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年代開始,服裝向現(xiàn)代服裝演化的速度加快,大師爭相閃耀,思想、藝術、科技和技術相互碰撞,由于服裝的形式越接近現(xiàn)代,種類繁雜,所以60年代服裝基本以一年為一個單位,將做成上下兩期,連續(xù)兩天推送。
1958年—1960年女性服裝
1958年—1960年的女裝總體造型是筒式的裙服,這種筒式的裙服在外觀上雖不盡相同,但其總特色是腰圍和下臀基本處于兩條稍有傾斜的直線中,當這兩條線從上到下向外傾斜時,裙式呈正梯形,反則呈倒梯形。當人處靜態(tài)時,女性優(yōu)美的腰臀曲線似乎被掩蓋了。實際上柔軟的衣服是受人體這個活動的支架來支配的。當女子走動起來,直線條的衣裙就隨著人的腰臀的自然擺動而扭動起來,因此不僅透露出內在腰肢與臀部起伏的曲線美并呈現(xiàn)一種含蓄的、更為動人的性感,就像20年代的“男孩式”女裝一樣。
這類筒式衣裙有時也并非完全省卻了腰線,但腰線并不像過去那樣起到勒細腰部的作用,而是起到切割上下衣長度和有助于形成衣身的某種結構與造型的作用。因此腰線的位置總是在腰的上方或下方浮動,或偏高或偏低經常是極為寬松,偶爾也有稍稍緊束的,因而造成了類似X造型的效果,但那亦不過是一種假象,如前所述,有許多也是為了幫助構成衣身的豐富結構和造型。
其次,從重視功能性的現(xiàn)代設計觀點來看,簡潔樸素的筒形衣裙,徹底解放了歷來婦女的腰線所受到的人工束縛,便于穿脫,也便于人們自己動手制作,因此受到普遍歡迎,歷久不衰。當時人們極重視產品的機能,所以有句口號是:“唯有機能的東西是美的?!爆F(xiàn)在看來這未免失之偏頗,但說明了整個時代的好尚,人們已經把機能即實用性明確的注入了審美觀念中。
領導這一時裝新潮流的是繼承Dior事業(yè)的Saint Laurent(圣.洛朗—1936年出生于阿爾及利亞的奧蘭)。
他是一位廣為大家熟知的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1986年曾來中國訪問并展出作品。他18歲進入Dior服裝設計公司,當年就在國際羊毛事務局主辦的設計比賽中獲獎。1957年Dior去世,21歲的Saint Laurent被選為公司繼承者。1958年1月,22歲的 Saint Laurent推出上小下大的正梯形筒式女裝:
它充分顯示了女性嬌媚溫柔的體態(tài),而又符合現(xiàn)代設計的造型簡潔的觀念,因此大獲成功。
許多設計師也爭相仿效,但他們并不完全照抄模仿,而是在其基本造型的啟發(fā)下,在局部施以創(chuàng)造性的變化。Saint Laurent自己也未停留在這一種形式上,總是做出局部的處理和改進。
另一位訪問過中國并為中國所熟悉的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大師Pierre Cardin(皮爾.卡單—1922年出生)也在這一女裝潮流中做出卓越貢獻,他的設計皆富有強烈的立體感。因此,筒式女裝的樣式仍然是非常豐富的。
1959年、1960年,Saint Laurent又先后推出了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筒裙,它強調橫寬的肩線,除了嫵媚之外,還給女性增添些許高貴的威儀和氣派。
1962年的秋冬季,筒式女裝的造型更加嫵媚和富有性感的潛能——這主要是低腰身形式造成了。因此有人稱其為“20年代情調”的服裝,即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那種直線條、低腰身、裙幅較短、充分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女性魅力的服裝。
1961年女裝變化的鐘擺又指向了30年代,即收腰和向外張開的喇叭裙式。人們一般都認為在20年代顯得過于青春放浪,甚至接近男孩兒形象的女裝之后,30年代的女裝樣子又回歸到了正統(tǒng)的淑女形象。1961年女裝的基本外廓雖是一種對傳統(tǒng)借鑒,但所表現(xiàn)的時代氣息迥然不同。30年代女服的卡腰和向下張開的造型強調了淑女的文靜和高雅,而且腰勒的過細,有緊迫感,而1961年的服型卻寬松自然,顯得輕快和富有朝氣,所以,在美國,這種服裝樣式也被稱為“嬉皮“(Hippy派服式),可能就是因為它那富有現(xiàn)代青年的朝氣蓬勃的情調和青春氣息吧。
另外,1961年的女裝設計中,還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不對稱形式,增加了服飾的細節(jié)變化并使之具有動態(tài)感。在總的平衡中保留了少部的 不平衡,從而顯得活潑有生氣。Saint Laurent在1959年的服飾設計中也做過色彩處理上不對稱形式的嘗試,其來源還可追溯到中世紀貴族的柯達第亞服式。這一年,因Saint Laurent入伍服兵役,由Marc Bohan(1926年生于巴黎)擔任了Dior服裝設計公司的主設計師。1952年Marc Bohan曾在著名設計師 Balenciaga的服裝設計公司學習,1961年即接替Saint Laurent而獨當一面。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年輕的服裝設計師也相繼在巴黎嶄露頭角,共同促成了1961年的服飾流行趨向。
1962年女子服飾
1962年秋冬,出現(xiàn)了裙褲,并且很快普及了,由于外觀造型極象喇叭裙,所以純屬女性的褲式樣。它比裙子有更大的實用性,卻又不失裙子的美麗線條,所以大受歡迎。反之,受到裙褲造型啟發(fā),在裙子的中央打上深深的對褶,造成暗褶式樣,裙子外觀窄瘦,但暗褶留下極大的伸張性,不妨礙運動。靜態(tài)時暗褶收攏,與裙褲外觀頗相近。
反之,受到裙褲造型啟發(fā),在裙子的中央打上深深的對褶,造成暗褶式樣,裙子外觀窄瘦,但暗褶留下極大的伸張性,不妨礙運動。靜態(tài)時暗褶收攏,與裙褲外觀頗相近。
另外,Pierre Cardin開始成批生產高級成衣,受到歡迎。
1963年女子服飾
1963年冬季的服裝比較重視于機能,設計趨向實用,許多服裝是參考勞動服,運動服,工作服的形式來設計的,所以出現(xiàn)了一批特別適用于運動、防寒和日常穿著的服飾,總體上給人以輕快隨便,大方粗獷的感覺,它們被統(tǒng)稱為運動型服裝。
1964年的女子服飾
1964年秋冬的流行趨勢是女式長褲套裝的普及。
Chanel在20年代就曾為女子們設計過長褲,但褲子一直未被人們看作是女性的正規(guī)服裝。1964年秋冬,由于許多著名設計師和Chanel的再次努力,有長褲的套裝被推向了女子正裝的地位,成為女子晚禮服裝束中的一種,實用的稍短的裙褲也在繼續(xù)流行。
著名設計大師Pierre Cardin設計的注重面料對比的大敞翻領和小盆領女裝,有簡潔優(yōu)雅寬松的造型,并富有立體美感,是這個階段的代表性佳作。
1965年的女子服飾
1965年是在服飾形式的創(chuàng)造上具有突破性的一年。Balenciaga的弟子 André Courrèges 以他新穎的幾何風格的設計而成為1965年流行時裝界的明角。
這種幾何線形的設計樣式,在過去并非沒有出現(xiàn)過,但只是一種偶然的形態(tài)。Courrèges則調動了所有可能的因素來表現(xiàn)服裝上的幾何風格,如利用面料的線形紋樣、領子和造型的翻折線、衣服邊緣的直線和弧線、以及明的針腳線等等,在服裝的平面上造成幾何形的切割線。從服裝的一個面來說,它是平面切割的形式,從服裝穿著在人體上的狀態(tài)來說,它是一個立體構成的形式,這兩方面與建筑中的局部的平面切割和整體的主體構成是相近似的。但人體又是一個運動著的立體構成物,當它運動起來時,無論是它的平面切割還是立體構成,都處于更靈動更豐富的變化中。
在平面切割或說平面構成方面,抽象派繪畫對服飾設計師也給予了極大啟發(fā)。俗稱“冷抽象”——即畫面色彩線條嚴格規(guī)整的抽象畫。畫派的代表畫家是蒙德里安,他用鮮明強烈的色塊組成的橫豎規(guī)矩的幾何造型,雖整齊有序,卻從色彩中透露出一股內在的熱情,具有很大的蠱惑力。對當代的建筑設計、室內用品設計和服飾設計,都產生過重要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力仍在繼續(xù)。
Saint Laurent首創(chuàng)蒙德里安裙,表現(xiàn)平面幾何圖形的服飾,可以說是來服裝上照搬抽象畫作品的成功范例。
現(xiàn)代派繪畫對服飾的影響遠不止此,今后將以更多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就1965年來說,光效應藝術即視幻藝術(op art、歐普藝術)的影響也是顯見的。
視幻藝術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嚴格說來是一種工藝美術圖案設計,其特點是利用幾何形和色彩對比,造成各種形與色彩的騷動,給人以視覺錯亂的印象。黑白構圖為其典型,常用直線、曲線、國和三角形等幾何紋樣的組合。很快就被時裝界所接受和應用。
此時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少有人會覺察到這種外面世界的新事物。80年代開始,國人才知道視幻藝術和視幻藝術時裝的存在,并毫無困難地接受了當初一度頗為前衛(wèi)的風格。
從造型方面來說,1965年最新穎的服飾是超短裙。
然而這一大膽的革新之舉卻是從較為保守的英國那里開始的,而且是由一個英國的普通女子——Mary Quant女式所首創(chuàng)。
Mary Quant青年時曾在倫敦美術學校學習。她立志要為年輕的女性們設計時裝,并決心打破傳統(tǒng)束縛。后來她用微薄資金開設了小小服裝店,她專為少女們設計的時裝款式新穎大膽,例如1962年有雜志刊登了她設計的在膝蓋以上的超短裙,響應者甚少,1965年,她率領一批時裝模特兒去美國,半年中走遍12個城市,展示了她設計的短裙、印花喇叭裙套裝等30套青年女裝,在美國大獲成功——超短裙一下子攫住了少女們的心,同時也攫住了男士們的心。
許多著名服裝設計師也起而呼應。如后來和Saint Laurent、Pierre Cardin、Givenchy一起被譽為巴黎時裝界“四大王子”之一的Emanuel Ungaro,被稱為新浪潮派的服飾設計師安東·克瑞哲斯等人,也都開始進行超短裙和女子超短褲系列的設計。
但是在當時也有人(包括新聞界)對它進行批判,并認為有損道德。就連曾經有過大膽革新精神的Chanel女士也認為超短裙有損女性的優(yōu)雅形象。穿超短裙上街的少女,有時還遭到抗議者的石頭和泥塊的襲擊。所以并非一帆風順。不過后來終于還是風靡世界并整整流行了13年。
1967年以后穿超短裙的女子開始減少——并非出于道德的醒悟,而是由于它已不再新奇。并且人們發(fā)現(xiàn)它僅適合少女中雙腿秀美者穿著,因此當一陣狂熱過后,其實用面正在縮減。但至今它仍為少女們所喜愛。
由超短裙演變而來的長上衣,卻因更實用而普及了。
1965年代一般女裙樣式中,還有多褶的喇叭裙也受人喜愛,因其走動時左右搖擺的幅度較大,故被稱之為“擺動的裙子”。
(復習20世紀00年代到50年代服裝史,請閱讀本訂閱號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