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有獨屬于它的印記和氣質(zhì),強大或孱弱,尚武或崇文。唐時,中國人一改晉代末年以來的麻木,氣質(zhì)身形俱佳。奈何曾把大唐推向云端的玄宗李隆基,又親手把泱泱盛世上邦推向了深淵。安史之亂后,大唐百年積弊頻繁發(fā)作,大唐難有修養(yǎng)的機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藩鎮(zhèn)之禍暫解,宦官竟又開始作亂朝堂,大唐似是陷入了一個死循環(huán)。德宗晚年以來,宦官勢力急劇膨脹,駭人聽聞的是,從順宗開始,好幾位皇帝都死的不明不白,大唐國力衰弱到了極點。這種現(xiàn)象,直到李怡登基之后才得以好轉(zhuǎn)。
唐武宗駕崩后,李怡奉先皇遺詔成為大唐新君,后又改名李忱。李忱登基后,做了許多改革,為病入膏肓的大唐帶來一絲希望。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唐穆宗的異母兄弟。說到這里,或許會有人發(fā)問,唐武宗是唐穆宗的兒子,也就是說,唐宣宗是他的叔父,那么為何他要將皇位傳給作為皇叔父的李忱呢?
原來,會昌六年暮春,尚且年輕的唐武宗已在垂死之際,宦官勢力為了維護本階層的利益,便假借皇帝名號,封看似懦弱的李怡為皇太叔,妄圖以此謀奪更大的利益。
武宗崩逝后,宦官們就把李忱捧上了皇位。徐追,李忱雖是皇太叔,但因是唐憲宗幼子的緣故,年齡卻比唐武宗還小。再加上他的母親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宮女,在歷史上罕有記載,唐憲宗并不是很喜歡這對母子,因而李忱在皇宮里存在感很低,早年間日子過得很不好。
李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自然不會為人所敬重。李忱哥哥唐穆宗在位時,他的生活環(huán)境才逐漸好了起來。然而好景不長,唐穆宗駕崩后,他的兒子們常以欺負(fù)李忱這個小皇叔為樂。
彼時李忱不愛說話,唐敬宗、唐文宗就總是在宴席上詢問李忱一些無趣的問題,以此逼迫以軟弱形象待人的李忱,好滿足他們的惡趣味。這種情況,直到武宗駕崩后才有所好轉(zhuǎn)。那一年,李忱37歲,在古代已經(jīng)是可以自稱“老夫”的年紀(jì)
李忱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他也是晚唐十一帝中活的最長的皇帝。
史料記載,李忱登基后,借力打力分化了宦官勢力,盡可能的保全了皇帝的體面。在李忱做皇帝的十余年中,晚唐兩大惡疾——藩鎮(zhèn)、宦官都不敢挑戰(zhàn)皇帝的威嚴(yán)
只可惜,人無完人,李忱晚年時寵信方士,追求長生,最終釀成苦果。李忱謚號為“宣宗”,歷來有“小太宗”之稱,頗有作為。他的死因也和唐太宗一樣,都是因為過量服食丹藥,重金屬中毒而亡。不過這相較于晚唐其他死的不明不白的皇帝,李忱也是極其幸運的了。
李忱統(tǒng)治時期,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唐朝大有中興之望。奈何天不假年,李忱五十而崩,實屬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