氣之義。燥矢去,而陽明之內(nèi)道通,則太陰之經(jīng)氣出注運行而腹痛減,是雙解法也。
《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藥以疏太陰之經(jīng),加大黃以通陽明之腑,又慮其苦泄太過,更加棗、草以扶之,此雙解表里法也。
⊙版權(quán)聲明:文章源于網(wǎng)絡(luò),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責(zé)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