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十點君
愛,究竟是什么呢?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索爾·貝婁寫到:“弗洛伊德說愛是過分的估價。也就是說如果你看穿了你所愛的對象,你就不可能愛它,這是臨床的看法。”
在很多人眼里,大詩人徐志摩是那么深情而執(zhí)著的愛著大才女林徽因,他的真情告白,他的浪漫情詩,他因愛而生的痛苦……事實上,真的是這個樣子的嗎?
今天,十點君的好兄弟——專門陪大家一起閱讀好書的另一位十點君:十點讀書會(微信號:sdclass),將告訴你事情的真相:徐志摩其實并不愛林徽因。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他的文章。也希望大家在他的陪伴下,每天閱讀一些真正有營養(yǎng),兼具見識與審美的內(nèi)容,甚至養(yǎng)成每晚都按時讀書的好習(xí)慣。
你沒有我意淫的美
有時候不得不問一個很愚蠢的問題,大概就是愛情到底是什么?我們愛的是什么,是那個人,還是對那個人的想象?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愛情里有太多的幻覺了。
最能愛說明愛情的幻覺的,莫過于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和大才女林徽因之間的故事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徐志摩是那么深情的、熱烈的愛著林徽因。
徐志摩因飛機失事身亡的多年以后,林徽因在寫給好友沈從文的信中,回憶起當(dāng)初和徐志摩相遇的那段在記憶中灰蒙蒙的日子:“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里看雨,那是英國不斷的落雨……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fā)生……”在她最寂寞的時候,徐志摩像長腿歐巴一樣出現(xiàn)了……
那一天我初次望道你
你閃亮得如同一顆星
我只是人叢中的一點……
隨后便是眾人皆知的故事,林徽因與徐志摩在英國相識相知,卻與梁思成在美國結(jié)成了終生伉儷。林徽因?qū)π熘灸Φ摹澳闶俏也ㄐ囊稽c光”的愛的最終遺棄,終究是因為她的理智。
徐志摩與林徽因
在林徽因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紛擾愛戀中,徐志摩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個。不過,林徽因并不愛徐志摩,她愛過的兩個男人,一個是她的丈夫、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另一個則是著名的哲學(xué)家金岳霖。
林徽因為什么不愛徐志摩呢?她曾冷靜的對自己的兒子梁從誡說,因為,徐志摩愛的根本不是她,而是一個幻覺。她說:
“徐志摩當(dāng)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p>
這句篤定又清醒的總結(jié),基本終結(jié)了所有流轉(zhuǎn)于林、徐之間那浪漫癡情的片片情話。
那么徐志摩“想象中的林徽因”是怎樣的呢?徐志摩將她視為“愛、自由與美”的化身。
一個浪漫詩人將你捧到“愛、自由與美”的化身這樣高的境地,你是選擇與他在一起,還是會逃離他呢?
其實,就算你不逃離他,他早晚有一天也要逃離你。他本以為自己選擇的是“愛、自由與美”的化身,但很快他會發(fā)現(xiàn),這個象征著美好的女人,也有著普通女人所具有的大多數(shù)的臭毛病,甚至還會拉屎撒尿,他怎么能受得了?對徐志摩來說,愛是一種過分的估價。一旦他看穿了林徽因人間煙火的那一面,就不可能愛她。
當(dāng)年,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未果,卻仍然不顧家人和親友的一致反對,堅決要求與張幼儀離婚。徐志摩認(rèn)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不僅是為了追求林徽因,而且是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
徐志摩最敬重的老師梁啟超先生得知這一消息后,專門給他寫信,勸他打消離婚的念頭,信中寫到:“ ……其二,戀愛神圣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亦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貼也極難,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終不可得,徒以煩惱終生而已耳?!?/p>
可以看見,梁啟超毫不客氣的指出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戀不過是自己的意淫。而真實的林徽因遠(yuǎn)沒有他意淫的美。
相比之下,林徽因更具智慧。擇一人而終老,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林徽因初遇徐志摩時只有16歲,可能會被詩人的性格、熱忱和他對自己的狂戀所迷惑;而詩人的愛與熱情,總是讓她有種不可信任的直覺和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感。
徐志摩的浪漫與飄逸是林徽因所欣賞的,但也是她所無法把握的,好比薔薇般的美麗,只能在回憶中觸碰,一旦與之朝夕相伴,便只能如芒刺在背。這幾乎是嫁給徐志摩的必然命運,林徽因不要這樣的命運。
林徽因與梁思成
拒絕做另一個人癡愛的幻象。這才是林徽因拒絕徐志摩的真正原因。就像那部講英國詩人迪倫·托馬斯的電影《愛的邊緣》里,男主青梅竹馬的朋友維拉在結(jié)尾處對男主說的:
'離開你的妻子,和我一起生活,你能做到嗎?你想念的是那沙灘上那個十五歲的小女孩兒,根本不是我。你有的不過是你的想象,以及詩歌,而我,得真實地活著,你不能讓我感到我是活著的?!?/p>
林徽因不是陸小曼,深知生活比愛情更為寬廣。事實也證明她是對的。陸小曼和徐志摩結(jié)婚后,兩人經(jīng)常為瑣事斗氣。但林徽因卻嫻靜優(yōu)美的度過自己的歲月,投身建筑事業(yè),文作斐然。
有人說,徐志摩的悲劇,源自于他詩人的想象:張幼儀之于徐志摩,是一個想象中的張幼儀,一個舊時代的犧牲品和代名詞,一個遵父母之命傳宗接代的工具而已;林徽因之于徐志摩,是一個想象中的林徽因,輕輕地來,輕輕地走,因現(xiàn)實中求之而不得,故能始終在詩人的幻想中保持無限美好;陸小曼之于徐志摩,更是一個幻想中的陸小曼,她與他都要反對那封建的婚姻,在對新時代的不倦追逐中,兩個人各自帶著對對方似真非真的想象結(jié)合,最終走向一個不了了之的結(jié)局。
不要嫁給想象中的愛情
情之為物,有美好也有虛妄。抓得住的是緣分,抓不住的都是幻覺。沒有哪個愛情可以承受太多的幻覺,婚姻更是如此。比如臺灣大才子李熬和超級美女加才女胡因夢的故事。
胡因夢20多歲時曾和李熬結(jié)婚,但沒過幾個月,兩人便離婚。后來,胡因夢在她的自傳《生命不可思議》中寫道,李熬特別的受不了她這樣的大美女竟然大便有很大一坨而且味道特別臭,他只想接受她才華橫溢且美貌動人的一面,卻不能接受胡因夢作為平凡真實的女性的一面。這和徐志摩對林徽因“愛、自由與美”的期望如出一轍。
年輕時的胡因夢與林青霞
胡因夢是這樣評價李敖的:多年的牢獄生活,他已經(jīng)太習(xí)慣于意淫……
可是胡因夢自己呢?一個追求絕對的真善美的大美女,其實和李敖一樣,潛意識里,不想和李敖做“普通夫妻”,不愿忍受“日常生活”。離婚之后方幡然醒悟:“在我最不安、最不知何去何從時,以為李敖會是我想象中的救贖者……他從小在我心目中就是傳奇,當(dāng)有一天發(fā)現(xiàn)自己有機會翻閱傳奇,就翻了翻。但這本書其實跟你想得不一樣?!?/p>
可見,看清自己看懂別人,可能是比愛情更重要的事。
有意思的是,即將邁入古稀之年的李敖好似參破男女關(guān)系的真相:以為愛情是必要的、以為男女關(guān)系要以愛情做基點,這種以為,是錯誤的。其實愛情只是小說、電影、電視、詩歌的基點,纏綿悱惻、女貌郎才、??菔癄€、死去活來,都是催情戲、都是「悲劇意識」、都不是真實的、也都不能玩真的。真的男女關(guān)系應(yīng)該平淡無奇。唱情歌的人生絕非人生,眼淚白流了。
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誰??當(dāng)年誰年輕時差點為愛情自殺?答案:李敖大師也。人總是如此,當(dāng)你悟出愛情的道理時,一切已成過去。
★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
愛究竟是什么呢?德國哲學(xué)家威廉.施密德從20世紀(jì)70年代就想寫一本“愛情哲學(xué)”的書。那時,他初嘗愛的滋味,堅信愛情要永遠(yuǎn)浪漫,但為了過日子的瑣事難免吵架時,兩人不能接受,問題越積越多,最后只有分手。40年后,他才意識到,“你怎樣想象愛情,愛情的定義就會是什么樣?!?/p>
十點君已經(jīng)過了想象愛情的年紀(jì),現(xiàn)在我會非常認(rèn)同著名心理學(xué)家羅杰斯說的:
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受。
理解生而為人的脆弱,接受生而為人的缺陷,付出相當(dāng)程度的容忍與接受。
愛情絕不僅僅是美好與美好的結(jié)合,也不僅僅是快樂與快樂的結(jié)合。愛情中最重要的,是你看到我的真實存在,我看到你的真實存在,我與你有深深的理解,我們對彼此也有深深的接受,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寬容。
至于婚姻,永遠(yuǎn)不要指望擺脫“普通”。林徽因與徐志摩,李敖與胡因夢,他們絕不能稱為普通人,卻仍然逃不過普通婚姻的范疇和宿命——兩個不完美的人,真實地展示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互不厭棄,彼此接受,兩相磨合,才有攜手一生的可能。一味地追求不同,反倒容易脫軌。
對于我們這些長相普通,資質(zhì)普通的人來說,婚姻不是愛情的墳?zāi)梗狈斫夂徒邮懿攀?。如果愛情是讓你愛上一個特別的人, 那長久的要旨不過是教會你如何去愛一個真實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