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觀看歷史大劇或者小說時,每當看到皇帝誅殺忠良之士,都會覺得這個皇帝昏庸無道,然而事實上不僅昏君會殺忠臣,就連明君在某些情況下也不得不去殺忠臣,下面五位就是歷史上帝王在權(quán)術(shù)上必須得殺的五位忠臣。
第五:呂蒙
呂蒙,字子明,他是東漢末年吳國的名將,史書上記載,呂蒙少年時隨孫策為將,頗有膽氣,后來在孫權(quán)統(tǒng)治東吳時,呂蒙逐漸受到重用,魯肅死后呂蒙任東吳的大都督。
呂蒙無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是有名的名將,對東吳也是忠心耿耿,他最著名的功績就數(shù)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guān)羽了。但是事實上也正是這件事,定格了呂蒙的命運。在襲取荊州這件事上,作為大都督的呂蒙和作為吳主的孫權(quán)發(fā)生了分歧。
站在全局戰(zhàn)略性考慮的孫權(quán),只想收回荊州即可,因為這時殺關(guān)羽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遭到蜀漢的報復。但是,呂蒙在拿下荊州之后,為了自己的名聲威望,不顧孫權(quán)的王命,斬殺了關(guān)羽。
這樣呂蒙就徹底犯了將帥大忌,不僅無視王命,還打亂了東吳戰(zhàn)略規(guī)劃,這樣一來呂蒙就必須要被孫權(quán)拿掉。當然,孫權(quán)在權(quán)術(shù)上遠勝其父兄,呂蒙剛打了大勝仗,威望正高,肯定不能在這個時候撤掉他,于是孫權(quán)就不得不殺了他,這樣就解釋了為什么呂蒙在慶功宴上突然暴斃,而且東吳還故意放話說是被關(guān)羽附身而死,這一方面可以平息蜀漢的仇恨,另一方面也順理成章的讓大都督這個位置空了出來。
而孫權(quán)當年因為無法約束周瑜,對大都督這個職位非常不待見,因此呂蒙一死,孫權(quán)馬上就撤銷了大都督一職??梢妼O權(quán)是將呂蒙的死,發(fā)揮到了最大價值。
第四:年羹堯
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我國清朝時期的名將。年羹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人,以進士出身,后來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最后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是雍正年間最大權(quán)臣之一。
年羹堯的軍事造詣確實很高,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平定西藏亂事,后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為雍正王朝立下赫赫戰(zhàn)功。當然,雍正皇帝最初對其非常倚重和贊賞。雍正甚至對年羹堯說去“朕不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賞爾之待朕?!边@種肉麻的話,意思就是說我雍正要是不當一個好皇帝,第一個就對不起年羹堯。
皇帝的諸多殊遇,讓年羹堯也飄飄然了,以至于他的姿態(tài)越來越傲慢,所到之出都要百官跪迎,王公貴族也是下馬問候,甚至對皇帝也是“無人臣禮”。最終,雖然年羹堯?qū)Υ笄逯倚墓⒐?,但是皇帝也必須對其削官奪爵,賜其自盡。
第三:商鞅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商鞅這位歷史大家,他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法家代表人物。正是在秦孝公主政期間,任命商鞅通過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而強大的國家,為后來秦國掃平六國打下基礎(chǔ),而秦朝著名的嚴酷刑罰,也是正是來源于商鞅變法。
但是商鞅卻因此觸犯了秦朝貴族的利益,得罪了很多權(quán)臣,他們對商鞅恨之入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剛逝世時,其子秦惠文王繼位。而剛繼位的秦惠文王為了得到王公大臣們的支持,也只好允許他們找商鞅報仇,于是就在這一年,失去秦孝公庇護的商鞅,就被公子虔指為謀反,商鞅無奈起兵,最后戰(zhàn)死于彤地,他的尸身也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
第二:岳飛
岳飛,字鵬舉生于公元1103年3月24日,卒于公元1142年1月27日,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也是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zhàn)略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岳飛抗金的豐功偉績,相信大家從史書或者電視劇中都有所了解,我就不再過多贅述。最讓大家義憤難平的是岳飛的死,現(xiàn)在大家普遍認為岳飛是死于奸臣秦檜的陷害和宋高宗趙構(gòu)的昏庸,而事實上趙構(gòu)對岳飛也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首先,岳飛的軍事能力確實非常強,連金兵都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但這樣一位“力主抗金,還迎二圣”的名將,已經(jīng)與乞和派的趙構(gòu)相悖,縱然岳飛再忠心耿耿,但是宋高宗趙構(gòu)也再無法容他,同時也算是給金國一個投名狀。
第一:晁錯
晁錯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他是西漢兩朝大佬,在主政期間推崇“重農(nóng)抑商”政策,使西漢的經(jīng)濟的到振興,為文景之治打下基礎(chǔ)。晁錯在漢文帝時,就深受皇帝賞識,他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而“削藩”正是文帝當時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晁錯的建議,雖然因為國內(nèi)形式原因,文帝并未采納,但卻對他更倚重。
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他就是漢武帝的老爹漢景帝,他對晁錯更為倚重,直接提拔晁錯為內(nèi)史,在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許多法令是經(jīng)他的手修改訂立的,這種寵信程度完全超過了當時的九卿。
后來景帝又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更加顯貴。而晁錯也是感皇恩浩蕩,對漢室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各路藩王一直都是文帝和景帝的”心病“。因此在“削藩”問題上,晁錯知道景帝的心思,于是他不顧自己的安危,強行削藩,他的老父親勸他也沒用,最后氣的服毒自盡。
但是景帝剛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后,吳楚等七國藩王都以”誅晁錯,清君側(cè)“為名聯(lián)兵反叛,這就是西漢著名的“七國之亂”。這場反叛讓景措手不及,最終只能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將晁錯腰斬。據(jù)說當時景帝默然良久,聽聞晁錯伏法時,甚至哭的聲淚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