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名六通短打。六通本羅漢佛名,蓋凡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者,均為色、聲、香、味、觸、法六賊所媒,自劫家寶,以致六神難通。打禪之人,六根清凈,眼不視色、耳不聽(tīng)聲、鼻不受香、口不入味、身離細(xì)滑、意不妄念,除去六欲,然后自能魂離肉體,神游于六合之外,眼見(jiàn)遠(yuǎn)色,耳聞遠(yuǎn)聲,鼻知遠(yuǎn)香,口知遠(yuǎn)味,無(wú)生無(wú)死,洞悉古今,故曰六通。
昔羅漢佛,因打禪體疲,復(fù)練打拳,交相修養(yǎng),六部皆通,卒成正果,世稱(chēng)六通羅漢。此拳即由羅漢始,故以六通名。此為六通之真詣。六通短打者,少林之嫡派也。習(xí)其拳,可以益壽延年,參透禪機(jī),可以延年益壽,此謂之得上乘法門(mén)。
三十一、雀地龍
1.身體重心移于右腿,屈膝而蹲;左腿伸直,兩大腿夾緊,左腳尖前傾向上,腳跟貼地;同時(shí),右掌斜伸向右方切出,掌心向右,掌尖向上,左臂屈肘立掌于右肩前,目視左側(cè)方(圖69)。
圖69
2.左仆步不變,左掌向左腳尖上方切去(掌尖向上,掌根吐出),目視左掌(圖70)。
圖70
三十二、左弓抉柴
1.身腰前傾,左腳前掌落地,右腿蹬伸,成左弓式;同時(shí),兩掌翻轉(zhuǎn),掌心向上(圖71)。
圖71
2.右掌(掌心向上,大指在右)由后向前上方一鏟,似握一橫棍,急用左手輔佐,亦由下向前一鏟作握物狀,此時(shí)虎口皆向外(相距約1尺長(zhǎng)),似抉不斷(圖72)。
圖72
3.急以右膝抬起,向兩手中間一迎,兩臂一收,向下一抉(右膝向上頂力,兩手握拳向下使勁),目視右膝(圖73)。
圖73
三十三、勾托手
右腳落地,左腳經(jīng)右腳內(nèi)側(cè)向左側(cè)弧形一步,右腳再向右側(cè)一步(正東方),上體右轉(zhuǎn),成右弓步;同時(shí),兩手在胸前打一直花,左手向前上方托掌于頭額前上方(掌根向前,虎口向內(nèi));右掌向右后下方(臀部后側(cè))一撇,成叼手,此時(shí)腰向左傾,胸面向東;目光先視左托手,轉(zhuǎn)視右勾手,再視左托手,繼頭偏向右視右叼手(圖74)。
圖74
三十四、二龍搶珠
1.兩腳跟由右向左一磨,身腰左轉(zhuǎn)向南,左托掌不變;右叼手變成二龍指(屈拇指、無(wú)名指、小指,分開(kāi)食、中二指,掌心向上,掌背向下),收于腰間,手心向上,目視東南方(圖75)。
圖75
2.右手二龍指向東南伸臂戳出,手心向下,目視右手(圖76)。
圖76
3.右手握拳收回,屈臂置于右胸前,拳心向上;同時(shí),左掌由上砍下,力達(dá)掌棱,面向南方,目視左掌(圖77)。
圖77
三十五、迎胸掌
1.身體重心落于左腿,提起右膝,腳尖向下;用兩掌背面指尖,在膝蓋上微拂,成雙響(掌心向上,大指在外,指尖反拂),目視雙掌(圖78)。
圖78
2.左掌收回護(hù)于右肋前,掌心向下,掌尖向右;右掌由胸前推出(由屈而伸,掌尖向上);此時(shí)右腳高提成直角,左腿挺成獨(dú)立勢(shì),目視右掌(圖79)。
圖79
三十六、拂袖推山
1.右腳向前落步,伸腿,腳尖虛點(diǎn)地面,重心落于右腿;同時(shí),右掌收立胸前,左掌向前推出,掌尖向上,身微右偏,目視左掌(圖80)。
圖80
2.左腳向東南斜進(jìn)一步,右腳向左(腳尖向北,左腳左轉(zhuǎn));反剪斜進(jìn)一步,挺直,身腰在左方矮下,成左半馬步;右拳向左下收,拳心向上;左掌握其腕,目視前方(圖81)。
圖81
3.右拳變掌,由左方掠下向右上方推出;此時(shí),左手拂右手衣袖,輔佐右手右推(拂袖時(shí)須大指在下,手心向外,是為最要),身腰均隨之由左掠右,須埋頭反剪,提勁肩膀;至右方時(shí),將左腳挺直,成右弓步,目向右上前方注視(圖82)。
圖82
三十七、箭步肩撞
1.上體左轉(zhuǎn)(面向北方),右腿伸膝蹬直,成左弓步;躍進(jìn)右步,急進(jìn)左步,再進(jìn)右步,再進(jìn)左步,身腰蹲下,屈右膝,伸左腿。兩手靠背(右肘在外,右手在內(nèi),左肘在內(nèi),左手在外),在右肩右方,身腰右傾,目視左前方(圖83)。
圖83
2.突然,身腰左傾,左弓步,左肩猛撞而出(用于擊人時(shí),須一撞即收)(圖84)。
圖84
3.隨即,靠手隨肩帶肘,向左上方擊出,右掌在前,左腕外側(cè)貼于右腕內(nèi)側(cè),助勁推力,目視前方(圖85)。
圖85
三十八、坐馬打虎
1.左手向后下方一撇,右腳由北掃向西方,成右虛步;右掌屈臂托掌于右側(cè)方,高于頭平,掌尖向外,目視左側(cè)方(圖86)。
圖86
2.左轉(zhuǎn)身,坐馬蹲下;左掌撇下時(shí)似握一物,捺置右胸前;同時(shí),提起右手成拳,由右上方向下一捶,隨即提起成仰拳,虎口向下,置于左額角上。此時(shí),大轉(zhuǎn)身向南,目視前下方(圖87)。
圖87
三十九、恨步恨拳
1.身腰立起,左腳收步于右腳內(nèi)側(cè),挺膝正身直立;同時(shí),右拳舉臂上沖,成朝天一炷香勢(shì),拳眼向后;左掌置于右腋之旁(掌尖向上,掌心向外),目視前方(圖88)。
圖88
2.右拳隨即落下,落下時(shí)拳面向下,拳心向內(nèi),以左掌托住,右拳面與左掌心擊成聲響;同時(shí),身腰蹲下,左腳跺地亦作聲響,與拳聲相應(yīng),此時(shí),目視雙拳(圖89)。
圖89
四十、掛面擊拳
1.一抬身,轉(zhuǎn)向左后方(正北方向),左掌左剪,右手拂袖;同時(shí),右腳向后退一步,成左弓步,目視左掌(圖90)。
圖90
2.再向北連進(jìn)三步,成右弓步;同時(shí),屈左手成拳在左伸直;右手成拳從左下方撩上,拳心向上,目視右拳(圖91)。
圖91
3.右拳向下經(jīng)身側(cè)畫(huà)一立圓,向前掛下,力達(dá)拳背(以拳背骨擊敵面部),目視右拳(圖92)。
圖92
四十一、二郎擔(dān)衫
身體重心移于右腿,獨(dú)立支撐;左腿提膝,腳面挺直,腳尖向下(膝蓋向前,腳心向后),腳掌貼于右小腿內(nèi)側(cè);同時(shí),右拳成掌,向右上方一揚(yáng)(掌根在前,掌尖略向左);左拳變掌向左后方一掃(手心向下,大指在前),肩臂右高左低,上部左傾;目光先視左掌,又視右掌,再轉(zhuǎn)前視(圖93)。
圖93
四十二、偷步弓掌
1.落左腳,右腳由左腳后方插一步(圖94)。
圖94
2.左腳(向南)橫進(jìn)一大步,成左弓步;左轉(zhuǎn)身(面已向南),左掌上挑,屈臂立掌于左側(cè)上方,掌尖向上;右掌提勁向前推出,力達(dá)掌根,目視右掌(圖95)。
圖95
3.右掌迅即上揚(yáng),左掌向前下砍,力達(dá)掌棱,目視左掌(圖96)。
圖96
4.收回左步到原處,迅即再收回右步,提左膝,仍成二郎擔(dān)衫姿勢(shì)(面仍向西),目視左側(cè)(圖97)。
圖97
四十三、雙破肘
1.左腳落地,右腿屈膝提起;同時(shí),兩掌成拳,屈肘提拳于胸前,前臂垂直于胸前,拳心對(duì)面部(圖98)。
圖98
2.右腳落地,兩腿相并,兩腳成外八字狀;同時(shí),兩肘下砸,再將身腰蹲下(圖99)。
圖99
3.雙肘左右平分;同時(shí),兩腿一分,成馬襠,目視前方(圖100)。
圖100
4.拳背相對(duì),虎口向內(nèi),向襠下伸臂擊下,目視前方(圖101)。
圖101
四十四、紅孩拜佛
1.兩拳變掌,從下向上起一正中圓花,展臂左右平伸,掌心向下,目視前方(圖102)。
圖102
2.右轉(zhuǎn)身(面向正北方),收左腳于右腳內(nèi)側(cè),左腳腳尖點(diǎn)地;兩肘貼脅,左掌在內(nèi),右掌在外,靠手貼置左胸之前,目視右前方(圖103)。
圖103
3.左腳前伸,成左虛步,上盤(pán)動(dòng)作不變,矮身前進(jìn)三步,后退三步,目視前方(圖104~106)。
圖104
圖105
圖106
四十五、洗手皈依
1.接上勢(shì),兩手成二龍指(屈拇指、無(wú)名指、小指,各用食、中二指向下),向左腳上方插出,指尖向下,注視至左腳尖(身體前傾,手指并不須觸及腿部)(圖107)。
圖107
2.兩臂翻上打花,身子起立,成左弓步(圖108)。
圖108
3.接著,向右連行數(shù)步,成弧形,手不停打花。至右腳在前時(shí),停下左轉(zhuǎn)身(面向正西方),兩腳成開(kāi)步直立,臂左右平展,掌心向下,掌尖向外,目視前方(圖109)。
圖109
四十六、收手
1.左掌內(nèi)收成拳為拳臺(tái),右掌作半合掌,舉至胸前成請(qǐng)手;同時(shí),右腳退后一步(圖110)。
圖110
2.左腳隨之后退,兩腿伸直并立,成立正姿勢(shì);目光由右向左視,身手亦隨之活動(dòng),示人以禮(圖111)。
圖111
3.放下雙手,垂于體側(cè),放松身體,調(diào)勻呼吸,目視前方(圖112)。
圖112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