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從城頭山古城遺址,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一激動就去了趟城頭山遺址,這個遺址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澧陽平原上,我知道澧縣,是因為首先知道這里有個超過6000年的古城遺址,堪稱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最早的、帶有城墻和護城河防御性城池。自從我學習考古學五年來,一直夢想看看城頭山,沒想到真的變成了現(xiàn)實。

這是城頭山遺址正式考古發(fā)掘前的航拍照片,清晰的護城河和城池內(nèi)的現(xiàn)代稻田和房子等小型建筑,這里需要說一句,即便是不懂考古的人看了這張照片,也會認為這里頭肯定不簡單、肯定有故事。

實際上,城頭山在上世紀70年代末剛剛被發(fā)現(xiàn)時,護城河并沒有這么完整,大部分護城河都被掩埋了,只有一小段還有水,根本看不到護城河的形狀,包括發(fā)現(xiàn)者澧縣文物部門曹傳松同志在內(nèi)的考古學家,起初沒有認為它是一個古城,而推測可能是一個楚國大墓。直到紅箭頭所示的探溝橫切了古城墻,才認為可能是一座古城,然后發(fā)現(xiàn)并清理出了護城河,才有了這樣的航拍圖。


城頭山博物館外墻很有特色,土黃色的外墻刻畫有水流沖刷的痕跡,一眼看去就知道她在訴說一個古城的滄桑歷史,右上角的15顆稻米印痕,表明了這里是人工栽培稻米的發(fā)源地之一。

說到野生稻和人工栽培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野生稻是自然脫粒,不宜采摘,想必甚至2萬多年前的古人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野生稻采摘過程中,慢慢發(fā)現(xiàn)了有些野生稻的稻米顆粒不是很容易脫落,可以拔起拿回去慢慢的手工脫粒,說不定又經(jīng)過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古人慢慢的發(fā)現(xiàn)這種不宜脫粒的稻谷再長出來的稻米還是不宜脫粒,于是人們就慢慢的學會了有意識、主動的去種植這樣的稻米,農(nóng)作物“育種”就這么在朦朧之中就算開始了,經(jīng)過考古學家的考古認定,這個過程發(fā)生在距今12000年左右甚至更早一些,這比從前考古學界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恨不能早了至少8000年。

到現(xiàn)在我們早已經(jīng)知道,人工栽培稻顆粒大、需要人工脫粒、產(chǎn)量高,當然從嚴肅的考古學角度看,研究這東西歷史的,不僅僅感官這么簡單,還有碳十四年代測定,那么如果年代太久,稻米嚴重碳化甚至完全不存在了,還怎么測定年代呢,科學還有辦法,就是散落在泥土中的植硅體呢。



博物館內(nèi)的城頭山古城模型,近似于圓形的城墻有三個城門,南門是陸路通道、東門是走船的、北門是取水的,各有分工。一個古代文化遺址,可能需要我們后人研究幾十年,甚至幾百年,隨便說一件事,就夠考古學家琢磨狠多年,比如城頭山這個古城,為什么沒有西門呢,是古人覺得沒有必要?還是當時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不允許?還是來自于西邊的強敵或者競爭部落比較強大?

這是一段城墻刨面,最右側的是第一期工程,那時候的城墻只有2-3米寬,不到2米高,距今6300年前后,隨后的大約1000年時間里,城墻向左(城內(nèi)方向),分為四期不斷的加高、加厚,說明了或許是澧陽平原人口不斷增多,部落之間爭斗與日俱增、或許是防止水患的需要。

那么問題又來了,擴建城墻為什么向內(nèi),而不是向外呢?或許早挖了護城河,把自己的地盤給限制住了,或者這個部落的族人比較gentleman、比較紳士,不愿跟其他的部落去競爭、去爭斗?也或許爭斗了,但是斗不過人家,只能筑城而居了...,遠古沒有文字真麻煩,讓我們后人撓破頭皮,有些事也想不明白。


在第一期城墻的下面,考古學家還清理出了一塊因為城墻修建而保留下來的古代遠古稻田,從地層的迭壓關系上,我們不懂考古學的人也知道,稻田的歷史肯定比城墻建設要早,而且我們還能想到,在城墻修建以前,城頭山古人的稻田面積是比較的大的,后來為什么舍棄了一部分稻田要修建城池呢?


這是一個保留下來的考古工地,我們仔細數(shù)了一下,紅框內(nèi)是一個很不錯的六室兩廳的豪華住所,白線是城里的兩條道路,目測一條道路至少3米寬、另一條也有2米多寬,無論是房子布局還是道路布局,都非常的規(guī)整、相交的都是直角,坐南朝北,這時候我靈機一動,對電力的朋友們講:瞧,城頭山在6000年那時候,就有發(fā)策部建設部了,大家伙一陣哈哈...。

還留下一個問題,那時候的古人為什么要規(guī)劃和建設3米寬的道路呢?


我這么喜歡玉器的人,當然不會放過欣賞城頭山玉器的這個機會,右上角的玉玦,看上去更像和田玉,這個作為耳飾的玉玦,雖然沒有比城頭山遺址還要早2000年、距今8000年的敖漢旗興隆洼遺址的玉玦做工更規(guī)整、更漂亮,但是出土于長江流域,也算是奇跡了。


這是一個陶器的蓋子,目測直徑有25厘米多,這么漂亮、周邊這么圓,我覺得那時候應該是用輪盤做的了,但是沒有看到有輪盤工具的出土。

在博物館我還親眼目睹了,在城頭山遺址的1000年延續(xù)期間,城頭山古人在陶器方面的進展,非常的明顯,早期的陶器,淘沙比較粗、燒制溫度也低一些;后期的陶器,明顯有白陶的特征、更加的漂亮、陶體表面更加的細膩、紋飾也更加的藝術性,甚至看到了一件小陶器,已經(jīng)接近于比城頭山遺址晚了一些的黃河下游山東龍山文化著名的蛋殼陶了。


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文字性刻符,這是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更多閱讀...


綜合城頭山遺址的考察,使我對中國考古學界達成共識的一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句話是: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城頭山旅游景區(qū)全景介紹
湖南發(fā)現(xiàn)一座古城,比良渚古城早千余年:上古南方比北方更發(fā)達?
《古城古國》城市之祖之世界最早的城
最早“單元房”價值幾何
0史前-遺址-城頭山遺址
蘇州百館(8)路過無數(shù)次相門城墻的你,可曾發(fā)現(xiàn)這個地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