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游覽千佛山
名山如同名人,是有不同凡響的出生和顯赫的高貴血統(tǒng)。千佛山有著數(shù)千年的文化歷程,于是也有數(shù)個不同時期的稱謂。始名歷山,春秋叫靡笄山,戰(zhàn)國號靡山,南北朝稱舜山、廟山、舜耕山。
相傳古時候大舜帝曾經(jīng)在此山下耕種 ,所以千佛山又稱“舜耕山”,是人們祭祀舜耕的地方。這里每年都在搞“遷祓”儀式,借以除惡。“遷祓”就是“遷居高處,祓除不祥”,因“遷祓”于“千佛”諧音,后人就將此山稱為千佛山了。
千佛山并非始盛于佛教的山巒。那是后來,隋開皇年間,山東佛教盛行,緇白僧俗在此依山鑿窟,鐫刻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從此舜耕山就成了香火勝地,至此,千佛山就名至實歸了。
千佛山,屬泰山余脈,東接佛慧山,西連馬鞍山,嶂列如屏,鋪翠描金,風(fēng)景秀麗。
這山位于濟南市區(qū)南部,是一座城中之山。海拔僅285米,占地面積約166公頃,“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彼c趵突泉、大明湖并稱為濟南市的三大名勝。
清代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描述說:“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守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shù)十里長的屏風(fēng)”。
千佛山是集儒、釋、道為一體,結(jié)合史前文化紀(jì)念園,摻入休閑娛樂等綜合性風(fēng)景攬勝區(qū)。
山上名勝眾多,主體建筑有歷山院,興國禪寺。同時,還散落著唐槐亭、齊煙九點坊、云徑禪關(guān)轉(zhuǎn)、乾隆御碑、歷山銘碑刻、第一彌化石等名勝。
千佛山公園的北門為正門。我是從東門購票入園,而后,沿山麓下環(huán)山小道繞到正門的。
北門迎面是氣勢宏偉的四柱三樓石牌坊。
牌坊后,一條筆直平緩開闊的青石板鋪面的石階,向著岟崥伸展。階道垂帶石兩側(cè),雖為寒冬,可林木擁翠,綠樹蓊翳,疏影暗香,樓堂寺庵掩映其中。
“石雕的十八羅漢”此時身披金黃色袈裟,姿態(tài)各異,表情百態(tài),分列踏道兩邊。
越過“太歲堂”,往上行就能看見敬奉道教26位護法神的“靈宮殿。”據(jù)說其內(nèi),數(shù)位神將,人人秉高超奇異功法,個個具鎮(zhèn)妖降魔手段,修持具備護衛(wèi)塵世平安、社會和諧之愿力。至于是否真的其功,唯有天知地知或者你知了!
三清為道教三位至高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叭逵^”在靈宮殿上手邊,一明兩暗三開間單檐朱漆髹面劵拱門,門上的對子“清光盈古觀,紫氣啟玄門”倒是貼切。左窗是一塊黃色牌標(biāo)上,注明該觀供奉著:三清、太上老君、三官(福?壽)、王母娘娘、泰山奶奶、送子娘娘、山神、財神和十二生肖,象是個眾神集會的神壇。三清觀里面有三清殿、王母殿、轉(zhuǎn)運殿、靈官殿、財神殿、福壽宮、十二生肖神臺等。道教是多神教,與神話傳說甚至與巫術(shù)有不可分割瓜葛,自明朝后它雖有蕭條冷落,可如今它卻在漫溢和擴散,使人有些不著邊際,脫離了原有宗旨,不少帶有迷信色彩。
三清觀對面是“福壽宮”和“財神殿。”財神殿正中隱幾上祭拜的是“五路財神”、兩側(cè)是文武財神。
過“蓬瀛遺韻”向上走,便來到“聞韶臺?!甭勆嘏_有來龍:說的是孔子周游列國,開涖濟陽曲堤鎮(zhèn)時,忽聞韶樂,悠揚動聽,故止步不去,繼而不思茶飯,三月不知肉味??桌隙撓卵プ樱沟粞プ永锏耐?,有小山似的這么一大堆,這堆土便是后來的“聞韶臺”。千佛山聞韶臺為卷棚頂建筑,磚石臺基,左中右三面通透,六柱支頂,臺前有三列十行水泥木板面可供百人聽?wèi)虻淖省?div id="fu8ihs5fyo3" class='imgcenter'>


千佛山公園內(nèi)的“友情之門”,是韓國水原市在與濟南市締結(jié)友好城市十周年之際贈給泉城的“禮物”。它位于聞韶臺一側(cè)上頭幾步,為花崗巖鐫雕壘砌而成,門楣是從網(wǎng)上查出的韓文“友誼之門”四字,而門洞拱頂上有一漢字“福”,門楣上有一類似于韓國青瓦臺總統(tǒng)官邸式樣的石雕。
再往上,來到佛祖釋迦摩尼側(cè)身臥涅槃像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萬佛洞在上山主道左邊,臥佛在右手拐彎處。臥佛長10米,重50噸,姿態(tài)款款,儀表雍容,面頰豐富,雙肩寬闊,肉髻螺發(fā),雙耳垂肩,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部裝有寓意祥瑞的“卐 ”字符,給人以慈祥的感覺。
繼續(xù)向前,就是山道右側(cè)的“觀音園”。觀音園山門坐北朝南,山門少了兩扇窗戶幾乎形同“三清觀”。園中的觀音菩薩身高15米,矗立在水池中央,法相慈藹,可近可親。池周圍是各種觀音的化身,分別是:自在觀音、送子觀音、數(shù)珠觀音、渡海觀音、楊柳觀音等26尊。此園觀音慈祥可守門人卻要5元“香火劵”,否則謝絕入內(nèi)。
唐槐亭,建于1957年,又叫四面亭,這里原址是秦瓊廟?,F(xiàn)在廟已經(jīng)不存在了,在原址建了這座唐槐亭。旁邊的這棵唐槐,又稱秦瓊拴馬槐。傳說秦瓊很孝順,每年都來千佛山為自己的老母親進香,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上山從來不騎馬,而是將馬拴在這棵樹上。這棵古槐樹干已經(jīng)空了,但有一顆幼槐穿過樹洞茁然生長,就像自己的母親抱著孩子一樣,所以這棵樹又叫“母抱子槐”,大有枯木逢春之意。
唐槐也非高大魁梧,身軀也不見得多么老邁龍鐘,沒有歷經(jīng)千年的那種滄桑和厚重,可靠近山路邊的兩根樹桿,不堪重負讓人用石塊疊加支撐起來,為這棵古槐平添了些歷經(jīng)風(fēng)霜雨雪磨難形態(tài)。
過了唐槐,登山的山徑變狹窄和陡峭起來,上山的石徑也分成了一大一小兩條,大的山道在東邊,小臺階在西首,并且有石塊砌出的半腰高的護欄。
我沒做夷由盤桓,就從西邊盤曲而上。
上至山峰處,就來到千佛山主景區(qū)。千佛山的顯赫的“歷山院”、“舜祠”、“魯班祠”、“摩崖造像”和“興國禪院”等佛院道觀集中在這塊兒。
在半山腰處有一處院落,名為“歷山院”。院內(nèi)的主要有舜祠、魯班祠、三圣殿、碧霞祠、一覽亭等建筑。明朝這里曾建起過三清殿和真武樓,清時文人把孔老二抬進了文昌閣,僧尼同修更不甘后,于是修筑了觀音殿。歷山院當(dāng)?shù)氐墓倬W(wǎng)也說是“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雜院。”給我留下影印的是在崖壁上鐫刻了長30米,寬6米,共800余字的《舜典》。
魯班被譽為“建筑和木器行業(yè)的鼻祖、戲班的祖師”,也是魯國人,在此建魯班祠以示紀(jì)念。
三圣殿里面供瞻是堯、舜、禹。三圣殿往東為舜祠,也稱舜帝廟、重華宮,是紀(jì)念大舜帝的祠堂。祠堂正中坐著舜帝,左右是他的妻子娥皇和女英。舜帝因為眼中有兩個瞳孔,所以人們叫他重華,史稱虞舜?!爸厝A殿”是二層單檐歇山頂面寬五間建造,一樓門楣匾額上題寫的是“慧昭日月?!?div style="height:15px;">
那年虞舜死于九嶷山時,女英、娥皇往南尋覓,思念剴摯,淚灑篁竹,投水湘江。天人感應(yīng),嗣后,二人的淚珠化成了點點斑斑的湘妃竹。
在舜祠的背面有“一覽亭”,如名所義,此處我看也是觀賞濟南市容風(fēng)貌的最佳位置。
步出歷山院緊挨著其東邊就是興國禪寺了。我行走的瞻觀路線是自西向東,從歷山院到興車禪寺,再從東面的云徑禪關(guān)、齊煙九點坊下至唐槐亭。
興國禪院迤邐山腰,古樸而深邃,殿宇僧廬雖少了對稱的規(guī)制,卻顯得精致而規(guī)整。院內(nèi)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cè)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像;玉佛殿在大雄寶殿的北側(cè),蓮花座上結(jié)跏的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zhì),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cè)佛龕內(nèi),供奉著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cè),敬事著觀世音菩薩;菩薩殿西面為達摩祖師殿。北側(cè)架長廊,南側(cè)為千佛崖,鐫刻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
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般若門、龍泉洞、金鋼經(jīng)碑、極樂洞、般若經(jīng)碑、黔婁洞和心經(jīng)碑,大殿后身有石階上的洞天福地石坊。
黔婁洞,是春秋時齊國高士黔婁隱居之所。這洞記載著黔婁子一段修身清節(jié),頗具正能量的故事。
故事的經(jīng)過和下面的對華亭的簡介在寺內(nèi)沒看到介紹,是回來后查了些游人博客才得知一二。
洞天福地石坊后是“對華亭”。對華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間,因遙對“華不注”山而得名,原是僧人坐禪、講經(jīng)之所。仰視遠眺過去,是一不小的院落,門頂和院墻均黃色琉璃覆頂,院內(nèi)有一單檐攢尖頂形似云亭的建造掩映在翠綠林中,不知為何,鋁皮裹面的院門卻緊緊地關(guān)著。
興國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而又非正規(guī)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
我對摩崖石刻,深刻淺刻、陰刻陽刻,高浮雕淺浮雕、圓雕透雕,以至于石雕、磚雕和竹雕等,包括大篆小篆,總覺得太過肅穆和莊重,片面認為陳舊刻板,欠少了情趣和靈動,故而少有留心和進而去了解引力,盡管天國中四大石刻我僅沒去過麥積山,此外,過百的石窟佛龕也觀看過不少,缺乏了美術(shù)基礎(chǔ)和雕刻藝術(shù)的欣賞能力,我只能看看熱鬧而已。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事佛進香人當(dāng)應(yīng)是幡然醒悟,回頭是岸,棄放名利,刳心寡欲為其終極追求。興國禪寺山門的這幅楹聯(lián)言語樸實卻蘊含深刻哲理的對子,全國多個高廟大宇之中不少見的抱對。
出興國禪寺東門下來,就是“云徑禪關(guān)坊”,牌坊云紋告訴我此坊為清朝建筑,一看,不錯建于清乾隆初年?!霸茝蕉U關(guān)”意為至此便進入佛門凈地,牌坊背面坊額上題“峰回路轉(zhuǎn)”,取自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
續(xù)下,來到面前的是“齊煙九點坊?!碑?dāng)年,詩人李賀登上千佛山向北遙望,但見天際處山巒疊起,綠秀峻拔,碧如屏風(fēng),巍然盤陀,嵐煙繚繞,山態(tài)各異,魅力驚人,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遙看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边@九點泛指臥牛山、華山、鵲山、標(biāo)山、鳳凰山、北馬鞍山、栗山、匡山、藥山等九座山頭。
齊煙九點坊,下面牌匾上書“齊煙九點”,坊后額枋鑲有“仰觀俯察”四字,是從《蘭亭序》書帖中勾勒放大而成。牌坊建于1845。齊煙九點牌坊兩柱單門,在牌坊中是少有的“小字輩”??蓸琼旈煷T,出檐在1米開外,花板上的斗拱層層疊疊,卯榫嚴絲合縫,有四層之多,清式彩繪刷面,四根粗壯的戧桿,牢牢地撐護著牌坊,四片夾桿石緊緊地護衛(wèi)著坊柱。給人感受到牢固堅實,穩(wěn)如泰山。
下山路途,估摸著時間還有些寬余,我又遴選了沿路幾處景致,匆匆瀏覽過目。
千佛山山腳中如同大明西畔有個同樣叫“龍泉池”的所在,不過她是個明日黃花,是個已無半點水滴的干泉池。傍邊的簡介上說:龍泉池古傳由千佛崖下龍泉洞之水經(jīng)暗道注于此。又傳,曩日修復(fù)時,曾挖得“開元通寶”古幣,實乃藏金納寶之地。龍泉池又稱感應(yīng)池,游人可投幣擊鐘,鐘聲后三股清泉噴涌。沒那雅興去做一試,賡續(xù)回程。
千佛山的天一閣,不知與寧波市中的天一閣有何瓜葛。懶得去找個子丑寅卯,接著往下走。
原想,萬佛洞應(yīng)是個有年倫有風(fēng)雨有文化底蘊的景觀,不是我口不惠,可近門一看,見一塑金大佛,表情呆滯,毫無靈氣,拙眼看去,是一粗制爛造的作品,頓時失去進門的思想。盡管其有集四大石窟之精華的美譽,窟內(nèi)有新鑿舊刻的一萬五千多尊佛像,門口介紹說的是用仿造的方法將四大石窟藝術(shù)瑰寶加以精選、濃縮、重構(gòu),云云,我還是舍不得15塊銀子,再折身往回。
“大舜石圖園”是個98年竣工的2千平,9根8米上下的四方石柱構(gòu)建的人工圖園。石柱分三組,正中間的三根石柱頂端架著一塊重60噸的長方形石塊。
這九根石柱上刻有舜的事跡分為神話、傳說和文史三個系列,神話有鳳凰、三足鳥、夸父追日、嫦娥奔月、黃帝戰(zhàn)蚩尤等故事;傳說有象耕鳥耘、漁雷澤、陶河濱等;古史為堯帝求賢、四岳薦舜、大禹治水等典故。
看得出這處景觀仍是近人,“財”思敏捷,派生出來經(jīng)過演繹的景物,大舜石圖園對于對古典神話傳說或青少年有雅興者應(yīng)是個見物思舊,睹景寄情之地。
下山尋找公交的檔兒,我會不時地、斷續(xù)地,去思索些隨處存在、司空見慣的,卻又是龐大而深奧問題,有些事兒人們都在做和實踐,每天都能不期而遇,但深一步去追問人們?yōu)槭裁矗繀s可能不得要領(lǐng),只知本來如此,宗教就是其中之一。
人是否有來生?是否有靈魂?人們?yōu)楹我欧钭诮??“生我之前我是誰?我死之后誰是我?”
千百年的生化、生命歷程,巫術(shù)、神話到文化的衍化、發(fā)展,人們接受的普遍啟示,相信冥冥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著世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我們相信神的存在,那么一個邏輯的問題是:誰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還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
儒家經(jīng)典或是理念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主張、崇奉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煉丹為手段而追求長生不老。
釋迦牟尼開悟,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若能擺脫一切欲念,即可獲取屬靈的平安,去涅盤之路于此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