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詩詞中,“明月”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很多詩人、詞人的作品中,“明月”都是出現不止一次的題材。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酒、友是李白詩中最常見的元素,而且三者經常出現在一首詩中。《月下獨酌》共有四首,當時詩人在長安,處于官場失意之時,其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面對這樣的現實,他沒有沉淪,而是繼續(xù)追求自由,向往光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我們小學就學習過的詩,寫的是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xiāng)的感受。當時的李白26歲,住在揚州的旅舍,一個獨處他鄉(xiāng)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xiāng)的波瀾。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由詩題可知,當時詩人是應好友賈淳之請而作的,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那個年代沒有多少天文常識的古人而言是絕對的宇宙之謎。夜空中的明月高懸于何時?開篇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朗月行”,是樂府古題,但李白并沒有襲舊的內容,而是運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這是詩人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的新詩,描寫的是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著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這是一首懷古詩,是李白游覽姑蘇臺(在今蘇州姑蘇山上)時所作的,通過對姑蘇臺今昔變化的描寫,表達出對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人總是在不斷追求著自由自在,追求著超越解脫,但是這種渴望與追求常常難以實現,于是難免會陷入一種痛苦的境地,古今賢愚,莫不如此。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由詩題可知,這是李白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時寫的詩,當時的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古代以右為尊,故稱貶官為左遷)為龍標縣(今湖南省黔陽縣)尉,李白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這首詩。借明月抒發(fā)旅思懷遠,李白絕對是寫得最好的,在這首詩中,不僅只是托月寄情,而且還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可算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所以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這首詩是李白第一次離開蜀地時所作的,詩中詩人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字里行間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
我有萬古宅,嵩陽玉女峰。
長留一片月,掛在東溪松。
爾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歲晚或相訪,青天騎白龍。
詩題中的楊山人應該是李白早年“訪道”嵩山時結識的朋友,他還寫有一首《駕去溫泉后贈楊山人》,詩中有“待吾盡節(jié)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之句。所以這是一首送別詩,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在長安,這位友人要回嵩山了,李白撫今憶昔,感慨倍增,作詩以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