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門 Yamén
啞,發(fā)不出聲也,此指陽氣在此開始衰敗。門,出入的門戶也。
此穴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入發(fā)際五分處,正對舌本,為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因有通經絡、開神竅、治失語之功,故以其主治功能命名為啞門。穴為治啞之處,亦為致啞之門?!都滓医洝ぞ硎分^:“舌緩,瘖不能言,刺瘖門”。
有通經開竅之功,為回陽九針之一,凡諸喑癥俱可取此?!夺樉拇蟪伞分^此穴禁灸,灸之令人啞,以其近于舌咽及腦也,故不宜火攻。凡取經穴治病,可針者針之,可灸者灸之,針灸懼不宜者,則按而摩之,是為經穴三用。
現(xiàn)代研究表明,針刺啞門、華蓋穴可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白細胞百分比增加,尤啞門作用突出。針刺啞門、風府穴可以使血液凝固程度顯著降低(P<0.01),血漿纖溶系統(tǒng)活性增強,使纖維蛋白原含量減少,有利于腦出血部位的血塊溶解,吸收。
啞門穴臨床上一般用于主洽聾啞、失語、項強等疾患。我應用啞門穴為主治療神經系統(tǒng)及精神性疾患(如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重癥癲癇、躁狂型精神病等多例效果滿意。茲介紹幾個典型病例如下:
例1:羅××,男,45歲,干部。
主訴:20年前因受驚誘發(fā)癲癇發(fā)作,以后每月發(fā)作一次。(經腦系科檢査、診斷為癲癇。)服用中西藥均無效,亦作過針灸治療,效果不顯著。后因驚恐又使癥情加劇。每十天發(fā)作一次,雖經治療效果仍不佳,遂于1972年12月25日找筆者治療。
取穴:啞門。令患者平坐,低頭,雙手自然放松。進針后刺至4分,患者有針感。針退至3分處,針尖向左下放,小捻轉徐徐進針,不斷捻轉,針捻至約1.5寸處,患者針感至腳部,快速退針至原3分處,然后向右下方,按上述方法刺入,患者針感到腳底速退針,針出。每次施術約8-10分鐘,然后再配行間穴以調肝氣,針3分深,快速小捻轉,針感麻脹全腳即出針。每周治療一次。經十次治療而愈。觀察五年未見發(fā)作。在第十次治療后,筆者介紹電者練太極拳和每天早晚各次意守丹田,練放松功卅分鐘。患者直堅持至今,未見癲癇發(fā)作。
例2:張××,女,26歲,工人。
因接到母親病故電報突然暈倒,抽風3小時后,哭笑無常,拒飲食,夜不罪,自認為不能走,就診時兩人架扶而來,檢查時不合作,口中念念有詞,除眼結膜充血外,別無異常。診斷為癔病。
筆者讓陪伴人,將患者平坐,低頭,輕扶患者雙臂,以啞門為主穴,針刺入3分處,然后針尖向下,快速小捻轉,針刺入約1.5寸時,患者說有觸電感至全身立即出針。后配涌泉,行間二穴以滋腎平肝。二穴均系快速捻轉。針感后,行間行補法,涌泉快速退針而拔出以達到瀉法之目的。令病人起床,自走。病人起床后先慢行,然后自感完全可以行走,頭亦清醒,一次而愈。
例3,李X×,男,38歲,技術員。
58年因受精神刺激而患精神病,住院用西藥治療6個月,基本恢復出院。66年8月和70年3月兩次亦因受刺激復發(fā),先后在天津與北京精神病院住院治療≯曾服中西藥,每次治療均在半年左右,基本恢復而出院。79年9月又因受精神刺激復發(fā),服中西藥效果不明顯。經介紹由筆者治療,患有精神興奮不安,話多重復,多有抱怨不得志之言,據患者家屬介紹最近常徹夜不眠,或聲高而歌,或狂妄而走。面紅目赤,脈滑數(shù),苔黃膩。
治療:取穴啞門,低頭,平坐,雙手自然放松放退,針刺5分深患者有針感,隨即遲針至3分處,然后針尖向下,先左后右,快速小捻轉徐徐進針,針進入1-1.5寸時患者主訴有觸電感至全身,立即出針。
另配后溪、神門、內關、豐隆和三陰交,每次只配1-2穴。每周一次其治療四個月?;救^察至今未復發(fā)。并且上班,不久前技術晉級評為助理工程師。
例4:趙××、男、40歲、干部。
主訴:近三年來經常失眠、頭暈脹痛,四肢疲乏無力,性欲衰遲,食欲不振,兩眼視力減弱、大便不調、小便正常。三年來服中西藥若干,亦經針灸治療,效果不明顯。
檢查:脈象細弦,舌苔白,身體瘦弱印象:神經衰弱治療:取穴啞門,令患者平坐低頭,雙手自然放松下垂,肩平,進針3分后針尖向下,快速小捻轉,針進入1.5寸時,小捻轉針感至腰骶部,并產生熱感,(抖動針柄即可達到。)然后立即起針。再配內關穴以瀉心火。同時令患者睡前自灸關元穴10-15分鐘。針治七次痊愈。以后讓患者堅持睡前自灸關元穴。觀察至今未見復發(fā)。
經驗總結
啞門穴在古今針灸文獻記載一般是淺刺3一5分深。如《素間·氣穴論》王冰注云:仰頭取之,刺入同身寸四分……”,《甲乙經》云:“……仰頭取之,刺入四分……。”《醫(yī)宗金鑒》云:……針刺二分深?!薄夺樉膶W講義》(二版教材)“直刺3-4分,不宜深刺?!薄搬樉膶W”(四版救材)“直刺或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啞門穴強調淺刺,是與其解剖部位有關。從其局部解剖部位看,針刺時,通過之組織是皮膚,皮下組織,項韌帶,及斜方肌起始部。有第三枕神經和枕動脈等組織。深部的脊椎管內為靠近延髓的下緣腦脊髓的上部。如采針刺方向不當,針由顱底枕骨大孔入顱而達延髓,從而造成與下重事故甚至危及生命。我個人臨床實踐如低頭取穴,針尖向下,針刺方向準確,針深可達1.5寸上右,手法使用得當,其療效顯著。臨床治療時其關鍵在于既要謹慎,又要正確掌逕針刺方向和深度,更要有熟練的針刺手法。
啞門穴如果針刺1-1.5寸左右時手法使用得當,其針感較強,臨床效果相當顯著。我在取啞門穴時的體位是令患者低頭平坐,雙手自然垂下,兩肩平,在項部,后正中線上,正當?shù)谝慌c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后發(fā)際五分凹陷處。以3號不銹鋼亳升,刺入約3-5分處有針感后,退針至3分處,針尖向下,快速小捻轉,徐徐刺入,針至1-1.5寸處,針感傳至腰底,然后快速出針。對重癥癡癇和躁型神病,在針刺入3-5處有針感后,針退至原3分處,針尖向下往左,快速小捻轉徐徐刺入,針至1-1.5寸左右時,針感傳至右腳底,然后徐徐退針至原3分處,再將針尖向下往右,按要法刺入,針至1-1.5寸左右針感傳到左腳底,隨即出針。針后患者都有舒服感,虛證者令其有熱感,實證者令其涼感,熱感手法退進時,退針3-5分再快速小捻轉,手指對針體略加抖動,反復2~3次,患者即有熱感,然后出針。涼感在退針時,快速小捻轉,慢慢抽針退出在施術時,筆者精神高度集中,并囑患者針感情況隨時陳述對不合作的患者,囑患者家屬注意施術時患者肢體反應。
一般針感出現(xiàn)術者亦隨時感覺到或觀察到的。除啞門主穴外,每次亦選擇1-2個配穴,視其癥狀而配,一般均不留針醫(yī)者應特別注意患者,必須有針感反應,否則無效。一般一周治療一次。
對重癥癲癇一般3--5次就見顯效,通常10次即可。以后觀察半年至年啞門穴在臨床上用于治療病癲和精神病,最早見于《外臺》和《銅人》,后見于《針灸大成》等書中,啞門穴是督脈陽維之會,故其治療神經系統(tǒng)和精神病疾患效果頗佳,僅供同道參考。
啞門穴入系舌本,穴下深部是延髓。暗啞失語,與延髓、喉、舌的機能障礙有關。因此,除喉暗和元氣大虧之外,腦病、溫邪上攻,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暗啞失語,均可取施本穴治療。
這里所說的“暗啞”,不屬于舌瘖和喉瘖,主要是指與聾啞病因相同,啞而不聾之暗啞證??梢鸨咀C的病因有很多,比如因溫邪上攻,損傷音竅脈絡所致的暗??;因高熱或瘧疾,熱傷音竅脈絡所致的暗??;因肝氣郁滯,氣機不利,音竅脈絡閉阻所致的暗??;因肺腎氣虛,不能上奉于腦髓,音竅脈絡失常所致的暗啞等。無論是哪種原因造成的暗啞,總體來說,在標竅閉的暗啞,取瀉啞門穴可開宣音竅;在本內虛的暗啞,也可取補本穴以益腦增音。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如是元氣大傷、腎精虧損所致的暗啞,不宜取本穴來治療。
陽維脈循行項后,和督脈會合于風府、啞門穴;督脈連于腦,與足厥陰經交會于巔頂。如果是發(fā)作了以項背疼痛等督脈為邪所侵的病癥,和陽維為病的頭項疼痛、后頭痛癥狀,通過按揉啞門穴也可得到很好地緩解。
啞門穴可開宣音竅,益腦增音,偏于治療腦病之暗啞失語;而廉泉穴可宣通舌絡,補益舌本,偏于治療舌病造成的暗啞癥狀。大家在使用穴位時要有所區(qū)別。
啞門、涌泉同為用于陽氣脫絕而能回陽教逆的回陽九針穴之一。陽氣一回, 舌自能柔軟自如,乃陽氣充盛使然也,兩穴皆有疏通經絡、開竅醒神之功。啞 門穴內系舌本,重在醒腦開竅;涌泉穴位于足底,功專降火息風。啞門居于上, 以清為主;涌泉位于下,以降為要。
廉泉穴屬任脈,為陰維脈與任脈之交會穴。廉泉穴又名舌本,因舌本下有 孔竅,為口中津液所出,猶如清泉而名,為治舌強(如舌腫、 舌縱、舌縮)、失 語之要穴。
廉泉功專疏調舌本經氣,啞門尤善醒腦開竅,涌泉則力主降火息風。三穴 組合,上下配合,清中有降,降中有清,待火降、風息,舌竅閉阻得開,自能 言語矣。
刺激啞門穴可采用按揉的方式,將拇指的指腹按在穴位處,然后以穴位為中心,保持一定的力度旋轉按揉,每次按揉5-10分鐘,以皮膚表面發(fā)熱發(fā)脹為宜。
定位:在項部,當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尸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配伍:
1.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
2.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
3.配百會、人中、豐隆、后溪治癲狂、癲癇。
4.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
5.配勞宮、三陰交、涌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
6.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昆侖、腎俞治大腦發(fā)育不全;
7.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松,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