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有多重要,看名字就知道
太湖作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大到人們已經不關心它到底從哪里,如何形成?“太”,這個字便是大的意思,比如太陽、太后、太上老君。能把這個字給這個湖,已經說明了歷史上它的重要性。
太湖歷史上也稱為震澤、五湖。中國最古老的地理書《禹貢》中便有記載,“三江既入,震澤定底”。一度,中國“五湖四?!边@個成語中的五湖便曾專指太湖及其水系。上海灘的母親河吳淞江、松江和黃浦江皆是起源于太湖東南緣。所謂三江口,便是指這三條江交匯。
北至長江,南至浙江錢塘江水系,在中國長江入??诘拈L江三角洲范圍內,都可以說是太湖水系水網。經過幾千年來中國農耕民族辛勤耕作和運河、灌溉農業(yè)的疏浚,太湖及蘇南長江三角洲地帶,早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是蘇湖熟,天下足,中國財賦開始依仗于東南。
京杭大運河南下過了長江,一路走的便是太湖邊的水運路網。費孝通先生寫的《江村經濟》背景便是蘇南吳江水運路網邊,自己家鄉(xiāng)村莊的縮影。直到今天,以太湖為圓心,逆時針方向,分別有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和浙江湖州、嘉興等中國長三角最發(fā)達的城市。甚至,再外圍一些的鎮(zhèn)江、南京和杭州都可以算作是太湖水系的外圍城市。
目前,上海、蘇州和無錫等蘇南地區(qū),以及南京、杭州等地的常住人口一直在增長。在中國,未來能夠比肩珠三角大灣區(qū)的只能是太湖為核心的蘇、滬、浙三角地帶。而太湖恰恰是這個地帶的中心位置。
太湖的未來決定著長三角能走多遠,發(fā)展多大
太湖在很多人看來似乎就是個景觀價值而已。其實太湖的未來,水質潔凈與否,決定著長三角的未來發(fā)展能走多遠,能養(yǎng)活多少人口。如果長三角未來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去比肩東京城市群等全球其他城市群的發(fā)展活力時,太湖的環(huán)境和飲用水質,未來必須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
有些人可能認為長三角作為萬里長江的入??冢磥盹嬎粔虻脑?,長江里多的是,多建幾個水廠從長江里抽水不就完了?
事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暫且不說長江中上游,作為欠發(fā)達地區(qū)隨著污染的進一步嚴重,先污染再治理,勢必威脅著長江入海口的水質問題,僅僅長江水經過凈化轉化為飲用水便是一個極其耗費財力和腦力、時間的事情,與其如此,不如先不要去考慮蘇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急迫建言要建自己機場的問題,而是應該把太湖的水質問題盡早解決掉。提前防患于未然。
太湖從哪里來?太湖的水從哪里來?
雖然太湖至今還有著不能根除藍藻,一度引起無錫街頭純凈水荒的社會問題,以及太湖水系下游出現(xiàn)過的黃浦江死豬亂丟,黃浦江變珠江事件。至少,在近年來污染嚴重之前,太湖水系一直都是蘇南長三角地區(qū)的飲水水源地。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那就有一個疑問,太湖從哪里來,太湖的水從哪里來?有人會說,太湖靠近長江入???,隨著泥沙沖積成陸,太湖是從沿海邊潟湖演變而來,這個說法也對。幾千年以前,今天的上海灘還是一片汪洋。但是,即便是潟湖,太湖今天變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淡水湖,并滋養(yǎng)了中國東南富庶的蘇湖平原,其淡水難道是地下涌出的么?顯然不是。太湖不可能太湖之水天上來。
太湖其實原本有著自己獨立的水系和河道,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曾經是一條有自己發(fā)源地,入??诘拇蠼?。今天的太湖只是其中的中下游一段而已。
太湖的水,主要來源于“三山兩河”:三山分別是黃山、九華山和天目山。兩河則是青弋江(句溪)和苕溪。也就是說太湖的發(fā)源地是皖南和浙西北。
青弋江發(fā)源于皖南,九華山和黃山山系之間,主源在黃山北坡,一路東北流,先后形成了涇縣、蕪湖等城市。今天黃山北坡的太平湖,便是青弋江上源人工截留而成。當年新四軍皖南事變中被圍,便是在青弋江河谷,涇縣境內。
青弋江的南部支流,句溪,今天也叫水陽江,發(fā)源于天目山-昱嶺北坡,宣紙的故鄉(xiāng)宣城,中國漢代的丹陽郡所在,便在其上游之畔。
而太湖的另一來源,苕溪則是發(fā)源于太湖南部的天目山,有西苕溪和東苕溪之分。東西苕溪北流后,在太湖南岸的湖州合流,皆流入太湖水系。某種程度上,今天杭州北部的余杭都屬于東苕溪水系。也就是說,杭州城除了西湖是來源于靈隱寺等西南部低矮山脈之外,整個杭州北部都屬于苕溪(太湖)水系。
也就是從這個角度講,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西至九華山-黃山-天目山山系,東至長三角,都是太湖水系(青弋江-苕溪-太湖-黃浦江)。
在歷史上,太湖曾經發(fā)源于黃山腳下,一路東流,和長江并行,先后接納了句溪、苕溪等支流,形成了太湖,并繼續(xù)東下,通過太湖東岸的黃浦江、吳淞江一路入海。當時的太湖簡直可以稱之為是太河或者太江。
太河、太江(湖)怎么斷流了?
有人會有疑問,皖南青弋江、水陽江(句溪)明明是在今天蕪湖、馬鞍山北上入的長江,而且,青弋江和繼續(xù)往東的溧陽、溧水地區(qū),和太湖之間,都是石臼湖、固城湖和長蕩湖、滆湖等各個獨立存在的小湖泊。根本沒有河道!
是的,今天是這樣,但是歷史上卻不是如此。今天青弋江在安徽蕪湖以下,的確是單獨北上匯入長江。但是歷史上的故河道,正是由這些項鏈一般東西排列的湖泊組成。
信史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吳楚交戰(zhàn)中,吳國便已經開始利用陽羨(太湖)至鳩茲(青弋江)之間的河道運兵、運糧。而陽羨便是今天太湖西岸的宜興,鳩茲則是今天蕪湖縣古城的古稱。
直到今天,江蘇宜興的特產紫砂壺還多以“陽羨荊溪”,這一注入太湖的古河流命名
依傍青弋江-太湖水系,陽羨至鳩茲之間的東西運河是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歷史記載,早期的青弋江-太湖之間的水系,由于沒有人工疏浚,青弋江上源如果出現(xiàn)洪水,則給下游太湖地區(qū)帶來巨大的壓力。
基于此,唐末,割據(jù)江南東南,一度以宣城為據(jù)點的軍閥楊行密,出于灌溉和運兵運糧的考慮,在今天江蘇蘇南溧陽縣南部,修建了魯陽五堰(今天稱為東壩),對青弋江水系進行了截留、改造,使青弋江水系主干不再東流注入太湖,而是轉而西北和北部直接在當涂(今天馬鞍山)流入長江。
今天,溧陽縣和溧水縣等地區(qū)的固城湖、石臼湖,以及已經消失了的歷史大湖——丹陽湖,便是如此形成的。而東部的太湖便也成了一個沒有了青弋江上源,只剩下苕溪唯一源頭的獨立湖泊。
青弋江-魯陽五堰-荊溪百瀆-太湖,蘇南歷史灌溉水系
同時,在后世,隨著后人的不斷完善,青弋江和太湖之間的水系,在魯陽五堰的基礎上進一步得以利用:
一方面,青弋江的水系除了一部分直接北流長江,殺去了上源夏季洪峰的水勢,保障了東去太湖水源的穩(wěn)定。
另一方面,在魯陽五堰和今天的常州長蕩湖、滆湖之間,修筑運河,直接北上鎮(zhèn)江,入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合攏。從而避免了過去走長江水道采石磯等區(qū)域的險灘。運河將皖南蕪湖和鎮(zhèn)江、常州直接相連。
隨著魯陽五堰的修建,以及太湖西岸,宜興荊溪河道的修筑,太湖西部甚至出現(xiàn)了荊溪有上百瀆(人工水閘水門)的人工灌溉渠林立的局面,從而造就了歷史后世的蘇南萬畝良田的景象。
只是今天,上述水利工程已經不復存在。太湖西側,常州武進南部的滆湖、長蕩湖便是這一遺址遺跡。太湖也仿佛成了一個沒有上游、上源,缺乏活水循環(huán),自我潔凈能能力的死水湖泊。其實太湖藍藻的形成便是由于太湖自身由于富營養(yǎng)污水的長期排放,喪失自我潔凈能力的結果。
曾經潔凈的太湖,不僅沒有藍藻,還有著讓人神往的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
或許在古人看來,太湖根本不可能污染。只要把青弋江上源魯陽五堰利用好,夏季的過量洪水將通過五堰和丹陽三湖(丹陽湖、石臼湖和固城湖)分流到下游,直接入長江,剩下水量緩入太湖;下游,疏浚好吳淞江等入海河道,又不至于洪水郁積,今天江陰、昆水的入江河道便是這個功能;而中游便是要精密利用太湖西岸入湖主河道荊溪百瀆的水利灌溉設施,以水利利民。
從而,這就保障了太湖作為一個活水循環(huán)存在,農田灌溉、水運和人們飲用水潔凈三不誤。
歷史記載便有如是說法,“固五堰以清上源,浚三江(吳淞江、黃浦江等)以清下流,則太湖可保百年無事?!保ā蹲x史方輿紀要》)
挽救太湖水質,必須恢復青弋江-五堰-太湖水系
只是可惜的是,歷史上的經年戰(zhàn)亂,往往最先毀壞的便是農田水利設施。后世的歷史,隨著青弋江上,魯陽五堰、荊溪百瀆水利工程的荒廢,太湖也就變成了和皖南青弋江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的湖泊。
宋人單諤在吳中水利錄一書中曾感嘆:“(青弋江-太湖水系)自蕪湖、溧陽五堰達吳江,猶人一身。五堰為首,荊溪為咽,百瀆為心,震澤為腹……上接滆湖而運河有功,下達荊溪而震澤(太湖)無害,為宣(城)、潤(鎮(zhèn)江)、常(州)三州之深利者也。今日就湮塞,蓋水利之不講久矣?!保ā蹲x史方輿紀要》)
尤其是后世今天,雖然隨著太湖水質的下降,藍藻事件對周邊城市居民飲用水的困擾,太湖也在不斷需求引入長江水活水,作為解決方案。但是這其實是在本末倒置,南轅北轍。
與其費勁引入長江水注入太湖,不如恢復青弋江--五堰-太湖水系的活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將青弋江上源的太平湖再度引入太湖。恢復歷史上的青弋江-太湖水系。
這在現(xiàn)實中是有可能性的,而不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
首先,青弋江上源水源充沛。青弋江主源發(fā)源于九華山和黃山之間,黃山北坡腳下太平湖水庫等水源充沛,未來,通過水源地經濟補償,蘇南完全可以用財力上反哺皖南山區(qū)欠發(fā)達地區(qū),換取用水。
其次,青弋江-太湖河道雖然湮滅,但是河流故道上,蕪湖以下,固城湖、石臼湖、長蕩湖和滆湖,完全可以作為水源中樞地得以利用,將上述湖泊和太湖串聯(lián)起來,恢復舊河道。
再次,目前各省各地,甚至各縣鄉(xiāng)已經開始實施河段河長制,但由于青弋江至太湖分屬安徽、江蘇和浙江、上海四省各地市涉及幾十個縣,尤其亟待成立跨省域的協(xié)調機制。太湖水的問題,不能只靠蘇南和蘇滬兩省解決。而要四省長江經濟帶聯(lián)動。
太湖恢復青弋江古河道,上海人喝上黃山水不是夢想。
今天,當人們還在嘲笑和遲疑的時候,固城湖、長蕩湖的螃蟹都笑了。人家都冒充太湖、陽澄湖大閘蟹不知道多少年了。比較曾經同飲弋江水,我們都是太湖蟹,人難道還不如螃蟹智商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