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以下關(guān)于中藥材郁李仁的介紹內(nèi)容由諸多中醫(yī)藥網(wǎng)管理員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nèi)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郁李仁的參照,請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用藥。
- 【名稱】:
- 郁李仁
- 【英文名】:
- SEMEN PRUNI
- 【拼音】:
- Yù Lǐ Rén
- 【別名】:
- 郁子、郁里仁、李仁肉、郁李、英梅、爵李、白棣、雀李、車下李、山李、爵梅、樣藜、千金藤、秧李、穿心梅、
- 【藥材類別】:
- 根莖類
- 【性味】:
- 辛;苦甘;平;無毒。
①《本經(jīng)》:味酸,平。
②《別錄》: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
④《蜀本草》:甘酸。
- 【歸經(jīng)】:
- 入脾、大小腸經(jīng)。
①張元素:入脾經(jīng)氣分。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大腸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手陽明、手太陽經(jīng)。
④《本草新編》:入肝、膽二經(jīng)。
- 【入藥部分】:
- 薔薇科植物郁李、歐李、榆葉梅及長梗扁桃等的成熟種子。
- 【產(chǎn)地和分布】:
- 1. 郁李:生于向陽山坡,路旁或小灌木叢中。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東、浙江等地。
2. 歐李:生于海拔100~1800m的向陽山坡沙地,山地灌叢中或庭園栽培。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山東、河南。
3. 榆葉梅:生于山坡、溝旁灌木林中或林緣。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等地。
4. 長梗扁桃:生于向陽坡地及草原。分布于內(nèi)蒙古、寧夏。
- 【形態(tài)特征】:
- 郁李
落葉灌木,高1~1.5m。樹皮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縱條紋;幼枝黃棕色,光滑。葉互生;葉柄長2~3mm,被短柔毛,托葉2枚,線形,早落;葉片通常為長卵形或卵圓形,稀為卵狀披針形,長3~7cm,寬1.5~2.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缺刻狀尖銳重鋸齒,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脈上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花先葉開放或花葉同開,1~3朵簇生,花梗長5~10mm,有棱;萼筒陀螺形,長寬近相等,無毛,萼片橢圓形,比萼筒略長,先端圓鈍,邊有細齒;花瓣白色或粉紅色,倒卵狀橢圓形;雄蕊約32;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核果近球形,深紅色,直徑約1cm;核表面光滑?;ㄆ?月,果期7~8月。
歐李
落葉灌木,高0.4~1.5m。小枝灰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2~4mm,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托葉線形,長5~6mm,邊緣有腺體;葉片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2.5~5cm,寬1~2cm,中部以上最寬,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單鋸齒或重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無毛或被稀疏短柔毛?;ㄅc葉同時開放,單生或2~3朵簇生;花梗長5~10mm,被稀疏短柔毛;萼筒長寬近相等,外面被稀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圓形,先端急尖或圓鈍;花瓣白色或粉紅色,長圓形或倒卵形;雄蕊30~35;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核果成熟后近球形,紅色或紫紅色,直徑1.5~1.8cm;核表面除背部兩側(cè)外無棱紋?;ㄆ?~5月,果期6~10月。
榆葉梅
落葉灌木,稀小喬木,高2~3m。幼枝無毛或微被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5~10mm,被短柔毛;葉片寬橢圓形至倒卵形,長2~6cm,寬1.5~3cm,先端短漸尖,常3裂,基部寬楔形,上面被疏柔毛或無毛,下面被短柔毛,邊緣具粗鋸齒或重鋸齒?;?~2朵,腋生,先于葉開放,直徑2~3cm;花梗長4~8mm;萼筒寬鐘形,無毛或幼時微被毛;萼片5,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近先端疏生小鋸齒;花瓣5,粉紅色,近圓形或?qū)挼孤研危L6~10mm,先端圓鈍,有時微凹;雄蕊25~30,短于花瓣;子房密被短柔毛,花柱稍長于雄蕊。果實近球形,直徑1~1.8cm,先端具小尖頭,紅色,外被短柔毛;果肉薄,成熟時開裂;核近球形,具厚硬殼,兩側(cè)幾不壓扁,先端圓鈍,表面具不整齊的網(wǎng)紋。花期4~5月,果期5~7月。
長梗扁桃
本種與上種形態(tài)相似.但灌木較矮小,高僅1~2m;葉片先端常不分裂,邊緣具不整齊粗鋸齒;核寬卵形,先端具小突尖頭,表面平滑或稍有皺紋。花期5月,果期7~8月。種子卵形,長5-8mm,直徑3-5mm。大李仁:長6~10mm,直徑5~7mm。表面黃白色淺棕色,一端尖,另端鈍圓。尖端一側(cè)有線形種臍,圓端中央有深色合點,自合點處向上具多條縱向維管束脈紋。種皮薄,子葉乳白色,富油性。味微苦。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 【注意事項】:
- 陰虛液虧及孕婦慎服。忌牛、馬肉。
①《本草經(jīng)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輕用。
②《得配本草》:大便不實者禁用。
- 【郁李仁的功效與作用】:
- 潤燥滑腸;下氣利水。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腫;四肢浮腫;腳氣。用于津枯腸燥,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①《本經(jīng)》: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②《藥性論》:治腸中結(jié)氣,關(guān)格不通。
③《食療本草》:破癖氣,下四肢水。
④《日華子本草》: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⑤《珍珠囊》:破血潤燥。
⑥李杲:專治大腸氣滯,燥澀不通。
⑦《本草再新》:行水下氣,破血消腫,通關(guān)節(jié),治眼長翳。
- 【附方】:
- ①治風熱氣秘:郁李仁(去皮、尖,炒)、陳橘皮(去白,酒一盞煮干)、京三棱【炮制】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空心煎熟水調(diào)下。(《圣濟總錄》郁李仁散)
②治產(chǎn)后腸胃燥熱,大便秘澀:郁李仁(研如膏)、樸硝(研)各一兩,當歸(切、焙)、生干地黃(焙)各二兩。上四味,將二味粗搗篩,與別研者二味和勻。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未通更服。(《圣濟總錄》郁李仁飲)
③治腫滿小便不利:陳皮、郁李仁、檳榔,茯苓、白術(shù)各一兩,甘遂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湯下。(《世醫(yī)得效方》郁李仁散)
④治腳氣腫滿喘促,大小便澀:郁李仁半兩(去皮研),粳米三合,蜜一合,生姜汁一蜆殼。上先煮粥臨欲熟,入三味攪令勻,更煮令熟,空心食之。(《圣惠方》郁李仁粥)
⑤治水腫胸滿氣急:郁李仁(炒)、桑根白皮(炙銼),赤小豆(炒)各三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二兩,紫蘇一兩半,茅根(切)四兩。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三盎,煎至一盞,去渣溫服。(《圣濟總錄》郁李仁湯)
⑥治血分、氣血壅澀,腹脅脹悶,四肢浮腫,坐臥氣促:郁李仁、牽牛子各一兩,檳榔、干地黃各三分,桂、木香、青橘皮、延胡索各半兩。上為細末,食前溫酒調(diào)下二錢。(《雞蜂普濟方》郁李仁散)
⑦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爛嚼,以新汲水下之,飲溫湯尤妙;須臾痛止,卻煎薄荷鹽湯熱呷之。(姚和眾)
⑧治積年上氣,咳嗽不得臥:郁李仁一兩。用水一升,研如杏酪,去滓,煮令無辛氣,次下酥一棗許,同煮熱,放溫頓服之。(《圣濟總錄》郁李仁煎)
⑨治血汗:郁李仁研細,每服一錢匕,研鵝梨汁調(diào)下。(《圣濟總錄》如圣散)
(本文由中醫(yī)藥網(wǎng)整理或引用,內(nèi)容僅供參考,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謝謝合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