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心家長”是北京佐心科技集團旗下教育平臺,專注“教家長做智慧父母”,顧問團隊由Harvard大學、McGill大學心理系、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等216名心理學、教育學教授、博士組成,為家長提供專業(yè)的智慧父母成長方案
11月28日上午,中國兒童心理學殿堂級學者、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的陳會昌教授,以“兒童發(fā)展的兩顆種子”為題進行了一次講座,從心理學研究進展、研究數(shù)據(jù)的角度,與近200位家長朋友們分享了他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思考。
寒冷的天氣抵擋不住廣大家長的熱情,為了幫助大家總結和思考陳老師的觀點,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佐心小助手整理了陳老師講座的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
陳老師首先表達了一個觀點,即我們對本國教育不要太悲觀,我們的孩子在數(shù)學和科學方面能力非常強,但閱讀方面需要提高。
之后他具體闡述了“兩顆種子”的著名觀點,即每個兒童身上都有兩顆種子,第一顆種子叫自我控制,第二顆叫做主動性,陳教授在多年追蹤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兩顆種子對于兒童未來的前途至關重要。并且在這兩個維度的基礎上就形成了四種類型的孩子:
一、播下孩子的“自我控制”這顆種子
心理學的很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無論兒童還是成人,都必須具備自我控制力,也就是主動控制自己當前想做某件事的行為,而去做另一件更具社會意義的事情的能力。自我控制力非常重要,一個人從小到大,從參加工作一直到老,幾乎每天都在做別人讓他做的事。別人讓他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可能不愿意,因為這使他感到不自由、不舒服,因為規(guī)則總是對人的約束。兒童進了幼兒園和小學,要遵守各種規(guī)則,將來長大以后還要遵守法律和制度。當前在兒童和青少年中出現(xiàn)的一些例如上網(wǎng)成癮、離家出走、違法亂紀這些,都和自我控制力缺乏密切相關。
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怎么讓孩子聽話,聽話就是第一顆種子的體現(xiàn)。
國外心理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個對將來生活的幸福程度預測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力。這種能力在心理學上稱為延遲滿足,是一種典型的自控力。
二、播下孩子的“主動性”這顆種子
對事物的內在興趣、內在動機和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探索精神,是兒童身上的“第二顆種子”,可以把它概括為“主動性”。主動性其實解決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fā)去探索與成長。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二顆種子是不依賴別人,有自己的主見,這是一種主動性和自主性。第二顆種子也很重要,如發(fā)明創(chuàng)造、搞專利,在經(jīng)濟領域想一個新花招,如在營銷方面想出一個新策略,或設計一個新產(chǎn)品,在科學研究領域設計出好的課題,這些都需要第二顆種子。
縱觀孩子的發(fā)展,從嬰兒、幼兒,再到上小學、中學,主動性的探索在認知、行為、社交、學習等等方面都非常關鍵,進入大學和成人期之后,人的主動性表現(xiàn)更加成熟和豐富多樣,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企業(yè)家、宗教和政治領袖等,在這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大多起源于他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應該趁早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
兩千年前孔子就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內在興趣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內驅力,使兒童能夠長時間地在某一工作上花時間。強烈的內在興趣,加上強烈的成長性動機、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求新求異性和反潮流精神,這些就是取得高水平成就的重要條件。
三、兩顆種子之間相互作用
兩顆種子之間有相互獨立性,但是也會互相交叉。在中小學里,學生從小學開始參加考試,一路熬到高考,這種對唯一正確答案的追求實際上培養(yǎng)的主要是第一顆種子。諾貝爾獎獲得者主要不靠這個,而是靠第二顆種子。而在中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我們對兒童、青少年身上的第一顆種子比較強調,而第二顆種子受到忽視。所以,父母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要思考,怎么做才能讓孩子的第一顆種子和第二顆種子和諧發(fā)展,怎樣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四、培養(yǎng)自控力的幾條基本原則:
1.不要輕易對孩子做出整體性評價,如“你真笨”“你真聰明”“你是壞孩子”“你太膽小”
2.父母和教師不要說“你看看你,你看看人家”這樣的話,這種橫向比較最容易傷害兒童、青少年包括成人的自尊、自信和自我評價
3.獎罰并行
4.要培養(yǎng)孩子好的品德,就要激發(fā)孩子的自責、內九和愧疚感
5.忌教育方法上家庭成員的不一致
6.“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強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情感關系
7.在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后,獨立性將變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