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曹萍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顧問,視頻時長24分46秒)
演講實錄
第一,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時,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整個過程中,一定要立意,并且立意一定要高。
首先要知道我們的目標站在哪里--要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站在為社會、國家培養(yǎng)所需要的人才這樣一個標準和高度?!捌咭恢v話”,總書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講中國人才發(fā)展需要,中國人才的標準。那么中國的人才標準,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就是德才兼?zhèn)?。何為德才兼?zhèn)??什么是德?什么是才?古人早就告訴我們:“聰察強毅謂之才,正直中和謂之德。”而我們目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呢?我們的家庭教育,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上,太容易聚焦于什么?聚焦于才的培養(yǎng),聚焦于才的培養(yǎng)錯沒錯?沒有錯,這不是問題。但是問題在于怎么去看中他這個才,他這個才是靠什么來依托的?德是才的基礎。
我最近親身經歷一個個案,經歷一件事情。一個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在哈佛考上分析師,自殺了。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就是當他面臨挑戰(zhàn)的時候,他過不去的時候,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離開他的親人,而且他自殺的方式真的投射出他的才能--整個自殺的場景,自殺的程序全都是自己設計的,而且設計的目的是什么?第一,必死無疑;第二,沒有任何痛苦,全程做了錄像。做了這個事情以后,熟悉這個孩子的人都發(fā)出一個感慨,太可惜了!因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這個人能夠爭取到哈佛學習,真的是付出了很大很大的努力。我們仔細看看他的背景,他出身一個工人的家庭,父母的一句話就是,你媽、你爸都是工人,沒有出頭之日,我們家就必須得靠你了,你必須得考上名牌大學。家里的奶奶也加入了這個隊伍,凡是小朋友來找他,都說我孫子不在家。他沒在家,意味著什么?你不要來找他玩。孩子辛辛苦苦地去努力,取得今天這個學業(yè),因為爸爸、媽媽、奶奶都告訴他你只有學習好,才能出人頭地;你只有考出去了,咱家才有光彩,確實,有這樣一個兒子是無比的榮耀。但是父母同時還有一句話一直陪伴孩子,一直到他32歲自殺--“你不要管我們,你就把你的學習搞好就行?!遍L大了,“你不要替我們操心,你只要把你的工作做好,什么你都不要管,你不要替我們操心?!彼裕攱寢?、爸爸有病、有困難的時候,從來不告訴他。各位,其實這已經孕育了一個什么?悲劇的發(fā)生。為什么?當我告訴孩子你不要替我們操心,實際上讓孩子喪失了什么?喪失了行孝的機會,無孝便無德,一個不關心自己父母,連自己親生父母都不關心的人,你想他會去關心誰?
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才”的基礎上,靠什么來支撐?沒有了孝,就等于沒有了德。不讓他關心父母就等于使他喪失了一個做人的基本基礎。這樣的父母大有人在,我們真的是渴望孩子成功,渴望孩子來實現(xiàn)我們未能實現(xiàn)的夢想。
上個月我們有一個活動,里面有一位被評為優(yōu)秀的亞洲籍明星員工,在跟大家分享的時候,他告訴大家,我的經驗是什么?只要為了達到目的就要不擇手段。當我聽完他這句話的時候我都害怕,一個無德的人怎么可能走得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樣的孩子真的讓我們憂心。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站在國家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標準上去看待我們的孩子,去培養(yǎng)我們的孩子。
有史以來,從古至今,包括司馬光都說過,當實在沒有君子、圣賢的時候,也絕對不能用小人。因為什么?一切禍國、辱國,敗家的都是小人所為。所以,一定要站在一個德才兼?zhèn)溥@樣一個國家、社會用人的標準去看待、培養(yǎng)孩子。當我們有一個高標準以后,我們的人生就有了高度。但是人這一生,最終的成功一定是平衡的成功。
有了高度,人生還要有一個長度,即為了實現(xiàn)德才兼?zhèn)?,我們還要有一個橫坐標,這個坐標就是科學有效的方法。科學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今天專家分享的,其實孩子在小時候就是一個習慣的培養(yǎng),孩子到了初中,最重要的就是動力的挖掘。那么培養(yǎng)孩子的動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視覺化,視覺化是挖掘人潛力,挖掘人動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方法有很多,但是至少有一點要遵循,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一定要順應孩子的發(fā)展。
首先,我們第一要做到什么?依據(jù)孩子的心理特點而實施教育。比如兩歲的孩子,第一個逆反期出現(xiàn)了,不聽話了,不讓他動的東西偏偏要動。這時候家長會頻繁說“不”,不能動這個,不能動那個。但是大家知道,人的潛意識是不接受“不”的。兩歲的孩子開始出現(xiàn)反抗是他的心理特點,為什么我們不能依據(jù)這個心理特點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呢?利用他好動愿動呢?其實這個時候是培養(yǎng)孩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當孩子三歲多,才開始有了“我”的概念。那么當孩子“我”的概念出現(xiàn)的時候,家長有一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讓他這個“我”變得無比強大。讓一個人的“我”變得無比強大,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贊美、鼓勵,而不是表揚,因為表揚跟鼓勵是不同的,表揚是基于結果,而鼓勵是基于過程。
我們想一想,孩子3歲-5歲,家長更多的做法是什么?是給孩子報這班、報那班。前天中青報發(fā)表了文章,說“仗已經打到學前了”,什么意思呢?就說最開始從高考,到高中,到小升初,最終到學前了。我們?yōu)槭裁床灰罁?jù)他的心理特點而去做一些事情呢?
第二,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人的智能發(fā)展空間是不一樣的,有邏輯、視覺、音樂,還有語言、人際交往、自信,還有自然觀察、運動等等。想像一下,假如要讓姚明去彈鋼琴,姚明會不會獲得朗朗的成績?讓朗朗去打球,朗朗會獲得什么?所以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而且在這里,僅表個人的觀點,我覺得孩子不是一張白紙,當我們把孩子想像成一張白紙的時候,我們真的是覺得在上面畫什么都是可以的,其實不是,孩子不是一張白紙。孩子是什么?孩子是有底色的。我們要在上面畫上什么顏色,必須依照于孩子的底色,跟這個底色匹配了,才能真正地創(chuàng)造出畫面色彩的和諧。
我上個月出差在路上遇到兩位家長,他們的話讓我特別感興趣,有一個媽媽,她的小孩充其量也就是五、六年級,這個媽媽跟她的同伴說“你都不知道我們家孩子有多討厭,那個好動啊,動得沒完沒了,老師也煩,都找了我好多次,我現(xiàn)在想好怎么治他了”。那個家長問,你怎么治?她說我就先不要他動,先設計他的未來。讓他未來做什么呢?讓他未來做會計。面對這樣一個好動的孩子,媽媽用什么方法呢?用未來的一個目標來約束他今天的行為。而未來的目標呢?會計確確實實是需要穩(wěn)穩(wěn)的,不能隨便動的。
我們老說孩子都是獨特的,教育要個性化,其實很戲劇的是我們的個性化本應該體現(xiàn)在教育對象上。但是我們的個性化卻體現(xiàn)在教育者身上。我們很多時候不是依據(jù)孩子的特點去做的,而是依據(jù)我們的愛好、偏好怎么樣而去做的。
所以,我們要相信孩子都是獨特的,要相信孩子的特點,依據(jù)他的特點找到恰當?shù)姆绞剑m合他成長的方式。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會做得有問題呢?因為家長從小接受的信念是人在挫折中,在壓力下是最容易成長的。人在壓力下、在挫折中,甚至在否定中可以激發(fā)這個人的斗志,可以激發(fā)這個人奮起向上的精神。但是,在他能力形成的過程中,當他成功的那一刻,他心里一定是帶有很多的創(chuàng)傷,那么這個創(chuàng)傷至少有一點我們是可以肯定的,降低了他的幸福指數(shù),因為他太想有風險意識,風險意識不是不好,但是讓他太善于關注負面的東西。
我遇到一個朋友,這個朋友特別深有體會地跟我說,“我不是在贊美中長大的,我也不是在愛中長大的,我是在否定中長大的,因為我本身就不是我們家期待來的,我們家想要的是一個男孩,而我偏偏是一個女孩,所以當我降臨的時候沒有人喜歡我?!边@個給孩子帶來的創(chuàng)傷是極大的。但是可喜的是這個孩子有一種拼搏向上的精神。你不是不喜歡我嗎?我就拼命努力。她考試成績很好,拼命努力去做好事,包括給家里人、其他人服務,她現(xiàn)在很成功。她跟我說,我其實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40多年了,我都在為別人做事,我都在為別人活著,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活著。她說好在我的老公對我很好,只要一出差回來,老公就會接她,走進小區(qū)會拉著她的手一起走進小區(qū)。她坦誠地說,作為中年女人,其實滿幸福的。但她告訴我,瞬間,我的幸福感就沒了。我會想什么?拉我的這只手還拉過哪個女人的手?各位,這就是創(chuàng)傷帶給她的影響。
所以,在挫折中長大不是說錯的,但是在挫折中長大的人是帶著很多傷痛的,他在長大以后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去療養(yǎng)他的創(chuàng)傷。
第三,一定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優(yōu)秀的。
哪怕孩子犯了一點錯誤,你也要相信他是優(yōu)秀的。當你不相信這一條的時候你就發(fā)現(xiàn),你看孩子的眼就變了,你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就變了。因為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我們說話的文字內容只占7%,而你的語音語調、肢體語言,你的表情合起來占到了93%。所以,當你不相信他、懷疑他,覺得他不好的時候,你所有的語氣、表情都會自然而然地發(fā)生你不易發(fā)覺的變化。所以,你要相信錯只是暫時的,他確實要改好,他有好的那一天。一定要學好從小給孩子種正向的種子。我們都知道,人這一輩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都是當初種的種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在孩子這塊心田里頭,什么東西占主要位置?那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種正向的種子。
當然,7歲以前是孩子形成價值觀的印記時期,你打下什么烙印,它就會留下什么。所以我們才有3歲看大,7歲看老的說法。
有一個很成功的媽媽,她的幸福指數(shù)很高,她的孩子幸福指數(shù)也很高,而且她孩子從來沒給她招惹過什么是非,一直很平穩(wěn),從來沒有大起大落過。她給我們分享,她從孩子出生就一直給孩子種一個種子:兒子,你就是一個好孩子。你就是一個好孩子,附加的是什么?變化的是什么?兒子,你是媽媽的好孩子。大一點兒了,兒子,你是一個好學生。到了中學,成了一個男子漢的時候,媽媽又說了,兒子,你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孩。到了大學,媽媽改變了,又說什么?兒子,你是一個具有使命感的人。
那么從小到大,這個正向的種子,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扎在哪里呢?扎在孩子的心田。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好人的時候,他一定會朝著好人的標準去要求自己,所以種正向的種子非常重要。
當我們有了德才兼?zhèn)溥@個很高的標準,有了這個立意的時候,再配置科學有效的方法,孩子的成長軌跡自然就出來了。孩子的未來依據(jù)什么前行?他人生的高度在哪兒?他能夠走多遠?取決于什么?我們最開始的目標設計,我們的利在哪里?假設我們的利在虛線這一塊,就像我之前舉的例子,你就能出人頭地。如果我們這個目標很低,各位,我們就封頂了,孩子只能在這個高度上前行。所以真正孩子的成長取決于我們家長的利在哪里,又取決于我們家長科學有效的方法在哪里?
回復下列任意關鍵詞,閱讀相關精品文章:
品格教育 | 財商教育 | 學習動力 | 情緒管理 | 同伴交往 | 時間管理 | 生命教育 |假期教育 | 閱讀教育 | 俞敏洪專欄 |
關于我們
微信公眾號:xdfjtjy
薦稿投稿:jtjy@xdf.cn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qū),解惑或分享
讓持續(xù)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