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北京“首都博物館”,一入大門,進入眼簾的是一座光彩鮮亮的牌坊,這就是原位于阜內(nèi)大街歷代帝王廟大門外,東、西兩側(cè)的“景德街”牌坊的修復(fù)建筑。
提到“景德街”牌坊,人們常常會提到一首北京民謠 :
平則門,拉大弓,過去就是朝天宮,
朝天宮,寫大字,過去就是白塔寺,
白塔寺,掛紅袍,過去就是馬市橋,
馬市橋,跳三跳,過去就是帝王廟,
帝王廟,繞葫蘆,過去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底下賣估衣。
這首民謠中 “帝王廟,繞葫蘆”中的“繞葫蘆”一句,從網(wǎng)上搜索解釋含義基本如下 所云:
原歷代帝王廟前大街東、西各有一座牌樓,官員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而平民百姓是嚴(yán)禁從正道通過的,他們行路至此只有繞過大道南邊的大影壁后的兩座葫蘆形門。所以人們戲稱“帝王廟,繞葫蘆”。
由于一些搞北京民俗的也持有這種看法,被網(wǎng)絡(luò)廣泛的傳播后,這種說法也就被認(rèn)可了。
“繞葫蘆”就是“繞過大影壁后的兩座葫蘆形門 ”的意思嗎?阜成門(平則門)大街(古有其它名稱)是老北京的重要通道,怎么走到歷代帝王廟這里要走“葫蘆形的門”呢?(門要砌成葫蘆形估計也大不了。)
我查了歷史資料都沒查到歷代帝王廟前有“葫蘆門”的記載。而認(rèn)為有 “葫蘆門”的只是今人毫無根據(jù)的猜想。
那么北京民謠中的“繞葫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先看幾張老地圖:
圖1:《京城全圖 》-(乾隆十五年)(1750年)圖中的歷代帝王廟前標(biāo)有“景德街”牌坊和大門對面的大影壁。圖中沒有畫出“葫蘆形的門”,但在大影壁的南面有一堵東西方向的圍墻, 形成一條可以通行的夾道。(見下圖)
圖3《北京城郊圖》(德國)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這張德國人繪制的地圖中標(biāo)有景德街牌坊和西四牌坊。歷代帝王廟前的阜成門大街并無其它的帶 “門”的標(biāo)示。也許“庚子賠款”后,這里的“繞葫蘆”對“外國人”就不那么嚴(yán)格了。(見下圖)
圖4:《實測北京內(nèi)外城地圖》中阜成門大街在歷代帝王廟前拐了一個“弓”字形的彎。 這是民國二年內(nèi)務(wù)部職方司測繪處出版。雖說此時已到了民國,但繪制的時候可能正是清末民初時,保留著清末的一些“禁地 ”痕跡是可能的(見下圖)。
圖5:在京師警察廳總務(wù)署印制的《京師內(nèi)外城詳細(xì)地圖》(民國十七年)的圖中,阜成門大街已是直通大道了。(見下圖)
圖4中的“弓”形彎,讓人聯(lián)想起“繞葫蘆”的“繞”。一張標(biāo)著“Portiqueconduisant au Temple du Grand Lama ”(譯文:通往大喇嘛寺的牌坊)(圖6)似乎給了一個早期歷代帝王廟前的實景參考。(見下圖)
一.照片是在阜成門大街上由西向東拍攝。阜成門大街依舊是尚未加硬的土道,道邊尚無路牙和人行道,路上只有行人和載人馬車,尚無黃包車,行人多為男性而且留有辮子。大道上還沒有電線,路北使用的是“點油路燈”。由此可以推測照片拍攝的時間最早可以到清末。
二.照片中牌坊上的匾題“景德街”是滿、漢文同匾,此匾何時變成“漢文”匾無資料可詢。從一張瑞典人喜仁龍拍攝的景德街牌坊(圖7。最早拍攝的時間可能是1921年,牌坊下遠(yuǎn)處是阜成門),可以估計在1921年之前。
三. 圖中照壁(南邊)和帝王廟八字大門(北面)之間有“阻馬欄”,不讓通行,從行人的運動方向也像是沿著阻馬欄繞到大影壁的后面繼續(xù)前行,在大影壁的后面正有一輛由西向東行走的馬車。(大街遠(yuǎn)處是西四牌樓, 圖左牌坊下可見到北海瓊島的白塔)
四.圖片中看不出大影壁兩側(cè)有外延墻的痕跡,木牌坊南側(cè)也無磚墻可能,大影壁南面那種建筑格局,難想象所謂的“葫蘆門”會在什么位置。
從以上地圖和照片看:從阜成門到西四牌樓是直通大道,只是到了歷代帝王廟前,一般行人要走下大道,從大影壁的后面繞一個“弓”形的“葫蘆彎”,再上大道繼續(xù)前行。
因此“帝王廟,繞葫蘆”我理解為“走到歷代帝王廟要從大影壁后面繞個葫蘆形(取“弓”形意)的彎,繼續(xù)前行,就到西四了?!?/strong>
附:
首都博物館大廳里的“景德街牌坊”(圖8)
如果我們仔細(xì)對比圖6明星片中的景德街牌坊和今天首博內(nèi)的牌坊,就會發(fā)現(xiàn)脊獸的數(shù)量少了:明中間的斜脊-明側(cè)間斜脊-兩側(cè)暗間斜脊由原來的“5-4-3”變成了“4-3-3”。也許重建首博牌坊是依照圖7中民國時期的模樣。
斜脊瑞獸的數(shù)量代表一座建筑的等級。圖6中的牌坊符合明清皇帝給予“歷代帝王廟”的級別。圖7中民國修復(fù)“景德街”牌坊時,“歷代帝王廟”的功能已經(jīng)廢棄并改作它用,修復(fù)時,把級別降低也就可以理解了。
今天首博的牌坊只能稱“景德街牌坊”,要想稱“歷代帝王廟的牌坊”還差一個級別。
(20131111)
(又:這里把為地名而設(shè)的稱為“坊”,因“三”樓以上而成“牌”,“牌坊”指三開間以上多樓的門式建筑。北方民間習(xí)慣把紀(jì)念性的“石磚”建材稱作“坊”,如:十三陵的“石牌坊”;孔廟辟雍前的“圜橋教澤”琉璃牌坊;東岳廟前“永延帝祚”琉璃牌坊。“木彩”建材稱作“樓”。有時根據(jù)當(dāng)?shù)厝说牧?xí)慣,對是否是“木”是“石”而稱“樓”稱“坊”有時也是混淆不清,并無定規(guī)。由于清末民國后民間建造該類建筑時,并不守“規(guī)矩”,“混搭”較多,我認(rèn)為今天除沿用習(xí)慣稱呼同時,不以是否有“樓”確定是“牌樓”還是“牌坊”;將“木質(zhì)”為建筑主體稱樓,“磚石”為建筑主體為“坊”為好,如需強調(diào)“樓”的數(shù)量,可在前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