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我終于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成了僅可見三天。微信剛推出這個功能的時候,我很反感,用這個跟屏蔽我有啥區(qū)別?
終于,我變成了我討厭的人。
我不想上微信,也不想刷朋友圈,但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機,點進去微信看看,刷刷朋友圈。我并不想消失,不想屏蔽任何人,不得已,只有設置成三天可見了。
可能很多人都像我這樣,看著每天越來越多的繁雜信息,自我的充實感卻越來越低,開始反感朋友圈了,但卻也離不開它。
我想,我們應該擁有行使屏蔽的權(quán)利。
朋友圈的初衷,是為了拉近我們與好友的距離。在這里,我們從熟人社交走向了公共社交,在這個公共社交領域,我們和大多數(shù)人不是至親好友,但是說實話,是可以看到各種的不同生活,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我在我的這個圈層里,你在你的那個圈層里,我們都同樣擁有分享的權(quán)利,相互影響。
物以類聚,人以圈層分
傳統(tǒng)的品牌推廣,營銷手法,都喜歡撒網(wǎng)釣魚式的,也就是所謂的面向大眾化,這種大眾化,在各個方面正在被淘汰。圈層文化,看似小眾,實則不然,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在這個圈子里,是不完全認同主流文化的,我們不相信權(quán)威,不信奉學說,只相信我們自己所看到和獨立思考的內(nèi)容。
在這個圈層:現(xiàn)實中的一家公司,線上的一個微信群,或者是我們的朋友圈,任何形式的一個群體,圈層之中必然有領袖。這個圈層,是變化著的,是輕互動的,這樣的領袖,也可能并非是群體中的老大,也不是公司的老板,而是這個流動著的群體里的網(wǎng)紅,大家追捧他,只是因為他身上的某種亮點,可能是做過的某些事,說過的某些話,寫過的文字,讓我們內(nèi)心壓抑的小野馬跟著他一起在奔騰,并遵從他為意見領袖。
在我們的朋友圈里,你是這樣的人嗎?
是的,你是!
只要你打開了社交,我們每個人都是。
你仔細回想,你說過的話,是影響到了某些人的,只是你知道和不知道而已,只是聲量的大和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