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之中,因為立場的不同,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加入到了不同的陣營之間,而不同陣營的利益沖突就注定了戰(zhàn)爭的不可避免,在這個過程中便出現(xiàn)了許多的冤喜歡家,如周瑜和諸葛亮、諸葛亮和司馬懿。對于諸葛亮和司馬懿而言,他們可以稱得上是對彼此最熟悉的敵人,而這是多次交鋒后獲得的結(jié)果。
不過,世人對于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最為熟悉的戰(zhàn)役,莫過于“空城計”了。在這場戰(zhàn)役中,魏國派司馬懿帶領(lǐng)大軍浩浩蕩蕩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前去駐守,但是此人卻不堪大任剛愎自用,造成了街亭失守。此時,司馬懿乘勝追擊直逼西城,諸葛亮不得不以很少的兵力,抵抗司馬懿的大軍。諸葛亮自知倘若交鋒的話,毫無勝算,于是為了迷惑敵人,便唱起了一出大開城門的空城計。
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戰(zhàn)多次,深知他是一個小心謹慎之人,不會做無把握的事情,便料定城中有埋伏,于是帶著大軍離去。就這樣,諸葛亮不付費吹灰之力便解了西城之困。
因為這件事情的發(fā)生,司馬懿便給世人留下了一個沒有膽量的形象,同時,人們也料定了他不如諸葛亮。其實司馬懿并非一個無能之輩,此人在曹操去世后,為魏國的發(fā)展立下了赫赫功勞,甚至多次親自帶兵與敵人交戰(zhàn)并獲得了勝利。
在司馬懿臨終之時,他對著司馬家族的后人間接說出了自己在“空城計”中為何退兵的原因。司馬懿說道:“吾事魏歷年,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驚駭?!边@句話的意思,便是司馬懿雖然一生戎馬,立下許多戰(zhàn)功,但是卻不得曹家的信任,他們往往懷疑自己有謀反之心。
因為這樣的一份猜疑,司馬懿日日感到不安和害怕,同時還有點心寒。這句話也從側(cè)面反應(yīng)出了司馬懿雖然是魏國一個位高權(quán)重之人,但是他在魏國的生活卻并不好過。
那么,為了能夠消除君王的猜疑,司馬懿做出了一個決定——將諸葛亮留著,從而防止曹家卸磨殺驢。只要諸葛亮沒死,那么曹魏便需要司馬懿,也就不會對司馬懿出手。
因為這個原因,司馬懿明知諸葛亮已經(jīng)沒有還手的能力,但是為了自己的私心,最終選擇了退兵回國,并給世人留下一個自己沒有膽量的形象。同時,司馬懿也令曹家相信如此沒有膽量的人又如何有謀逆之心,就這樣間接的保護了自己的安全。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記》、《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