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
2
0
1
8
11/16
(周五)
2
0
1
9
2/24
(周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一樓第一展廳
“漆器其實是最能夠代表
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物質載體”
上海博物館“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正是將283件能折射漆文化氣質與精神的中國歷代漆器珍品帶到了大家眼前。
每件漆器都是漆工的匠心之作,而特展背后,也承載著展覽負責人們的“匠心”:漆器的修復與研究,展廳的設計與裝飾,以及如何讓觀眾在觀展中體味漆器文化和漆藝精神的思考。
如何品味展品,
如何讀懂展覽背后的“匠心”,
如何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漆器歷史和千文萬華的漆藝文化……
我們邀請到上海博物館工藝部研究員也是本次特展的專家負責人包燕麗老師做出了詳細解析。
一、展覽“前史”
1
緣起
隨著社會上對于漆器的關注度愈發(fā)高漲,拍賣行業(yè)中漆器的熱度也居高不下,但人們對于漆器的認識并不充分,我們需要將真正的文物呈現(xiàn)給公眾。此次“千文萬華”漆器特展的涵蓋內容十分豐富,并且始終秉承著公益的理念,希望能以此提升人們對漆器的認知。中國雖是漆器的發(fā)源地,但現(xiàn)在很少有國人了解相關的漆器文化。而世界范圍來講,大多數(shù)人對漆器的認識來自日本,以為日本是“漆國”。作為博物館的從業(yè)人員,有責任改變這一局面。
2
制作工藝辨析
此次展覽集合全館的力量進行籌備,首先按照工藝門類對漆器進行分類整理,并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文物。
一些展品有所殘損,需要事后嫁接。出土文物難以避免損壞的問題,原因主要是因為出土后沒有適當保護,漆器的防護層壞掉,吸入水汽的結果。在師傅們的努力修復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展品上的紋飾與文字。山西大同的展品就是如此,經過我們的修復,有所改觀。而孔子像,我們通過X—CT、紅外線等檢測,也看清其內部結構與成分,從而深入研究相關文化。
漆器的中心部位有圓形中心定位孔,起到固定作用。而宋元時期的螺鈿則采用鑲嵌技術。到了清代中期的時候,技術更加發(fā)達,一件展品中只有金屬的金片是嵌在其中,其他薄片突起在表面。而還有展品經過分析被證明是是元代時制作的假古董,因此采用了不同時期的制作手藝。
3
展覽設計
關于文物的拍攝,和展覽的規(guī)劃與實施,我們都花了很大的力氣。展品既要能做到雙面觀賞,又要讓觀眾看到內部的一些結構,因此要配上CT圖版,與視頻節(jié)目,這樣才能比較清晰地了解漆器工藝。
二、展品解析
第一部分:漆彩飛揚
戰(zhàn)國 彩繪漆耳杯
第一部分漆彩飛揚能夠讓我們了解源遠流長的漆器藝術史。這次展覽有荊州調撥來的一批出土漆器,品相非常好。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漆器,保留了沒脫水處理之前的鮮艷色彩,有黃、綠、白、紅、藍等色。這也糾正了我們原先認為綠漆很晚才出現(xiàn)的錯誤觀點——其實很多的色彩工藝在漢代就存在了。
第二部分:清雅素髹
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黑漆奩
這一部分主要讓大家了解上海地區(qū)出土的素髹漆器。一個好的素髹漆器,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從入門學就要花三五年時間,出師以后才能將整個步驟連貫起來自己做漆器。它的漆灰需要一遍一遍磨,漆也要一遍一遍上,再經過打磨才成最終的產品。其中的一些器物出土時已經殘損,經過修復后,盡管顏色可能與以往有所不同,但大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展品之中,元代任氏家族墓地中的漆器十分珍貴,這個墓葬中還出土了各式化妝盒,銅鏡、粉撲、頭飾等文物,其中有一些黑漆因氧化褪色而呈褐色。
第三部分:雕錦鏤華
漢-三國 剔犀云紋圓盒
第三部分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含雕漆器物96件。希望能讓大家了解漆器演變的歷史,以及雕漆的起源與發(fā)展。
關于雕漆的時代起源的問題,值得深入研究。以往都將其定在漢晉時代,而特展中這件剔犀云紋圓盒則被定在漢到三國時期,因為上面的一些紋飾與工藝與漢代的特征極為相似,漢代是云紋十分發(fā)達的時代。這個文物里原始狀態(tài)的云紋,是其工藝的重要部分。還有一個特征在于,上面的紋飾并非如后代一樣采用刀刻,而是磨制而成。根據(jù)古文獻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類似的漆器,雖然這些紋飾在當時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流行,但仍舊在發(fā)展壯大。
金 剔犀香草紋長方盒
這件剔犀香草紋長方盒,其中的紋飾也別有韻味,只是現(xiàn)今難以破譯。
南宋 剔犀云紋八角奩
這個時期的如意云紋朵朵分明,不過其中很多紋樣現(xiàn)今難以破解。如何判斷剔犀漆器的年代?一是看工藝和漆,另外一個是通過紋路。
南宋 剔紅雙螭紋圓盤
剔紅漆器是展廳里最多的展品。這件剔紅雙螭紋圓盤,從它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來看,應該是南宋的產品,這種新型云紋是宋元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征。同時這個底也跟一般的底不同,這種類型底的南宋剔紅漆器一般用于銷往海外。
元 剔紅東籬采菊圖圓盒
這件剔紅東籬采菊圖圓盒,保存得非常好,漆質非常堅硬,沒有損壞。屬于元代比較典型的剔紅實物。紋樣基本是荷塘、鴨子一類,在元青花、元代織繡品當中也能看到類似的紋樣。而元代漆器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其飾樣的形態(tài)十分靈動鮮活。
明永樂 剔紅牡丹紋圓盒
明宣德 剔紅云龍紋圓盒
永樂、宣德時期,人紋、云龍紋、花卉紋較多,其中花卉紋飾的實物是流傳至今最多的一種,云龍紋其次,人紋較少,因為刻畫人紋步驟繁復,耗費的精力極大。
永樂、宣德時期的漆器大都一脈相承。永樂時期制作的器物較多。但即便如此,其風格也不盡相同。受到明朝早期的影響,這些器物的邊緣還留有花卉紋作為裝飾,到了明代晚期則沒有。
明正德 剔紅樓閣人物圖圓屏
正德年間的這件剔紅樓閣人物圖圓屏十分珍貴,因為世界上還沒有發(fā)表過有正德時期的相關實物,其風格與云雕十分相似。但下面的人馬圖,又與明代中期的風格相似,其中氣宇軒昂的樓宇可謂震撼人心。
明嘉靖 剔紅云龍紋八角盒
在嘉靖年間,云南雕工進宮后,雕漆風格出現(xiàn)很大的變化。它的紋飾改變,打磨、造型也都有所改變。
清乾隆 剔紅人物故事圖方盒
乾隆時期,雕漆向大件發(fā)展,雕工也十分復雜,打磨修飾的部分也逐漸增多,這件剔紅人物故事圖方盒可以層層打開,十分有趣。
民國 剔紅海水飛魚紋圓盒
這件圓盒雖然落著乾隆款,但仍被確定為為民國時期的作品。所有的文物都有著自己特殊的“密碼”,需要我們去破譯——這個乾隆款器物的樣式在清代中期并不多見,主要使用于明代萬歷年間。此外,盒體邊緣的海水魚紋與真正乾隆時期的器物也有著較大的出入。
民國 剔紅人物圖圓盒
這是一件民國原款的漆器,邊緣寫有“財政部印刷局”幾個字和一個徽記,可能是當時財政局的徽章。這件器物讓我們確定了民國時期雕漆的基本風格,但同明清相比,做工和精致程度已經有了不小的下滑,人物的眼神與景觀的排列也無法嚴絲合縫。
民國 剔彩祝壽圖桃形大盒
北京地區(qū)的雕漆主要由果園廠完成,果園廠的制作工藝一直是一個謎團。根據(jù)以前做漆器的工匠的描述,果園廠制作的漆的不像現(xiàn)代工藝這么干。雕漆的工藝需要要上幾十層到一百多層,甚至幾百層,漆太干的話,漆面會起泡。所以北方地區(qū)氣候干燥的地區(qū),是不能做雕漆飾物的。制作漆器,一般都選擇在蘇州、西塘、揚州這些地區(qū)。相對濕度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才能保證漆器能夠緩慢地自然風干,這與我們平常的認知是截然相反的。
清晚期 剔刻加彩隨形盒
剔刻加彩就是模仿題材,題材多為當時極受歡迎的物件或景致。但為了節(jié)約成本,工匠一般只會上一種顏色的漆,然后進行雕刻。雕刻完成以后,荷葉的葉子上成褐色,向光的一面上成藍色,以表達陰陽向背的關系。
第四部分:螺鈿萋斐
螺鈿早期在國內發(fā)現(xiàn)的實物極為稀少。元大都遺址曾出土過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的殘片,光澤亮麗。2016年在山東菏澤的沉船打撈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枚螺鈿的殘片。第三件是在元代馮道真墓出土的粉末狀殘片,現(xiàn)保存在大同博物館。
螺鈿的實物器主要保存在海外,尤其是日本。日本很多的寺廟里因為常年不受戰(zhàn)爭的干擾,保存下來了很多珍貴的螺鈿器物。
南宋-元 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
這件南宋晚期的彩盒就是從海外流回來的。花形盒的廊柱上童子的形象與宋代玉器別無二致。畫面中的石頭,一個是蟾蜍,另一個為蜥蜴,具有典型的宋代藝術品的特色。而不管是螺鈿,還是剔紅,器物周邊的花紋,幾乎每一朵都是不一樣的,可謂精美至極。
清早期 黑漆螺鈿器
清代早期還延續(xù)了明代的一些螺鈿的風格,螺鈿的片都比較大,盡管采用的材料可能有所不同。明代與清代早期的螺鈿,表面光澤度越好的漆器造價越昂貴。賞玩漆器時將漆器置于一個蠟燭光源下,蠟燭的火焰由于風的作用會不停搖曳,螺鈿漆器的顏色會發(fā)生不同的變化。清代中期以后,螺鈿的鈿片變得非常小。
清中期 黑漆螺鈿山水人物圖形
清中期 黑漆螺鈿錦紋瓶
第五:金髹彩妝
金髹彩妝的部分工藝是非常繁雜的。因為金飾工藝在漆器的歷史中十分悠久,例如漢代揚州地區(qū)和兩湖地區(qū),就有大量的漆器出土。
唐 銀平托花鳥狩獵仙人紋鏡
平脫工藝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昂貴而且奢侈的銅鏡做法。所謂金銀平脫,就是平脫用金銀材料,雕好銅鏡花紋將其后嵌入到漆灰當中去,然后進行打磨,把文字顯露出來,工藝過程十分講究。
宋 朱漆戧金仕女消夏圖蓮瓣形奩
這件器物是常州武進地區(qū)出土的,現(xiàn)在于常州博物館珍藏。所謂蓮瓣形奩,即梳妝盒。此物并不是由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而是文物工作者爭分奪秒,從哄搶的農民手里搶奪下來的。因為沒有詳細的挖掘記錄,我們并不能知曉這件漆器的具體時間。
宋 填朱漆斑紋地(攢犀地)戧金柳塘紋長方盒(奩)
宋代漆器的工藝十分發(fā)達,這件攢犀地的長方盒,頂部的桿子款已經無法辨認年代。而且自出土后,盒子的色彩也在逐年消褪。
明永樂 朱漆戧金八寶紋經板
北宋 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
這個器物采用了三種工藝,尤其是堆漆工藝,使得一千多年的漆灰歷千年而不掉且還保有光澤。
第六部分:閩風瑞光
上海博物館的定位一直屬于展示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以前除了少數(shù)民族館,其他展館均不太涉及現(xiàn)代展品。但改革開放以前,閩地區(qū)其實還是遺留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交通不便的時期所保留的原始的狀態(tài),因此格外特殊。
漆線雕孔子像
沈正鎬制鰲魚壽桃盤
此為沈正鎬第一件落款的作品,1910年制作并參加了萬國博覽會,后來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蔡文沛漆線雕孫悟空戰(zhàn)楊戩
廈門漆線雕也是一種非常優(yōu)秀的工藝。這是1958年蔡文沛老先生自己寫款并制作的一款漆線雕飾物。近日,廈門漆線雕工匠們在蔡文沛先生兒子蔡水況大師的帶領下,前來博物館進行拜謁,久久不愿離開。那么什么是漆線雕呢?漆線雕其實就是將以磚灰為主加了各種成分的漆灰搓成棉線細度的細繩,一層一層疊彈上去。撥金則是在一個器物的表面進行描繪,然后上面蓋漆,最后用類似牙簽的東西,把金鏤鉤出來。
三、展覽意義:
中國漆器的歷史告訴我們什么?
“
“漆器的藝術史從8000年以前走,一直到當代,那么中國漆器歷史到底告訴我們什么?”
”
首先,漆器其實是最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精神的一種物質載體。漆的原產地在中國,并且中國人首先用漆制作器物。戰(zhàn)國秦漢時期,中國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漆器時代,大量的漆器出土。而這些漆器是可以用來做實用器、車馬具、禮器等,比如秦始皇兵馬俑中也用了很多的漆器的工藝。
其次,中國的漆器歷史是沒有中斷過的。盡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漆器遺留下來的物件少之又少,但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量這一時期的墓葬在歷朝歷代屢遭破壞和盜竊。漆器歷史并未就此中斷。例如,山西的寺廟文化十分發(fā)達,寺院眾多,佛像廣布,這些佛像都是用漆做。采用丹漆或夾纻胎工藝,需要經過剔金和精裝的步驟,這些都屬于漆工藝。而在后期遼代的一些寺院里,也可以從佛像或者菩薩像后面通天極地的背光察覺到漆工藝的傳承。因此,我們的漆工藝是一直綿延的,并不是在宋元時期異軍突起,隨即登峰造極,而是經歷了數(shù)千年沉淀而成。
令人惋惜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傳統(tǒng)的漆器工藝離我們漸行漸遠。短短幾十年,這些工藝幾近失傳,甚至很多手藝人都不清楚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何等的瑰寶!總之,漆器經歷過戰(zhàn)國秦漢時期靈動的輝煌,也有過中世紀低調的奢華。當今我們所有的傳承,要從哪里開始尋找根源?唯有了解過去,了解漆器被遺忘的歷史,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進步。
本文根據(jù)2018年12月2日包燕麗講座“解析‘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錄音整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