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傳媒致力于傳播經(jīng)典、聚焦時事和品牌塑造。家事國事天下事,我們在談論事實,也在創(chuàng)造未來。我們所希望的,就是能與你一起激蕩青年理想,分享青春話題。
臨海江南長城
巍巍長城,其絕大部分橫亙在我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間,屹立兩千多年,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力量的象征。北京的居庸關、八達嶺,是萬里長城中最為雄偉壯觀的部分之一,早已馳名中外。
然而雄關不獨北國有。千百年來,祖輩先民構筑了數(shù)不清的城防設施和軍事要塞,構成了中華大地上獨具特色的古城文化。歲月滄桑斗轉星移,遺存已經(jīng)非常稀少,臨海的古城墻,是獨具特色的古城墻碩果僅存者之一。
臨海歷為臺州府州治所,其古城墻實際上是臺州府城的城墻,自晉代開創(chuàng)以來,已有1600余年。
臨海古城墻始建于晉,擴建于唐,長6000余米,現(xiàn)存5000米,迭經(jīng)唐、宋、元、明、清諸朝不斷修筑增擴,其主體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墻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因在規(guī)格、形制、構造上,與北方長城共同點頗多,遂稱“江南長城”。
游覽江南長城,先登有著198級臺階的好漢坡,雄偉壯觀的攬勝樓在好漢坡巍峨矗立,雙層樓角四翹,好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為古老的長城增添了許多魅力。登上好漢坡后過攬勝門,再向前左拐,經(jīng)側面臺階登城來到顧景樓。
在顧景樓看風景,的確對得起這樣的好名字,樓前遠處東湖的浩淼如煙,猶如一幅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登上江南長城細看,古城墻全部用大城磚或花崗條石壘成。城墻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城墻外有兩米的跺子和頭形的瞭望口和射口。城墻內(nèi)側還有安全用的女兒墻。古城墻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勢,逶迤曲折,雄險壯觀。城墻兩側,古木參天,常年蒼翠,更增添了一分靈秀。
在江南長城上,建有龍顧亭、白云樓、煙霞閣等亭臺樓閣,均筑立于各山頭險要之處,極為壯觀。其中白云樓建在長城東段的最高點,亦是地處最為陡峭的“百步峻”。傳說中由于“百步峻”一帶形勢險要,唐代大將尉遲恭指揮軍民筑城到此。
白云樓向前幾百米右望,遠處有雍正皇帝親手御筆題寫的“至真妙道”,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刻在懸崖上,游人立于字旁,卻顯得十分渺小。白云樓附近一處城墻上,夾砌有一塊“同治拾年十一月造”字樣的城墻磚塊,留下了維修城墻的歷史痕跡。白云樓下有一座古舊的城隍廟,城隍廟并不多奇,而廟宇旁邊的那棵生長了1300多年的隋代古樟,卻使人駐足不前。不知經(jīng)過多少風雨的古樟,有大部分都已成殘枝,但在那勃發(fā)的新枝上,依然是葉茂枝盛,使人想著那是一段怎樣的樹影人生。
臨海古城墻北固山一段,建于危崖之巔,飛舞盤旋,敵臺林立,雉堞連云,城樓高峙,與北京八達嶺相較,形神俱肖,可稱雙絕,人稱“江南八達嶺”。其與北京八達嶺長城有“姐妹城”之美稱。
史載,明朝名將戚繼光在臨海八年,抗擊倭寇九戰(zhàn)九捷。期間,戚繼光與知府譚綸整修臨海古城墻,創(chuàng)造性地加蓋了二層中空敵臺、遺存之今。戚、譚隨后奉調薊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長城,他們抽調江南三千兵士,將其在臨海筑城經(jīng)驗運用到明長城修建工程中。北國長城的空心敵臺,源自臨?!,F(xiàn)在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的雄姿,均是經(jīng)戚繼光改進之后所留下來的。有人說,臨海古城墻堪稱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在江南長城的西北角,登上最高處,便是元末明初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方國珍在北固山建國稱王時建造的天壇。也許所有的祭壇都北京的天壇相仿,一樣的象征著天圓地方,一樣的摹仿著山呼海應。因“壇”與“臺”音近,故城隍山西北端一帶一直被人們沿稱為“望天臺”。我和朋友站在天壇中心振臂大聲高呼,回音久久不絕于耳。
臨海古城墻除了御敵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墻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著靈江修筑。臺州府城正位于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墻有如大堤,千余年來抗擊著洪水的沖擊。為此,臨海城墻在修筑設計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甕城修作弧形,特別是把“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在全國古城墻中,十分罕見,目前所知尚屬孤例。甕城在戰(zhàn)術上,還有把敵人放進來,圍在甕城內(nèi)殲滅之,起到“關門打狗”作用。
(來源:千里馬-阿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