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從反映生活的層面看。所謂“打油”,即停留在表面。一個打油者,怎么會將瓢深入到里層呢?如果油與水結(jié)合,前者也必然浮之于上。再說,“油”者,滑也,也就是立不穩(wěn)的意思。表面的生活并不是事物的全部,更不是事物的內(nèi)部。古人將詩“前面”冠以“打油”二字,就是對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否定。今人為何不解呢?
其二、從語言特征看。全部文學體裁都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更甚。這是中外文藝理論家的共識。而打油詩的語言,既不屬于獨創(chuàng),也不新穎,基本上是口水話或平常司空見慣的語言??谡Z或常語雖然可以成為詩歌語言,但必須要融化到詩人的內(nèi)心感情之中。而從打油詩的詩句里看不到這個“融化”。
其三、從詩歌的特質(zhì)看。古人云:“詩言志”。竊以為這是衡量詩歌的根本準繩。這個“志”也不是隨便說出來,要有濃烈的情感驅(qū)使,同時要使用獨創(chuàng)的語言。所以陸機在《文賦》里說:“詩緣情而綺靡”。什么是詩歌的“志”?即內(nèi)心的想法、觀念、生活態(tài)度等等。這些東西在內(nèi)心“躁動”,或喜或怒,或思或憂,或悲或傷,發(fā)而為詩。我在多年前寫過一篇短文,題目是《平衡無藝術 中庸無詩歌》??纯垂磐駚淼膬?yōu)秀詩篇,無一不包含著詩人的真情實感。詩歌是喜怒哀樂情感的宣泄。平湖般“中庸”的詩歌有,但極少。王維那些具有佛家色彩的詩看似中庸平靜,但讀者用心體會,詩語的后面隱藏著波瀾。
黑格爾的詩觀就是張揚詩人自我“獨立自由”的精神,在他的《美學》著作里否定中國、印度等東方詩歌缺乏這種精神,當然這是黑格爾不了解中國詩歌,不過黑格爾這種詩觀無疑是正確的,這和中國古代“言志”詩歌美學觀是沒有多大區(qū)別的。
而打油詩往往是看到什么寫什么,走到哪里寫道哪里,浮光掠影,就景寫景,就事論事,詩句里基本看不到詩人主體精神的張揚,讀者只看到了詩人以外的客體世界。是“照鏡子”或“照相式”式的描繪。所有文學創(chuàng)作都避免這種不當手法,更何況詩歌這種最高級的藝術。
請看張打油那首著名的詩,難道不是給客觀世界照照相嗎?
其四,從古至今的詩歌選本看,有幾首打油詩入選呢?恐怕難找?!对娊?jīng)》里沒有,《唐詩三百首》里沒有,就是現(xiàn)當代的詩歌選本里似乎也沒有。這說明詩歌懂家沒有將打油詩作為詩。
現(xiàn)在一些人在宣揚和創(chuàng)作打油詩,據(jù)說有的大學教授也吹捧張打油那首詩如何如何美,實在令人困惑。
?寫于2019年6月23日星期日上午
連接
成都文學館
cdwxg2018
天府文化 ?成都文學
傳遞成都文學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