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道德底線談起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在近二十年里,書籍和媒體頻繁地出現(xiàn)一個詞語:道德底線。
查《辭?!?,有許多由道德二字打頭的四字詞語,但沒有道德底線。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兩個“底線”詞條,但釋義均與道德無關。最后,查這本詞典的正文后面“附:新詞新義”,第1695 頁,有“道德底線”??梢?,道德底線是一個新出現(xiàn)的詞語,究竟何人何時首先使用,待考。筆者認為,這個詞語和概念造得好,它從個人道德方面總結(jié)了“文化大革命”慘痛的經(jīng)驗教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一種高尚的境界。我們不能幻想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都有這樣高尚的道德,但是,只有絕大多數(shù)人都堅守道德底線,才會出現(xiàn)真正美好的社會。最近有人將道德底線概括如次:
“至少不妨礙別人的生存,不侵犯別人的利益,不破壞社會的環(huán)境。”言簡意賅。筆者在此加一點兒注釋:“社會的環(huán)境”有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物質(zhì)設施和財產(chǎn)屬于硬件,社會規(guī)范則屬于軟件。道德底線是“做人”的最低標準,也是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條底線缺失或遭踐踏,那就會無所不為、無所不取,什么傷天害理的事都敢做了?!拔母铩钡纳鐣髴K劇正是無數(shù)人道德底線崩潰釀制的苦果。政治對個人的評價真有些像“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親身經(jīng)歷過這種變化的人往往有恍如隔世之感,道德底線卻歷幾千年而基本不變,現(xiàn)在大力宣揚孔子就是明證。
個人道德必須要有底線,此理甚明。個人心理衛(wèi)生是否也要有底線呢?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和討論的問題,特在此文中提出。
2 心理衛(wèi)生底線很重要
心理衛(wèi)生運動從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約一百年了。比爾斯( Clifford Beers )1908 年發(fā)表《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可以視為這個運動的濫觴。從此,什么是心理健康? 許多學者發(fā)表了無數(shù)卓越的見解。Marie的文獻評述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一書對此作了相當全面的概括和評論,迄今仍無必要做重大的補充和修改。
筆者曾作過中文摘譯,講課時分述為“心理健康的六種標準”:“對自己的態(tài)度”;“成長、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整合”;“自律”;“現(xiàn)實的認知”;“對環(huán)境的掌握”。這也可以看作是從六個方面或不同的維度來評定心理健康。問題在于,這樣描述的所謂積極的心理健康是一種近于理想的人格,人口中恐怕只有少數(shù)人能夠達到這樣高的標準或水平。因此,為了預防精神障礙,為了提高大眾的心理衛(wèi)生水平,也為了指導心理咨詢的實踐,更加迫切需要和切實可行的,不是理想的心理健康標準,而是心理衛(wèi)生底線。我們有不少道德楷模,還有數(shù)不清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箴言、格言等等,同時,我們?nèi)匀恍枰赖碌拙€。就是同一個道理。
為了啟動學術討論和較易達成共識,心理衛(wèi)生底線( 以下簡稱底線) 標準的擬制應該有所限定:①底線主要針對個人而非社會,當然也不跟法律和道德沖突;②底線暫限于18 歲至64 歲的成年人;③堅守底線暫限于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限于相對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遇到突發(fā)的巨大天災和惡劣的社會處境( 如大動亂、恐怖襲擊、戰(zhàn)爭等),暫時另當別論;④底線的防治作用目前主要適用于所謂第三類病,因為器質(zhì)性和精神病性( psychotic)精神障礙的病因?qū)W迄今還很不清楚,而心理社會因素在第三類病的防治中可以起重大作用卻是全世界所公認的。
3 心理衛(wèi)生底線的初步設想
下面基于筆者的知識和經(jīng)驗提出底線的三條簡單的標準( 彼此有些重迭,這很難免),算是拋磚引玉吧。
3.1 不回避
不回避指的是: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和應對現(xiàn)實。說得稍微詳細一些就是,及時盡可能妥善地處理甚至解決各種現(xiàn)實問題。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適應現(xiàn)實的能力,提高個人心理衛(wèi)生的水平。回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必須區(qū)別?!按虻泌A就打,打不贏就走?!边@條游擊戰(zhàn)原則所說的“走”是積極的回避,因為“走”只是敵強我弱時的手段,目的是尋找時機和創(chuàng)造條件去消滅敵人。有些青年人想戀愛結(jié)婚,卻不與異性交往,甚至避之唯恐不及,那就是消極回避了。順便一提,回避社交照例是由于父母忽視了社交的教育和訓練。本文說的不回避指不要消極回避。顯然,消極回避使正當需要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苦惱或痛苦,也會損害社會功能?;乇苡性S多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當事人可有各式各樣似是而非的理由,這里就不細說了。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回避( Avoidance) 是防御機制的初級階段,也就是一種不成熟( 因而不健康) 的防御,它可表現(xiàn)為否認( denial),并且限制和阻礙自我的成長。生活中不可能沒有困難和風險。失敗是成功前必經(jīng)的階段。這些道理簡明易懂。因此,回避意味著知行脫節(jié),也意味著只顧眼前而犧牲長遠。
3.2 不依賴
不依賴就是獨立自主精神:自己( 個人、私人) 的事必須自己處理,不推給別人,尤其是涉及感情和價值的取舍和選擇要由自己做決定,并且對自己的決定的后果負責,不怨天,不尤人。正是由于有人害怕困難和不愿承擔風險,這才依賴別人。各種生活細節(jié),升學擇校,選擇專業(yè),離家或出國深造,求職和找對象,等等,都由父母代作決定和代為操辦。顯然,父母過分保護和包辦代替是子女依賴心理的根源,這就涉及兩代人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換言之,依賴不健康,過分保護和包辦代替的父母心理也是不健康的。一個成年人,除非重殘或重病在身等特殊情況,首先必須養(yǎng)活自己?!翱欣献濉笔且粋€不健康的群體,主要是依賴心理作祟。依賴可以是物質(zhì)生活上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依賴的一種表現(xiàn)是,過分重視別人的評價,過分愛面子。過分爭強好勝而又特別輸不起也是依賴的一種表現(xiàn)。神經(jīng)癥病人抱怨別人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其實是對自尊一語真正含義的誤解。神經(jīng)癥病人心中的自尊實際上是“他尊心”,即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好評,得不到,精神就不能自持,要倒下去似的。自尊是對人性的尊重,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人,都具有人性的尊嚴。我們可以喜歡熊貓,卻談不上尊重熊貓,尊重跟保護、愛護不同。因此,自尊和尊重別人是直接相聯(lián)系著的,二者之間良性互動且互為因果。
非一人所能完成的事必須與別人合作。合作的前提是共同確定或大家同意的原則、目標和方法,并且共同努力、互相配合。合作精神是心理衛(wèi)生的一條底線,過分孤僻顯然不健康。這跟依賴性質(zhì)不同。
還有一件事要跟依賴劃清界線。阿基米德曾說,只要在地球以外給他一個支點,他就可以撬動地球。這是一個美妙的科學幻想。我們不妨借用一下。我們每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需要在本人以外有一個精神上的支點,這支點可以是另一個人、家庭或團體、終身的事業(yè)( 不僅僅是為了謀生) 或某種“副業(yè)”(職業(yè)以外的興趣愛好)。當然,有理想或信仰更好,但那不屬于底線而是更上一層樓。當我們把主要的情感資源投注在支點上時,我們便能使自己提高、升華。在日常生活中,這說的就是愛。每個健康人除了自己以外必須愛至少一個人。這里所說的愛不是“被愛的渴求”,更不是為了回報。至少愛一個人也是一條底線:除自己以外誰也不愛的人無疑是不健康的。
愛有很多積極的“副產(chǎn)品”:真心實意愛別人就不會自卑;理解別人內(nèi)心的體驗有助于自知之明;真誠地信任別人便不會出現(xiàn)無根據(jù)的猜疑;能堅持關懷、體貼別人就可以清除內(nèi)疚和后悔;能不求回報地作出奉獻的人不會有“好心得不到好報”的委屈心理,等等。
3.3 不自欺
按《現(xiàn)代漢語詞典》,“欺”字有二義:一為欺騙;二為欺負,如仗勢欺人,欺人太甚。本文不自欺也包含這兩個方面,就是既不要欺騙自己,也不要欺負自己。
不欺騙自己就是信守對自己的承諾,不要決而不行和行而不果或半途而廢。急于求成和好高騖遠跟自我欺騙密切相關。以鍛煉身體為例。制訂好了可行的計劃以后,就要按部就班,切實執(zhí)行,每周至少鍛煉5天。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不但達不到增強體質(zhì)的目的,還容易損傷自信心,以后做別的事也難以堅持。持之以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走向心理健康的一條康莊大道。
所謂自己欺負自己,主要指Horney 所說的“應該之暴虐”( tyranny of shoulds)。這種人實際上把所有的“應該”都當做“我能”“我必須”,這就無異于用“應該”強制自己做不喜歡甚至做不到的,也就是欺負自己、虐待自己。例如,“應該考上名牌大學”、“應該有份體面的工作”、“應該在各方面拔尖”,等等。經(jīng)常用過高的標準強求自己,過分爭強好勝,“跟自己過不去”,以致自我挫敗、自卑,把自己欺負得好苦。關鍵在于禁忌、戒律太多,個人權利意識薄弱。只要不妨礙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這就是個人權利意識。“應該”多而強烈,照例是父母少獎勵多苛求所致。我們應該明白:凡是超過發(fā)育水平的要求對孩子都是苛求。例如,3~4歲的孩子坐在高凳子上,兩腳不能著地就會經(jīng)常擺動,如果父母因此呵斥:“兩條腿老不安分,真煩人!”這就是苛求,因為幼童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還沒有發(fā)育到足以抑制過多運動的水平。又例如,中學生在陌生的社交場合表現(xiàn)害羞,不敢當眾發(fā)言,這是“成長中的煩惱”,相當普遍。父母不應指責而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他們逐步鍛煉、適應,相信他們會成功。
“應該之暴虐”的另一根源是望子成龍和愛挑孩子的“毛病”。父母的期望內(nèi)在化就成為孩子內(nèi)心的“應該”,而“毛病”就成了“不應該”?!褒垺币馕吨鲱惏屋?。孩子長大成“龍”的畢竟是少數(shù),大多數(shù)成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當然,既已成人,我們就必須從父母不良教養(yǎng)的陰影里走出來( 這就是成長)。按抱怨父母者的邏輯,我們的父母也同樣有理由抱怨他們的父母教養(yǎng)不良,這樣一代一代往上推,都對自己不負責任,就只好怪炎帝黃帝的不是了,那豈非笑話。
以上關于心理衛(wèi)生底線三方面的描述只是粗線條的,也不一定正確,更談不上全面。但事情總得有個開頭,除非你認為所謂底線根本沒有意義。果真如此,筆者也愿意聽取反對和批評的意見。心理衛(wèi)生底線字面上是新的提法,但其蘊含的理念卻并非全新。精神科流行病學調(diào)查確定“病例”和“非病例”的分界線就隱含著底線的意思,只是“無病”本身不具有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積極意義。
界定心理衛(wèi)生底線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隨便舉兩個例子作為討論的參考。Maslow 的“基本需要理論”說得很清楚: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xiàn)精神障礙,而充分滿足了以后不但可以免于精神障礙,還會走向發(fā)揮潛能的自我實現(xiàn)。這不就是底線這個意思么? 另一個例子是William 關于心理健康的觀點。他認為,在不妨礙別人滿足其正當需要的條件下滿足自己的需要叫做負責任( responsibility),這就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反之,在不妨礙別人滿足其正當需要的條件下自己便無法滿足需要而只能處于欲望壓抑狀態(tài),這就屬于神經(jīng)癥性的精神障礙;如果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要妨礙別人滿足需要甚至傷害別人的生存,那就是反社會性( antisocial) 了。
可見,心理衛(wèi)生底線對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很重要,同時也涉及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值得研究和討論。但愿能引起大家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