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另外呂不韋還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
在政治上,呂不韋通過扶植秦國質子異人,從而進入秦國政治核心,也完成了由商人到政治家的華麗轉身。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年用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門下食客3000余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即秦始皇,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在軍事上,執(zhí)政時曾攻取周、趙、衛(wèi)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有重大貢獻。
在著書立說上,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成語的由來。
但是后來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飲鴆自盡。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集立身、立功、立書為一身的能人,他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的背后有什么奧秘?他曾在《呂氏春秋》中寫下了自己成功的三條鐵律:
第一,欲勝人者,必先自勝。講的就是一個人只有不斷的戰(zhàn)勝自己,才有可能去戰(zhàn)勝別人,“自勝”里面含有“自律”的意蘊。
第二,欲論人者,必先自論。就是說議論別人之前先要認清楚自己,這里強調一個人做事要光明正大,重在培養(yǎng)自己的德操。
第三,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想要了解別人,先要了解自己。強調在識人上不能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要先全面的了解自己,才能客觀的去分析別人。
呂不韋的這三句話,可謂是千古哲理,凡是能夠做到這三條的人,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