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三
愛撒謊■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
現象一:這天早晨,小超沒有交數學作業(yè),老師問他:"為什么沒交作業(yè)?"小超說:"我昨天做完了,忘記裝書包里了。"老師看著他一臉的真誠,便說:"那你下午把作業(yè)帶來吧。"這時,小超的同桌立刻站起來說:"老師,他說謊,作業(yè)就在他書包里,他一個字也沒寫。"
現象二:開學伊始,三年級四班還是沿用上學期競聘的干部,小國是語文課代表。這天,小國的爸爸問他:"你們競聘班干部了嗎?"
小國很驕傲地說:"我被同學們選上了做體育副隊長了。"
小國的爸爸高興地拍拍兒子的肩膀:"真不錯!"
后來,當小國的爸爸從老師處了解到沒有此事,純屬小國捏造事實后,十分困惑,不知兒子為何說謊。
專家分析
誠實守信是一個人受用終身的資本,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但往往事與愿違,很多孩子從幾歲開始就學會了撒謊,無論家長怎樣批評、教育,效果都不像是很明顯,這令家長們很是著急。
其實,小孩子撒謊并不是家長想象得那么嚴重,事實證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曾或多或少地對別人說過謊話。媽媽們不要太焦急,只有了解了謊話的種類和孩子撒謊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從而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
孩子撒謊的種類有很多,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兩種--無意撒謊和有意撒謊。
無意撒謊,多發(fā)生在前齡前兒童身上。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小,有時他們分辨不清楚想象與現實,就會出現撒謊的現象。如到了晚上,孩子不肯進被窩,說被窩里有老虎,媽媽告訴他沒有,他卻好像真的看到一樣。事實上,這是孩子白天在動物園或者畫報上看到了老虎。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想象與現實很容易混淆,并且有時想象還會脫離現實。這時家長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能認為孩子是在說謊,因為這些是"無意撒謊"。只要大人對孩子講清道理,他們會很快改正過來的。
值得家長注意的是"有意撒謊"。如孩子做錯事后,怕老師批評、同學們看不起、挨家長的打,所以隱瞞自己的錯誤,并對大家說出謊話。面對這樣的謊話,家長們就要慎重對待了。
其實,孩子并非生來就會撒謊,他們天性純真、善良,而且不會隱瞞自己的意圖和情緒。但是,因受多種因素影響,他們還是學會了撒謊。
有些孩子是受家長的影響學會撒謊的。
小明的媽媽是一位領導干部。一天,媽媽正在做面膜,外面?zhèn)鱽黹T鈴聲。媽媽讓小明去開門,并教給他說:"媽媽不在家。"小明這樣做了。但是,他迷惘地問媽媽:"你明明在家,為什么說不在呢?"媽媽笑笑說:"你沒看到媽媽忙著呢嗎,我不希望別人打擾我!"一次,兩次,后來多次遇到這種情況,小明便認為媽媽撒謊是一種應付的技巧,其實撒謊也不是什么大錯誤。于是,他也開始用這種技巧應付媽媽了。
有些孩子一開始是很誠實的孩子,但是,誠實的后果往往是遭到批評和責打。所以,慢慢地,他們會變得很"聰明",學會利用撒謊來自衛(wèi)。
小寧從媽媽口袋里拿了一元錢去買不干膠貼畫。媽媽發(fā)現錢少了,就問小寧,同時還許愿:"如果是你拿了,說實話,我就不打你。"小寧以為坦白了就可以不挨打了,于是便承認了。
媽媽得知孩子的偷竊行為,氣上心頭,完全忘記了許下的諾言,照著小寧的屁股就是幾巴掌。
媽媽食言了,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為了不挨打,肯定不會說真話了。所以這時,孩子的謊言往往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除此之外,孩子撒謊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都能改掉撒謊的壞毛病,養(yǎng)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
給媽媽的建議
面對愛撒謊的孩子,媽媽一定要冷靜行事,千萬不可因為氣憤而亂了陣腳,更不能盲目地批評、指責。
方法一:幫助孩子區(qū)分想象與現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6歲的孩子中,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qū)分真實和想象,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孩子在11~12歲時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么回事的。
有一位媽媽曾經給孩子講了一個撒謊后鼻子會變長的故事,孩子對此深信不疑。
有一天,孩子在學校里又聽到了這個故事,于是回家跟媽媽說:"媽媽,以后我不會撒謊的,撒謊的人鼻子會變長。你們也不要撒謊啊,要不也會長出長鼻子的。"這時,媽媽覺得有必要跟孩子講講故事情節(jié)的真實性問題了。
媽媽對兒子說:"孩子,其實這只是一個童話故事。在現在生活中,一個人說謊是不會長出長鼻子的,只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兒子有點迷惑了:"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謊了?"
"當然不是,"媽媽回答,"一個人應該說實話,他說了謊話就會失去朋友,這比長長鼻子還要可怕。"
這位媽媽的做法是很科學的。由于孩子年齡小,不明白童話故事的虛構性,這時,我們就要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告訴他事情的真相。
方法二: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
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門,兒子要跟著一起去。她覺得孩子跟著很不方便,想讓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對兒子說:"好兒子,你別哭,你在家里等著,媽媽回來殺豬給你燉肉吃。"兒子聽說有肉吃,就答應留在家里。曾子把這一切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當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時,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問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說:"殺豬給兒子燉肉吃。"妻子說:"那只是說說哄孩子高興的,怎么能當真呢?"
曾子語重心長地對妻子說:"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騙不得的。如果父母說話不算數,孩子長大后就不會講信用。"于是,曾子與妻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香噴噴的燉肉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媽媽這樣警告孩子:"如果你再撒謊,我就用針把你的嘴縫起來。"但有人問這位母親:"如果孩子真的撒謊了,你真會縫上他的嘴嗎?"顯然,這位媽媽對孩子說的話本身就是不現實的,用這種方式來教導孩子不要撒謊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糾正孩子的不守信用行為,媽媽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容易受到某種行為的暗示。如果媽媽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諾,孩子就會受到暗示,跟著模仿。例如,媽媽如果答應了孩子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臨時有事,也要先考慮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堅守諾言;如果事情確實比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并爭取以后補上去公園的活動。
方法三:不要引導孩子撒謊
有時,孩子愛撒謊是被家長引導出來的。
媽媽問5歲的青青:"你喜歡媽媽,還是喜歡爸爸?"青青說:"喜歡爸爸。"這時,媽媽板起臉孔,教訓她:"沒良心的東西,從小到大我最疼你,給你買吃的、買穿的,你卻喜歡爸爸!"青青一看這勢頭,馬上改口說:"我喜歡媽媽,媽媽好!"于是,媽媽笑得嘴都咧開了,又是抱又是親。從此,青青學會了看什么人說什么話,當著媽媽說媽媽好,當著爸爸說爸爸好!
方法四:不要當場戳穿孩子的謊言
孩子都有自尊心,雖然他的謊言十分拙劣,但媽媽還是盡量不要當場戳穿他的謊言。不如對于事件來個冷處理,使得孩子保留自尊,在事后不久再幫助孩子反省。
林林應該每天都帶手帕去幼兒園,可是他老是忘記,又怕媽媽會責怪他,所以每天都撒謊說自己帶手帕了。媽媽一直沒有出聲,等到周末,故意讓林林幫忙洗手帕,并淡淡地說:"你這個星期都沒有帶手帕,我洗衣服的時候都沒有看到你的手帕。"林林見媽媽不罵他,又這么"火眼精睛",以后再也不敢撒謊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