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是生活中的常見疾病,發(fā)作時疼痛難忍,影響進食甚至睡眠。很多患者都認為口腔潰瘍是“上火了”,動輒服用清熱瀉火解毒之品,抑或選擇抗生素治療。尤其是年輕女性,越服瀉火解毒藥或抗生素口腔潰瘍發(fā)作越頻繁。
那么,口腔潰瘍真的都是“上火了”嗎?其實不然。
第二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恩寬教授認為,許多口腔潰瘍患者其癥狀雖然表現(xiàn)為潰瘍面周圍紅腫、灼熱等一派熱象,但全身多伴有乏力、畏寒肢冷、大便稀、小便清長、口干喜熱飲、脈沉細等陽虛之象,且病程多較長。
李恩寬根據(jù)鄭欽安先生“陰火理論”,從“陽氣虧虛、陽不潛陰、陰火上炎”出發(fā),采用“扶陽抑陰,引火歸元”之潛陽封髓丹加減治療, 取得良好療效。
病案舉例
劉某某,女,25歲。訴反復發(fā)作經(jīng)前潰瘍2年余,患者近兩年月經(jīng)前反復出現(xiàn)口腔潰瘍,疼痛隱隱,苦不堪言,伴四肢不溫,倦怠乏力,喜熱飲,經(jīng)中西藥物多次治療,極易反復。
參閱患者以往病歷,西藥以抗炎、抗病毒為主,中藥則以清熱解毒類為主,就診時見:口腔黏膜多處潰瘍,黃豆大小,周邊紅腫,有灼熱感,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沉細。
診斷:口糜,證屬陰盛陽虛,虛陽上浮。
治法:扶陽抑陰,引火歸元。
處方:以潛陽封髓丹加減治療:黃柏30克,砂仁20克,炙甘草10克,龜板20克,肉桂10克,附片10克(先煎),黃芪50克,當歸10克。
服藥7劑,自訴疼痛減輕,精神明顯好轉(zhuǎn),繼守方加減,續(xù)服調(diào)治2月而愈,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按:本例患者口腔潰瘍多年,多次治療,反復發(fā)作,就診時口腔潰瘍周邊紅腫有灼熱感,看似心火上炎,實則不然。
細問伴隨癥狀,患者四肢不溫,倦怠乏力,喜熱飲,結合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而潤,脈沉細,可知一派虛寒之象,毫無熱象可言,此即鄭慶安所謂之“陰火”,看似火熱之象,其實是真寒假熱。治宜扶陽抑陰,引火歸元,方以潛陽封髓丹加減。
方中砂仁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壯君火也;龜板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秘;黃柏味苦入心,稟天冬寒水之氣而入腎,色黃入脾,故為調(diào)和水火之樞紐;且砂仁納五臟之氣而歸腎,甘草調(diào)和上下又能伏火,黃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化陰;砂仁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陽,陰陽合化,交會中宮,則水火既濟。患者久病氣血虛衰,故輔以黃芪、當歸益氣養(yǎng)血。
全方共奏納氣歸腎、引火歸原,氣血雙補,陰陽并調(diào)之效,使得寒氣去,陽氣復,中氣得補,故疾病不復燃也。(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yī)院 何娟娟 李恩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