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勝上梁山,最初始于生辰綱,隨后幫助晁蓋火并王倫,開創(chuàng)了水滸的基業(yè),屬于梁山的元老。
后來梁山好漢劫江州法場,救出了宋江后,他思念母親,回鄉(xiāng)探母,這是公孫勝第一次脫離梁山隊伍。第二次脫離梁山是在接受招安,攻打大遼后便止步不前,回到汴梁城便辭別大家回山了,并沒有參與征方臘之戰(zhàn)。
那么公孫勝先后兩次脫離梁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他自己的話來說,無非兩個:“從師學(xué)道,侍養(yǎng)老母,以終天年?!蹦敲催@究竟是借口還就是真相呢?小編覺得是借口。
為何這么說?我們先來看公孫勝這個人。據(jù)書中描寫的一系列行為來看,他淡泊名利,最愛修道求真,直抵真如。所以說,他在梁山雖然擁有很高的地位,但卻很少直接參與內(nèi)政的管理。
按理說這樣一位不求名利的人,完全可以憑借自己一身的法術(shù),去過自己喜歡的閑云野鶴生活。可最后公孫勝卻選擇了入世,為了什么?肯定不是為了自身的榮辱,而是為了見世間不平而欲鏟之。
他久聞晁蓋仗義疏財?shù)穆暶蕴厝ネ侗?,目的就是為了輔佐其建立一番事業(yè),劫富濟貧,還世間百姓一朗朗乾坤??勺罱K公孫勝的美好愿望還是落空了,晁蓋是個胸?zé)o大志之人,只安于梁山的現(xiàn)狀,沒有視天下百姓疾苦為己任的情懷。
所以失望之余,公孫勝早已萌生退意。待到宋江來到梁山之后,眼瞅著梁山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即將發(fā)生變化,無意灘渾水的他便找個探視老母、恩師的借口,離開了梁山。
后來宋江為了營救柴進攻打高唐州,卻多次為高廉妖法所敗,無奈之下只好派戴宗和李逵再次去請公孫勝出山。一開始公孫勝是故意避而不見的,后來如其所請,一是塵緣未了,對自己昔日的戰(zhàn)友還是放心不下;二是師傅指點,他也想再努力試試,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否則他若真不想去的話,李逵的板斧又能耐他何?
可宋江終究不是公孫勝心目中的首領(lǐng),他一心所想的只是招安。所以哪怕公孫勝后來再次躋身梁山領(lǐng)導(dǎo)核心層,成為歷經(jīng)晁蓋、宋江兩任不倒的常青樹,可他依舊還是選擇了出走,因為他志不在此。這些事情宋江也知道,所以對他也并不感冒。
但宋江拿他也沒辦法,位置還是得給人家留著。一來公孫勝的實力在那擺著,二來公孫勝又是梁山元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當(dāng)公孫勝選擇主動離開時,宋江是求之不得的,裝模作樣地挽留了一番,不過是做戲給其他兄弟看而已。
當(dāng)然了,在攻打完大遼之后公孫勝就選擇了離開,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和自己師傅羅真人設(shè)計好的,利用自己的神力安排好了退路;二是羅真人甚至連公孫勝本人都預(yù)測到了征方臘的結(jié)局,所以干脆選擇了置身事外。
對于公孫勝第一個脫離梁山集團的行為,有很多人表示他不過只是個逃兵,是一個團隊精神很差的人。
對此,小編持反對意見,小編則認為公孫勝是一位集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于一身的人,他是位出家人,道法高深,投身梁山非萬不得已,他是不會主動出手的。你看書中他的對手,都是會妖法道術(shù)的,而對于普通的將士,他是不屑也不愿意以道法而對之的。
已盡人事而知其不可為的公孫勝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他知道大勢所趨,是絕非個人之力所能逆轉(zhuǎn)的??上У氖牵荷街腥缢@般智者,實在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