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叫“麻疙瘩”。小時候經(jīng)常會把苘麻較嫩的果實剝開,吃里面白色的種子,雖然不算是什么美味,但是在外面瘋玩久了,難免會覺得口寡,于是就順手“打野”,隨便弄點嚼頭兒,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另外,苘麻的黃色小花也是可以吃的。
有些老太太做醬的時候,也會摘幾片形質(zhì)最好的苘麻葉子把醬料蓋住,使其發(fā)酵。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錦葵科苘麻屬,又名白麻、青麻、野苧麻、八角烏、孔麻。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葉互生,圓心形;花單生于葉腋,黃色,花瓣5片,倒卵形。
花期7-8月,果期9-10月。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chǎn)外,其他各地均產(chǎn),東北各地也有栽培。
小時候,采食最多的野果恐怕就是酸棗和“黑豆豆”了?!昂诙苟埂睂W名龍葵,成熟的漿果成紫色,如同一簇簇的小葡萄,甜中帶香的滋味有點像藍莓。從種子上看,龍葵更像是茄子、西紅柿家族的成員。
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一棵果粒特別大的龍葵,生怕被別人染指,就找了些蒼子、益母草、蕓薰菜堵在它周圍,然后用紙折了個花籃,定期去采摘,但是后來還是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小屁孩們無處不去!
龍葵(Solanum nigrum L.),茄科茄屬,又名烏籽菜、牛酸漿、燕莜、莜莜、黑茄、七??邸⑺釢{草、野茄、天茄子、野葡萄等。
一年生草本,葉卵形,似辣椒葉;花序為短蝎尾狀或近傘狀,有花4-10朵,白色,細??;
花果期9-10月。生于路邊、荒地;各地常見。
這是一種可食用的野菜,有的地方叫“人青”,我們叫“仁花菜”。
小時候去放羊,總會有比較固定的路線和目的地,但是路邊到處是仁花菜,小羊就禁不住停下來吃它的葉子,即使被驅趕著急行軍,它們依然冒險地去掠一口來吃,它們把葉子啄下后在嘴里卷一卷就直接吞下去了,像人卷餅吃似的,可見它們多么喜歡它。
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 L.),莧科莧屬,又名土莧菜、刺刺菜、野莧菜、野勒莧。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葉片皺縮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或菱狀卵形;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花單性,雌花簇生于葉腋,呈球狀,雄花集為頂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圓柱形穗狀花序;
花期5-9月,果期8-11月。多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等區(qū)域。
母親曾經(jīng)給我們講過一個《皮狐子精》的“瞎話”(故事):從前有一個婦女帶著兒子住娘家,路上被皮狐子精吃了,之后皮狐子精變成了她并回了她的家,伺機要再吃掉這戶人家的兩個女孩,但卻被那兩個機靈的女孩識破。
有一天,她們到后院去煮灰菜,然后爬到杏樹上喊她們“娘”過去看娶媳婦吹喇叭的,在她們把皮狐子精往杏樹上拉時,突然一松手,就把皮狐子精摔到滾開的灰菜鍋里煮死了。
說了這么多,真正的主角是灰菜!呵呵?;也说膶W名叫藜,可食。
藜(Chenopodium album L.),莧科藜屬,又名灰菜、萊、鶴頂草、紅落藜、舜芒谷、紅心灰藋、胭脂菜、灰莧菜等。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菱狀卵形或披針形,下面生粉粒,灰綠色;
花小,黃綠色,兩性,數(shù)個集成團傘花簇,多數(shù)花簇排成腋生或頂生的圓錐狀花序;花被片5,寬卵形或橢圓形,我國各地均有。
我們這里有個神話傳說,就是楊二郎趕山趕太陽的故事。話說上古時代,天上突然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天下酷熱難耐,干燥異常,人民因為缺水生活變得十分艱辛,玉帝就派楊二郎下界趕太陽,打算將十個太陽全部趕到海里去。
前九個都被他一一趕下了海,最后一個也命在旦夕。而這時,楊二郎工作得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在這個空當,最后一個太陽向馬種子菜尋求庇護,馬種子菜答應了它的請求,把它藏在自己的身子底下,結果楊二郎就找不到它了。
太陽幸存下來后,為了報答馬種子菜的救護之恩,就不用毒辣的陽光曬它,所以我們即使把馬種子菜拔出來,在烈日下過好幾天它也不會干枯。
馬齒莧(Portulaca oleracea L.)馬齒莧科馬齒莧屬,又名馬莧、五行草、長命菜、五方草、瓜子菜、麻繩菜、馬齒菜、馬生菜。
一年生草本,肥厚多汁;莖伏地鋪散,圓柱形;葉互生,有時近對生,倒卵形;
花黃色,常3-5朵簇生枝端,午時盛開,花5瓣,少有4瓣者,倒卵形;
花期5-8月,果期6-9月。生于菜園、農(nóng)田、路旁及庭園廢墟等向陽處。
單聽名字就知道益母草跟婦科有關系,而且看上去,作用很強大。我們小時候一般把益母草叫做“雞腚眼”。如果風調(diào)雨順,益母草會長的很高,莖桿像芝麻桿一樣有四個楞,小孩在它的草叢里藏貓,完全不會被發(fā)現(xiàn)。
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Thunb.),唇形科益母草屬,又名益母蒿、益母艾、雞母草、云母草、月母草、愛母草、燈籠草、益母夏枯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葉交互對生,青綠色;輪傘花序,腋生,有花8-15朵;花萼鐘形,具5齒,花冠淡紅色或紫紅色;
花期6-9月,果期9-10月。生于山野荒地、田埂、草地等;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決明子的生長也是很旺盛的,卵形的葉子像花生葉,開黃色的小花,這一點也像花生,莢果細長,褐色的斜圓柱形種子像某種小型動物的糞便,嘿嘿,整株植物的氣味都不好聞,但決明子有明目的作用,現(xiàn)在有常見的決明子茶。
決明子(Catsia tora Linn.),豆科決明屬,又名決明、草決明、馬蹄決明、假綠豆、羊明、羊角豆、羊尾豆、還瞳子、千里光等。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羽狀復葉有小葉6片,小葉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
花腋生,通常2朵聚生,秋末開放,花瓣5,倒卵形,最下面的2瓣稍長,花冠黃色;
花期7-9月,果期10月。以其有明目之功而名之,其毒性為種子和葉有毒,大量食用引起腹瀉。
這個名字要比它的土名——拉拉秧——好聽多了,葎草幾乎隨地都可以生長,但最多的還是菜園的障子(籬笆)上,它可以用來捆扎東西,但莖和葉柄的小刺很容易會拉傷皮膚,雖然傷口很輕,但沾上水或汗,還是很疼的。
葎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迫劜輰?,又名拉拉秧、拉拉藤、鋸鋸藤、五爪龍、葛勒子秧、勒草、拉狗蛋、割人藤。
一年或多年生莖蔓草本,單葉對生,葉片掌狀,5深裂,稀有3-7裂,葉緣有鋸齒;
花腋生,雄花呈圓錐狀柔荑花序(總狀花序),花有多數(shù),黃綠色,單朵十分細小,萼5裂;雌花10余朵集成球狀短穗花序;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3月中旬左右出苗,花期6-10月,果期7-11月。生于溝邊、路旁、荒地;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這恐怕是我們在野外最常用到的臨時藥用植物,不小心割傷的話,就拿它的葉子擠出汁液涂在傷口上,或者直接將揉爛的葉子敷住傷口,基本上就可以止住血,我們叫它“萋萋毛”。
但是對于我,唯一的一次使用,卻沒能見效,那是我上小學的時候,正放麥假,家長讓我去麥地“鍛煉鍛煉”,我相當不情愿。在大人耐心的叮嚀和示范之后,我還沒割多少麥子呢,就覺得百無聊賴了,于是翻轉鐮刀,半玩半干,結果刀刃就順著麥秸往上滑,一下戮在左手食指上,當時并沒出血,我調(diào)皮地扒開傷口看看割了多深,沒想到竟然露著骨頭了!這時血也一下子涌了出來。
母親趕緊薅了棵萋萋毛揉挫幾下就按在我的指頭上,可是血還是不住地流,父親惱火地把母親推開,用從衣服上撕下的布條給我包扎,然后送到赤腳醫(yī)生家重新處理。
小薊(Cirsium setosum),菊科薊屬,又名刺兒菜、野紅花、貓薊、青刺薊、刺薊菜、青青菜、萋萋菜、槍刀菜、刺刺芽、薺薺毛。
多年生草本,葉互生,基生葉花期枯萎,下部葉和中部葉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兩面均被蛛絲狀綿毛;
頭狀花序單生于莖端,雌雄異株,花管狀,紫紅色;
花期5-6月,果期5-7月。生長于海拔140米至2650米的地區(qū)。
我們常見的蓼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水蓼,一種是葒蓼,不過我們把它們都叫“水公”、“水公公”,其實不止在水邊,在旱地也是隨處可見的。葒蓼比較筆直高大,如同竹子、高粱,開的穗花也很漂亮,有人建議拿來做拐杖。水蓼比較低矮纖細,枝杈分散,也沒有葒蓼漂亮,但一眼就能看出它們是近親。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蓼科蓼屬,又名水辣蓼、水胡椒、紅辣蓼、白辣蓼、小葉辣蓼、細辣蓼、辣蒿、蓼子草、水公子、水流仙等。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
總狀穗狀花序長4-10厘米,腋生或頂生,細弱下垂,花簇稀疏間斷;
花期7-8月。生于濕地、水邊或水中。
我們土話把牛筋草叫做“扽倒驢”、“逮倒驢”,因為它長的很結實,不易拔除。打完麥子閑起來的場院會長滿“扽倒驢”。
這種草嫩時含水較多,小鵝是很喜歡吃的,但是因為太堅韌,又很不容易吃,常常有小鵝因為用力過猛,坐倒在地上,甚至有的小鵝由于底盤不穩(wěn),更是被閃得翻一個個兒。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禾本科穇屬,又名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穆子草、牛頓草、野雞爪、扁草等。
一年生草本,莖稈叢生,基部膝曲,葉片長披針形,扁平或卷摺。
穗狀花序,有花3-6朵;種子卵形,近三角形,黑褐色。
花果期6-10月。分布于全世界溫帶和熱帶地區(qū),我國南北各省區(qū)均有。
小蓬草幾乎到處有,但一般人不知道它的名字,曾經(jīng)有個七十多歲的老頭跟我說它叫“牛尿滴子”(讀作“由尿滴子”),有的地方叫“貓耳朵”、“野狗毛”,它們的花絨可以做很好的引火材料,干枯的莖桿也是很好的柴草。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Linn.) Cronq.),菊科白酒草屬,又名加拿大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草、竹葉艾、臭艾、小山艾。
一年生草本,莖圓柱狀,多少有棱,具縱有條紋,被疏長硬毛;葉倒披針形、條狀披針形或條形;
頭狀花序多數(shù),兩性花淡黃色,花冠管狀,雌花多數(shù),舌狀;
花期5-10月。原產(chǎn)于北美洲,現(xiàn)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省區(qū),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1860年在山東煙臺被發(fā)現(xiàn))。
每次到田里,都會在地頭發(fā)現(xiàn)一苸苸旺盛如塑料質(zhì)地的野菜,葉子的形狀和角度很像水生植物,通常在車轅中間、車轍軋不到的地方,它就是車前草,在我們那里叫它“車車子菜”。
車前草(PlantagoasiaticaL),車前草科車前草屬,又名車輪菜、當?shù)馈⑵]苢、馬舄、牛遺、車前、蝦蟆衣、牛舌草、飯匙草、七星草等。
多年生草本,無莖,葉全部根生,廣卵形,主脈五條,向葉背凸起;
春、夏、秋株身中央抽生穗狀花序,花小,白色,花冠先端4裂片;
花期6-9月,果期10月。分布于全國各地,民間有許多關于車前草的民謠與故事。
打碗花屬于旋花科,我們最常見的就是土話說的“喇叭花”。喇叭花苗常見于樹林中,或匍匐在地上,或纏繞在其他植物上面,莖蔓纖細,葉子像很瘦的雞心,開粉色的小喇叭花,當然不如牽?;ê每础?/p> 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旋花科打碗花屬,又名小旋花、面根藤、狗兒蔓、葍秧、斧子苗。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葉互生,葉片三角狀戟形或三角狀卵形; 花單生葉腋,花冠漏斗形(喇叭狀),粉紅色或白色,口近圓形微呈五角形; 花期5-6月,果期7-8月。我國各地廣泛分布。
我們把鐵莧菜叫做“(老)牛涎涎”(讀作“(老)由斜斜”),即牛的口水的意思,起初,我猜這個名字的來源可能是因為牛很喜歡吃它,常常被饞得口水直流的緣故;
但后來發(fā)現(xiàn),牛并不怎么愛吃,那么,“牛涎涎”的得名也許就是因為牛在地里埋頭干活時,嘴巴經(jīng)常會碰到它,從而把口水流在了上面。鐵莧菜在花生地里和煙地里較為常見。
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inn.),大戟科鐵莧菜屬,又名血見愁、海蚌念珠、葉里藏珠。
一年生草本,葉互生,卵狀菱形或卵狀披針形;
雄花序穗狀,通常極短,著生在雌花序上部,雄花序花萼4裂,雌花序腋生;
花期5~7月,果期7~11月。分布幾乎遍于全國,長江流域尤多。
蘿藦多生長在樹林中,特別是灌木較多的地方,它的蔓會纏繞在旁邊的枝條上。初生不久的蘿藦能直立生長,隨著莖蔓的伸長,它不得不匍匐下來,然后尋找可以依靠的支架。
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大瓜蔞”,果實呈梭子狀,又像小時候玩的“尜”,果皮像蛤蟆皮、苦瓜皮,成熟后干枯破裂,里面柔軟的絨毛會帶著種子隨風飄飛,如蒲公英一般,是引火的好材料。成熟前,種子和絨毛一層層很規(guī)則地碼在果芯上,種子在外,絨毛在內(nèi),看上去像穿山甲的鱗片。
蘿藦(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Makino),蘿藦科蘿藦屬,又名白環(huán)藤、奶漿藤、天漿殼、癩瓜瓢、婆婆針線包、青小布、女青、芄蘭。
多年生蔓生草本,折斷后有乳白色汁液流出,葉對生,卵狀心形;
總狀花序腋生,花多數(shù),密生于頂端,花冠綠白色,內(nèi)帶淡紫色,5裂,裂片披針形;
花期7-8月,果期9-10月。生于山坡、田野或路旁。
節(jié)節(jié)草通常會生長在河灘、樹林等沙質(zhì)土壤里,小孩子喜歡把它一節(jié)節(jié)地拔下,再一節(jié)節(jié)插起來,其實我覺得這樣做挺無聊的,哈哈。我們因為拔下的節(jié)節(jié)草一端有個較細的榫頭,就叫它“小秤桿兒”。
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Desf),木賊科木賊屬,又名木賊草、銼草、剃發(fā)刷、鎖眉草、筆桿草、接續(xù)草、馬尾草、問荊。
多年生硬質(zhì)草本,根莖細長入土深,黑褐色;莖細弱,呈長管狀,斷面中空粗糙具條棱,分節(jié)明顯;葉退化成筒狀鱗葉。
根莖3月發(fā)芽,4月產(chǎn)孢子囊穗,成熟后散落,萌發(fā),成為秋天雜草。喜近水,為農(nóng)田雜草。
白茅是很誘人的一種野草,從清明節(jié)前后它剛剛發(fā)芽時,就被小孩子盯上了,在枯草間的白茅芽就像它的筍子,外形如同豪豬的刺,是由一層層沒有伸展的葉子和中間嬌嫩的茅絨花緊緊包卷而成,我們會及早地把它拔出來,然后剝著吃里面鮮嫩的花芯,每個人都攥著滿滿的一把,這就是“擠扎人”;
另外,它的鞭根(其實應該是地下的根莖)很長,除去包皮就露出潔白的節(jié)段,可以嚼食后咂吸它甜味的汁液,然后吐掉剩余的纖維,我們把它的根叫做“甜甘苗”;白茅的葉子可以用來編蓑衣,或搭建臨時避難所;白茅的絨花,可做火絨。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Linn.) Beauv.),禾本科白茅屬,又名茅、茅草、白茅菅、絲茅、萬根草。
多年生草本,須根,根狀莖,有甜味;葉條形或條狀披針形;
圓錐花序圓柱狀,有白色絲狀毛,小穗披針形或矩圓形,孿生;
花果期7-9月,春季先開花,后生葉子。古時女子贈男子白茅,即有婚姻戀慕之意,是民間風俗。
播娘蒿就是麥蒿。麥蒿外形細弱,其實很茁壯,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長的也很快,通常在春節(jié)過后天氣還不太暖和的麥田里、荒塹上,甚至枯草間,都會看到它們翠綠的身影。
剜苦菜、薺菜時,也會發(fā)現(xiàn)蕭索的野外,它們在最從容地生長。
播娘蒿( Descuminia sophia(L.)webb.Ex Prantl),十字花科播娘蒿屬,又名野芥菜、南葶藶子。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葉輪廓為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或深裂,最終裂片條形或條狀矩圓形;
總狀花序頂生,具多數(shù)花,花4瓣,黃色,匙形,與萼片近等長;
花果期6-9月。生于山地草甸、溝谷、村旁、田邊。
以前,我們不知道這種植物叫什么名字,就自己給它們?nèi)∶小靶艋\”,因為它的苞皮和種子之間有很大的空隙,而且苞皮有點半透明,就像皮燈。它乳白色的花瓣(書上說是淺黃色)可以吃,口感還行,有點粘糯,像榆錢子。
野西瓜苗(Hibiscus trionum L.),錦葵科木槿屬,別名小秋葵、香鈴草、山西瓜秧、野芝麻、打瓜花。
一年生草本,全體被有疏密不等的細軟毛;葉互生,掌狀裂,外形極像西瓜,因而稱為野西瓜苗,但它與屬于葫蘆科攀緣草本的西瓜相去甚遠;
花單生于葉腋,花冠5瓣,淡黃色,具紫色心;
花期7-9月。路旁、田埂、荒坡、曠野等處常見。
曼陀羅顯然是個印度名字,雖然并非遍地都是,但在村里村外還是不難找到。曼陀羅的莖枝看上去很嫩,花開的也還算不錯,果實像栗子,上面布滿長刺,有人叫它大蓖麻子,我們這些在一起玩的小伙伴會叫它“刺果”。
曼陀羅整株的氣味都很難聞。有些孩子會劈掉的它枝葉,只剩莖桿和末端的刺果,帶到學校去嚇唬別人,就像拿了個狼牙棒。
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 Linn.),茄科曼陀羅屬,又叫曼荼羅、曼扎、曼達、醉心花、狗核桃、毒參茄等;原產(chǎn)印度,梵文mandala,意譯為壇場、圓華、白團華、適意華、悅意華等。
在熱帶為高達2米的亞灌木,木本或半木本;在溫帶為一年生草本,莖粗壯直立,一般高0.5-1米;單葉互生,葉寬卵形;
花單生在葉腋或枝叉處,花冠漏斗狀(喇叭狀),五裂,上部白色或略帶紫色,有重瓣者;花萼筒狀,有5棱角;
花期6-10月,果期7-11月。廣泛分布于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qū),華佗發(fā)明的麻沸散主要有效成分即曼陀羅。
在莎草科里,即使是我們很常見的種類,也有好幾種,細分起來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河流、沼澤地帶,到處是這種植物,我們這里可能水莎草和藨草更多一些。
莎草很有韌勁,有些老人會用它來編蓑衣。
莎草(Cyperus rotundus L.),莎草科莎草屬,又名莎隨、薃、侯莎、地毛、回頭青、香頭草、隔夜抽、地溝草、小三棱、米珠子等。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延長,先端具肥大紡錘形的塊莖,外皮紫褐色;莖銳三棱形,葉窄線形;
花期5-8月,果期7-11月。
“茜紗窗”之類的名字,會讓人感覺蠻雅致、蠻有詩意(主要取意于茜草所染成的紅色吧);外語名字譯成“露茜”“茜茜公主”就比譯成“露西”“希希公主”更讓人喜愛。一個“茜”字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但是茜草可不像它的名字那樣可愛,它像拉拉秧一樣渾身長滿小刺,甚至比拉拉秧還要硬,果實外形像龍葵果,成熟后也呈紫色,澀中微甜,但不能吃。
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茜草科茜草屬,別名蒨草、地蘇木、活血丹、土丹參、紅內(nèi)消、茅蒐、茜根、地血、紅根草等。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圓柱形,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
葉四片輪生,卵形、三角狀卵形、寬卵形至窄卵形;聚傘花序圓錐狀,頂生或腋生,花小,綠色或白色,5裂,有緣毛;
花期6-9月,果期8-10月。主要分布于安徽、河北、陜西、河南、山東等地。
這種野草我特別喜歡,村子里沒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我自己給它取名叫“小雞草”,因為它小小的種子特別像一只只小雞,有嘴,有眼,有絨毛……除了腿和翅膀幾乎什么都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我曾把它移植到家里的櫻桃園馴養(yǎng),但沒有成功,可能是因為樹蔭潮濕的地方與它的生境要求恰恰相反的緣故。
現(xiàn)在我知道它真正的名字叫“遠志”,不過給這么可愛的小草取這樣的名字,感覺就像讓一個女孩子叫“王大勇”一樣別扭。
遠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遠志科遠志屬,又名葽繞、棘菀、棘苑、細草、小雞腿、小雞眼、小草根、醒心杖。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淡黃白色;葉互生,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總狀花序,細弱,通常稍彎曲;花淡藍紫色,花瓣的2側瓣倒卵形,中央花瓣較大,呈龍骨瓣狀,背面頂端有撕裂成條的雞冠狀附屬物;
花期5-7月,果期7-9月。多野生于較干旱的田野、路旁、山坡等地。
我們叫野菊花。我在想,原箭口鎮(zhèn)馬蘭河子村(今屬舜王街道)或許就是因為一條岸邊曾經(jīng)盛開馬蘭的河流而得名。其實山東、山西、河南、河北以及西北地區(qū)等地叫馬蘭的地方并不少。
馬蘭(Kalimeris indica (L.) Sch.-Bip.),菊科馬蘭屬,又名紫菊、馬蘭菊、階前菊、蟛蜞菊、蓑衣蓮、脾草、魚鰍串等。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臥,白色有節(jié);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
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單生枝頂或排成疏傘房狀,邊花舌狀,雌性,淡紫色,內(nèi)花管狀,多數(shù),兩性,黃色;
花期5-9月,果期8-10月。生于田野、路邊、溝旁及山坡上。
這就是“順筋龍”(我們一般讀作“順筋靈”),單看這個名字就知道它的主要作用了——治療跌打摔傷,用的最多的是用順筋龍的枝、葉、根煮水燙腳,來緩解崴腳的疼痛。
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 Houtt.),蓼科虎杖屬,又名蒤、花斑竹、酸筒桿、酸桶筍、酸湯梗、川筋龍、大葉蛇總管、老君丹等。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根狀莖橫走,木質(zhì)化;莖中空,圓柱形,節(jié)明顯;
單葉互生,闊卵形至近圓形;花單性,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小而密,白色;
花期6-8月,果期9-10月。多生于山谷、溪旁或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