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介紹一本一部兒童繪本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愛花的?!?。此書使作者里夫和畫者勞森名垂青史,但出版時卻曾引起激烈的爭議。它是美國兒童文學史上,第一本被標示“顛覆”的作品,當時許多人認為它暗中鼓吹法西斯、無政府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三十年代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被列為禁書,德國希特勒干脆把它燒了。另一方面,許多人贊揚它蘊涵反戰(zhàn)精神,認為書中主角小牛費迪南可以當作和平主義的世界性象征。面對紛爭,作者表示,他純粹只是寫一個讓小孩看得很愉快的故事而已。
故事是這樣的——
從前,在西班牙,有一頭公牛名叫費迪南。從小就特別喜歡花。別的牛都愛跑、愛跳、愛抵角,就他不喜歡。他常常坐在牧場外那棵最愛的樹下,靜靜地聞著花香。年復一年,費迪南長大了,別的牛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參加馬德里的斗牛大賽,可費迪南一點興趣都沒有,還是悠然地坐在樹蔭下聞著花香自娛自樂。
后來,出于意外費迪南被迫參加斗牛大賽,他卻在千萬觀眾屏息注視的斗牛場中間坐下,靜靜地坐下來聞著看臺女士們頭上的花香。不管斗牛士們怎么激他,他還是無動于衷、毫無斗志。最后,他們把費迪南送回家了,從此他繼續(xù)聞著花香,過著幸福的日子。
在看過了許多華麗的繪本后,這本黑白色繪本顯得太過“樸素”。造型中規(guī)中矩,某些局部有些夸張,但還是很傳統(tǒng)的畫法,不像現(xiàn)在的繪本,天馬行空的變形,受各種繪畫風格影響的都有,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也是讓人眼花繚亂,可這一本卻是很簡單的鋼筆畫。畫面沒有做很精細的刻畫,有大面積的留白,畫面和文字之間的平衡掌握得很好。如果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每個畫面的場景都是精心布置的,包括畫面的角度。人物夸張得恰倒好處,通過面部表情和身體的動態(tài)將人物性格和心態(tài)傳遞出來,表演的意味很濃。
書中的主角費迪南是一頭很有個性、特立獨行的牛,他按照自己的愛好,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但費迪南有些讓人擔心。他為什么不喜歡和大家在一起呢?他為什么不做大家都喜歡做的事呢?他這樣有心理問題嗎?他長大了怎么融入社會呢?
公牛費迪南和一些孩子一樣,他們身上都散發(fā)著一種特別的氣息,這使得他們在別人那里會得到一些相同的評價:比如說太安靜、不合群、沒有斗志、不夠主動——總之一句話:內向。
很少有描述個性的心理學概念像內向、外向一樣,受到那么多人的關注。內外向的概念首先是榮格提出的。他認為人的心理一般有兩種指向,一種指向個體的內部世界,這是內向;另一種指向外部環(huán)境,那是外向。根據(jù)榮格的研究,內向性格是富于想象的、內省的、安靜的、退縮的,對人的興趣較少,更喜歡獨處;外向性格是開朗的、沖動的、有廣泛的社會接觸并經(jīng)常參加群體活動。純粹內向或外向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數(shù)人是介于內向和外向的中間型。
可以說,費迪南是典型的內向型。作為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聽到一些聲音:有批評、有鼓勵,既傳遞著要求和愿望,也傳遞著焦慮和壓力。已有的研究證明,內外向的差異是由遺傳的基因差異決定的。確切地說,他們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內向的人對刺激要更敏感些。而內向的人則避免更多刺激,因為他們更容易對刺激產(chǎn)生反應。因為這是天生的特質,所以,對內向的孩子做“改造”的工作,基本不會成功。而強烈的“改造”愿望和努力,很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果:孩子認為自己是不好的,自尊變低,缺乏自信,這阻礙了他做他要做的事、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那么,到底哪個更好?的確有更多外向的人報告自己幸福感的程度更高,但實際上,外向的人也更容易產(chǎn)生消極情感。他們情緒波動造成的落差,降低了外向人的幸福平均值。所以,一般說來,內外向的人所感受到的幸福,并沒有太多差別。另外,心理學的臨床研究也證明:內向的人也沒有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更容易產(chǎn)生心理疾?。粩?shù)據(jù)證實,心理診所的病人,內外向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
但是,話雖這么說,社會上的許多人還是對內向的人抱有擔憂、懷疑甚至批評;尤其是父母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活潑、主動、善于交往、敏于行動。
人的生存,其實有著不同的方式。內向的人,也許過著這樣的一生:擁有并不廣泛,但是深入的人際關系;不擅言談,但在熟悉的氛圍里,可以自如地表達;不會很快表現(xiàn)突出,但在持久、長期的過程中,將慢慢顯示優(yōu)勢、最終取得更高成就。例如:美國總統(tǒng)林肯、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科學家愛因斯坦、作家卡夫卡、哲學家康德,甚至流行偶像里也不乏此類,如王菲、梁朝偉。
這樣說,并不意味著內向更加優(yōu)越,而是說,每一種類型的人都有各自的一片天地。榮格說:完整并不意味著擁有一切,而是指通過了解自己和悅納自己的優(yōu)缺點,達到心境的平和。每個人,都只能完成屬于他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就像費迪南,會過得很幸福。
最后要說的是,費迪南有足夠好的媽媽——理解、接納孩子的媽媽。他的媽媽曾經(jīng)很擔心他,怕他太孤單,勸過費迪南,但是費迪南仍然要靜靜地坐著聞花香。他的媽媽是個“善解牛意”的好媽媽,既然兒子并不感到孤單,就讓他自得其樂好了。費迪南的媽媽在書中連續(xù)數(shù)頁出現(xiàn),畫面始終洋溢著融融的暖意。這不只證明“她是一個了解孩子的媽媽”,而且暗示了使孩子安心的親子關系。母親這樣的做法實在難能可貴,作為理想的家長形象經(jīng)常被引為例證。
試想一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孩子的家長能做到和費迪南的媽媽一樣——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道路。一個人,如果幸運的話,會在他的一生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原原本本地接受你本來的樣子,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你的全部心靈,在她那里你可以成為完整的你。這樣的人,是我們的一個“重要他人”。所以說,特立獨行的“牛”人后面,常常有一個更“牛”的人。
這就是《愛花的?!犯嬖V我們的事情。
附
作者及創(chuàng)作軼事
曼羅·里夫(Munro Leaf;1905~1976),生前寫過、畫過近四十本書,其中最具盛名的,即是與羅伯特·勞森(Robert Lawson)合作的《愛花的?!贰?/p>
時任一家出版社主編的曼羅·里夫,為了讓他的插畫家朋友一顯身手,在一個下雨的周日下午,僅花了40分鐘就創(chuàng)作出這部作品,并塑造了一只性格獨特的小公牛。里夫在《愛》書中表現(xiàn)出經(jīng)營故事的功力,獲得書評家一致的贊賞。他以簡短的文字,塑造出使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和幽默中帶點兒滑稽的情境,使故事豐富而完整,有意在言外的寓意。
可是,朋友羅伯特·勞森接到文稿后有些躊躇:他從來沒有畫過公牛,而且畫出那種表情不斷變化、情感十分豐富的公牛,對勞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勞森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大量查閱資料,熟悉西班牙的風景和建筑、公牛的身體結構、斗牛士的服裝等,之后他才有信心將此故事繪成圖文完美融合的作品。從每幅畫中大量真實而滑稽的細節(jié)里,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繪者的嚴謹與幽默。
勞森是二十世紀前半期美國兒童文學界最多產(chǎn)、最受注目的人物,能寫能畫。評論家把他的繪畫風格和布局結構歸為傳統(tǒng)派,最推崇他對“線條”的掌握和運用,稱他為“線條大師”。他以蝕刻(用針和酸在金屬板上蝕刻圖畫)著名,線條流暢細膩,而且表現(xiàn)出質感和味道。他的作品被認為代表“美國文化的美感”,充分展示圖像說故事的才能。這本黑白兩色繪本,在“簡單”中蘊涵豐富,有層次、動感和情緒,讓我們重新思考圖畫在兒童繪本中的意義。
這本書留名美國兒童文學史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常被繪本研究者當做圖文合作無間的典例,繪者勞森功不可沒。他以生動的圖像,精確反映故事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情緒感覺,適切地詮釋了作者的幽默感。
羅伯特·勞森在凱迪克獎發(fā)言中說:“孩子們不管在趣味方面還是理解方面,都比大人更沒有限制。就是說,孩子們還沒有受到那種‘應該喜歡什么’、‘應該怎么想’等思想的約束。創(chuàng)作者應該將所有的知識和想法都提供給孩子們,讓孩子從中自由選擇?!?/p>
誠如本書的繪者羅伯特·勞森所言:“某一幅畫一個角落的小細節(jié),或者一個特別的詞或表達方式,說不定為某一個孩子打開窗戶,給他看到難忘的東西?!眲谏J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是在為大人還是孩子創(chuàng)作,從來沒有因為假定的讀者對象而改變自己的一個構思、線條或細節(jié),從來沒有因為害怕孩子不能理解而改變作品中的一個詞和句。他希望,他“從來沒有侮辱過孩子的智力”。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創(chuàng)作理念,羅伯特·勞森同時贏得了孩子和大人的歡迎。作為一本“永不過時”的圖畫書,費迪南的故事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時至今日,七十多年過去了,它依然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人們在讀到這部作品時,仍有來自心靈的震撼。很多與“別人不一樣”的大人和孩子在費迪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產(chǎn)生了內心的共鳴,從而更加坦誠地正視自我,欣賞自我;很多神經(jīng)緊繃終日勞碌的成人,讀完費迪南的故事,也會放慢步伐,品味一下簡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