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終身學習之旅。
作者 | Yuki 編輯 | Vivi
最近一檔叫做《聲入人心》的綜藝節(jié)目悄悄火了起來。一群擁有偶像顏值的小哥哥們竟然齊齊來唱音樂劇和歌???這么“陽春白雪”的藝術會有收視率嗎?
抱著獵奇的心態(tài),我點開了一集,沒想到竟一口氣看到了最新一期,欣賞了各種各樣的舞臺:氣勢逼人的,深情的,輕松活潑的,不盡如人意的,精彩的,緊張的……這群還在讀書的小哥哥們全力以赴呈現出來的舞臺效果,居然打敗了同期的其他所有綜藝,成功吸引了我的眼球。
面對觀眾,沒有太多舞臺經驗的他們,每個人都展現出了最真實的一面,尤其是那份對舞臺的渴望。
雖然是“不淘汰”賽制,但是36位選手都要各憑本事爭取上臺的“公演”機會。對于大部分表演經驗少,還是在校學生的選手們來說,這個舞臺既是夢想,也意味著巨大的壓力。
可是,我們不免質疑,他們不是歌手、音樂劇演員嗎?難道也會怕上臺?
每次公共展示就焦慮得不行,并不是什么缺陷
蕾哈娜在2011年接受《時尚先生》采訪的時候說,每次演出前她都要喝一口摻了蘇打或者橙汁的酒來舒緩自己的緊張和焦慮;
阿黛爾曾坦言她害怕觀眾,有一次在阿姆斯特丹,她甚至害怕到從消防通道逃走,還曾經吐過幾次,“直到下臺我的神經都是緊張的”;
詹尼佛勞倫斯對E!News說,“我一直都很緊張,我從來沒有覺得我可以應付這種緊張”;
艾瑪·沃特森在聯合國發(fā)表那場著名的女權主義的演講前也緊張得要命,她對《嘉人英國》說:“我超級緊張,對我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想‘我要和這些人吃午飯嗎?還是我會被他們吃了?”
唱歌也好,演講也好,公共展示究竟有多恐怖?我們不妨來看一組調查數據。
2014年,有一項面向2000多名英國人的調查——“英國人最恐懼的事情是什么”顯示,高居前三名的分別是:高度、蛇、公共演講。在對公共演講的恐懼者中,又以年輕人居多。
美國Chapman大學也做了一項類似的調查,結果同樣顯示,美國人最恐懼的前三名是:公共演講,高度,爬行動物。對公共演講的恐懼躍然成為了第一位。
但事實上,害怕公共展示并不是缺陷,也不是簡單的“內向”問題,而是人之常情。每個孩子如果在面對自己的焦慮之前,可以首先正確看待這件事情,和自己和解,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對公共展示感到焦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之前無意中看到詹尼佛·勞倫斯的一個采訪,她說,站在觀眾面前就像把自己置于“仔細審視”之下,“觀眾很快不喜歡自己”的這個念頭是讓她時刻感到緊張和恐懼的原因。
我心中一亮,“自己的錯誤會被放大”,“觀眾不喜歡自己”,“很快被人替代” 這些擔心也是大部份學生們站在臺上時的“心結”吧。
我不禁回想了一下在《聲入人心》中,我個人比較喜歡的2個選手,而真正讓我感到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讓我在36個人當中,唯獨記住了他們呢?
一個抓眼球的開頭,演講已經成功了一半
記住翟李碩天是因為一首民國時期極具上海老歌風味的《我要你愛上我》,這個“外表魯智深,內心林黛玉”的山西大漢一開口就驚艷了三位評委和等候區(qū)的其他選手,還有電視機前做家務的我。
評委甚至以為他就是上海人,而尚雯婕更是對他這種“反差式”表演贊不絕口。
所以你看,一個抓眼球的開頭,已經成功了一半。
同樣的道理,在一個演講中,開頭可能只占30秒,但是這30秒里,如果你沒有成功吸引到觀眾的注意力,那你要么已經失去了你的觀眾,要么就是你后面說的內容會很快被忘記。
可別小看這短短的30秒,不少演講的孩子為了設計這開頭30秒,可是費盡心思。要設計一個“鉤子”,“鉤”住觀眾:既要有吸引力,又要講清楚你的題目 以及給觀眾一個聽你講下去的理由。
下面來點硬核干貨吧。我會以幾場經典的TED演講為例,分享幾種巧妙的開頭方式。
01
軼事類開頭
講故事是一種很親切的開頭方式。講一個自己的故事,拉近和觀眾的距離,或者為觀眾描述一個故事,將觀眾們帶入情節(jié)里,然后引出自己的觀點。
比如,Nita Farahan在做“當科技可以讀取我們的大腦,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的分享的時候,在一開始,她就講述了在1999年選舉過后,Iranian Green Movement引發(fā)的緊張局勢中,她在伊朗的家人不敢在電話中和她觸及相關話題,怕會招來恐怖的結果。
于是她開始引出真正的話題:“如果我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就好了”, “如果我可以呢?”, “如果伊朗政府可以呢?”更令人恐怖的是,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這項技術離我們并不遙遠了,那我們的思想自由和獨立該如何保護?
02
提問式開頭
向觀眾拋出一個問題是非常好的和觀眾互動的方式之一,可以問一個開放式問題,也可以反問。
比如,精神病學家Robert Waldinger在“匯報”一項長達75年的關于“幸福”的調查結果的時候,他用一個世紀問題——“我們這一生,什么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呢?如果我們現在要為未來的最好的自己做投資,我們會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投資在哪里呢? ”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引發(fā)觀眾的思考。
無獨有偶,神經學家Mehdi在介紹大腦在“專注”的時候是如何工作的時候,向觀眾拋出了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保持高度的專注力是很難的一件事情,是吧?”這種問題雖不需要 回答,但引發(fā)了觀眾思考的同時,又讓觀眾期待演講者接下來的答案。
03
笑話
幽默是冷場最好的解藥。沒有什么緊張,是一個笑話解決不了的,如果一個不行的話,就再來一個。而且,觀眾還會覺得你很親切,很真實。
比如,Luma Mufleh在得知自己要來TED演講的時候,跑去跟他的學生們分享這個消息,學生們很困惑,反復確認,“是你讓我們看的那個TED嗎?”,“是的”, “可是老師,那上面的人都很聰明啊”。她的這個自嘲式開場,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盡管相比其他演講者,他在臺上稍顯僵硬,但是因為這個笑話,觀眾的“挑剔”也卸下了防備。
不過提醒大家,講笑話要把握好“度”,笑話講得太多,觀眾容易不把你當真,演講變成了“講段子”,想要傳達的信息就失去了有效性。
04
引用
引用名人或者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可以很容易將自己想表達的思想傳遞給觀眾,讓大家處在同一個語境里。
比如,Mari在談論當今社會“strangeness”如何對我們有幫助的時候,就引用了“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句我們從小到大,從父母、朋友、老師各處聽來的 “常識”。這句話引起了一部分觀眾的共鳴,但也有人反對。但不管是哪一種,它都成功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在更多的情況下,演講者會將上述5種常見的方式結合,比如,用幽默的方式講述一個故事,用幽默的方式提問等等。
“以情動人”是更高級的說服技巧
還是說回《聲入人心》這個節(jié)目,其實舞臺上的每個選手,他們的先天優(yōu)勢和專業(yè)技巧都可圈可點,而在專業(yè)分難分伯仲的情況下,出品人們看的最多的就是“情感”了。
有音樂劇王子之稱的鄭云龍,簡直就是一個“行走的故事”,“一秒入戲” 并將觀眾快速帶入角色里的能力,讓其他選手嘆為觀止。這場一人分飾兩角的“請教”賽里,他更是在一首歌的時間內通過聲音變換和情感演繹展示了善惡之間的多次人格切換。
這段3分鐘的演出帶給評委如同看電影一般的震撼和感動,“用歌聲講故事”的能力和情感表達的準確性讓在座的出品人贊賞不已。而出品人之一的李盾也反復在臺上說:“沒有情感的聲音就是噪音?!?/strong>
一項關于大腦的研究報告顯示:沒有情感,就沒有記憶。所以,如果你想讓別人記住你,就善用你的“情感”。
演講,和歌唱一樣,是一門表演藝術,需要真情實感的投入。
首先,你要對你所講的東西有真情實感。
盡管一個好的演講由很多因素構成,但是激情是一個好的演講的核心。展現情感很重要,識別情感也很重要。
其次,識別觀眾的情緒。
對你的觀眾展開全面的分析,用5個“W”問自己:who, what, where, when, why。
演講的內容都是一樣的,為什么還要去在乎觀眾是誰呢?難道我們要根據觀眾的不同來改變演講內容嗎?當然不,內容的一致性很重要,但是傳達的方式卻可以有多種多樣。比如,你跟一群成年人講二戰(zhàn)的方式和跟一群兒童講二戰(zhàn)的方式肯定不一樣;如果你在午飯時間段做演講,可能就要適度縮短篇幅……這些都是通過了解觀眾對演講做的調整。
最后,讓情感和肢體語言相協調。
身體對緊張有最誠實的反應,不管你“表演”的是什么情緒,緊張的小動作總是很容易出賣你。戰(zhàn)勝這種生理緊張的唯一方法就是傳遞你的“真情實感”, 真切到肢體語言也不會出賣你。
說起來很神奇,掌握演講技巧的最好途徑其實在戲劇課堂上。
不妨以一個很簡單的戲劇課堂上的練習為例:
“請大家分別用開心的、興奮的、悲傷的、絕望的…情緒說出 ‘明天是星期天了’這句話”。
課上,同學們大體上會分為這樣幾種類型。一種是夸張式選手,捶胸頓足,倒地長嘯的馬海濤式表演; 一種是藏在人堆里,敷衍糊弄過去;一種是對這幾種情緒做出的反應都一模一樣;最后一種是,嘗試演繹每種不同的情緒,但是肢體展現出來的內容卻不明顯。
在這個練習中,首先訓練的是讓同學們識別自己的情緒。當快樂、悲傷、沮喪的情緒下,自己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聲音、呼吸分別都有什么變化;其次,觀察別人在不同的情緒下,會有什么樣的反應;最后,讓自己的肢體語言和情緒相協調,通過練習讓肢體在臺上達到一個舒適的展示狀態(tài)。
當觀眾沉浸在你的情緒中的時候,那些我們擔心被“放大”瑕疵,就變得無傷大雅了。
“練習!練習!唯有練習!”
村上春樹在談論他和馬拉松的關系的時候說 “盡管幾乎日日跑,跑了20年,但每次跑步時的心里狀態(tài)和最初的時候卻幾乎是一樣的。跑到35公里的時候依舊很痛苦。有些東西就是在一模一樣的反反復復中前進的?!?/p>
也許我們不一定會克服這種恐懼,但通過反復的練習,我們可以試著去習慣與恐懼和平共處。
暖心大使何炅說:“我覺得他們缺的真的不是努力的勁頭,他們缺的其實就是實操的經驗”。
Kevin上了XX的演講課,前不久參加了為期兩天的演講比賽。第一天的循環(huán)賽一共有4場,選手們要拿同一篇稿子講4遍。聽上去是一件不太難的事情,有不少同學甚至覺得這樣很無聊。
比賽前一分鐘還在走廊里對著墻練習的Kevin,第一場比賽出來后跟我說,“我中間忘詞了。這個裁判太嚴肅了,什么表情都沒有,看得我怪緊張的,搞得我說的比練習的時候快了很多?!?/p>
第二場比賽出來后,我問“這場講得怎么樣?”,Kevin說“這個裁判在我前面的那個選手講話的時候一直在笑,我有點分心” … 全天四場比賽都結束了,我問他“你覺得能進淘汰賽嗎?”,他說“我也不知道,不過后面兩場明顯好了很多,放松了很多,節(jié)奏也回來了,感覺還挺不錯的”。
而這種練習,其實只靠幾節(jié)課,一兩個學期的時間,是很難見到效果的。臺上的幾分鐘,背后是臺下持之以恒不間斷的練習。
Lora第一次的演講比賽,是在媽媽的“逼迫”下進行的。雖然在學習演講課程,但是Lora絲毫沒有上臺展示的欲望或者和別人競技的熱情。我還記得在教室門口一直表示拒絕的Lora終于情緒失控,在媽媽和教練的面前哭著說“我不想比賽”。
我沒有想到演講對她來說有那么大的壓力,有點心軟了,但是媽媽卻絲毫沒有動搖,還是堅定地給她報了名,送她去比賽了。那次的演講比賽,Lora以第6名的成績站上了領獎臺,然后就有了接下來一場又一場的比賽。
再然后,有一次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我聽見她和幾個也經常參賽的選手聊起賽場上的趣事,本來唯唯諾諾的她有了自己的圈子和小伙伴,這份“感覺良好”成為了她繼續(xù)挑戰(zhàn)的動力。
就像《聲入人心》中一位選手說的,“這真的是我的第一次,在舞臺上這么去演出,關鍵帶給我的感受太美好了,所以我有點貪心,我想要更多”,或許舞臺是會讓人上癮的。
而且舞臺的意義不是只有“拿獎”。有時,你需要一個舞臺,讓自己“站上去”直面自己的恐懼;有時,你需要一個舞臺,讓自己“感覺良好”,獲得繼續(xù)前進的動力。
演講課上也有孩子太注重結果,因為比賽的成績不如人意,受了很大的打擊。
但勝負總有時,套用《歌手》的踢館冠軍王晰,在《聲入人心》中“請教”失敗后采訪中說的一段話“其實結果對我們來說,重要也不重要。我覺得我們完成度還是挺高的,這個是我們非常欣慰的。結果就交給出品人,我們負責把歌唱好?!?/p>
“努力不一定成功”, 何老師說,“但如果不自信,不努力,成功來了你都接不住。” 聲音是有力量的,也許音樂劇需要天賦,但熱愛公共演講的你,只要努力,同樣也可以“聲入人心”。
基于此,我們想為廣大家長推薦英銳國際教育的公共演講課程。課程幫助在公共場合講話會緊張和害羞的學生敢于在公眾面前發(fā)言,克服緊張心理。教授學生了解常見的邏輯謬誤,有條理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言論進行批判性思考,成為更好的公共演講者。
近期,英銳就有公共演講等一系列課程的免費試聽課,歡迎大家掃碼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