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劑》清熱劑
火府丹(《普濟本事方》)
[組成] 干地黃60克 木通 黃芩各30克(圖為木通)
[用法] 作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3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主治] 心經(jīng)熱淋證。證見小便澀痛,五淋。
[按語] ①本方證以小便澀痛,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
大黃黃連瀉心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0克 黃連5克(圖為大黃)
[用法] 開水浸漬取汁服,或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瀉熱消痞。
[主治] 邪熱結(jié)聚成痞。證見心下痞,按之濡,關(guān)上脈浮。
[按語]①本方以胃脘痞塞感,按之不硬,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有人認為應(yīng)有黃芩
,即從藥味上說是瀉心湯(三黃瀉心湯)。但從原書組成用法看,符合證候所需,無須牽強瀉心湯
。當(dāng)然,臨床上加入黃芩也是本方立法內(nèi)的問題,未曾不可。③本方用治胃熱嘔吐,熱毒痢疾。④
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細菌性痢疾。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組成] 黃連10克 阿膠9克 黃芩6克 雞子黃二枚 芍藥6克
[用法] 水煎二次,分別入蛋黃,攪動作二次溫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養(yǎng)陰,除煩安神。
[主治] 熱灼真陰,心火上亢心煩。證見心中煩,不得臥,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瀉心湯減大黃,加阿
膠、雞子黃、白芍而成。③本方用治心熱陰虧之失眠。④本方可用治神經(jīng)衰弱。
黃連阿膠丸(《普濟方》)
[組成] 黃連60克 赤茯苓60克 阿膠30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6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止血。
[主治] 肺經(jīng)有熱,咳嗽咯血。
[按語] ①本方以咳嗽,痰中帶血絲,口氣臭,舌紅,脈細靈敏為辨證要點。②本方清熱力大
而止血力小,因此只宜于少量出血者。③本方可用治支氣管擴張合并出血。
黃連解毒湯 (《外臺秘要》)
[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
[主治] 三焦熱盛。證見大熱,煩躁狂亂,譫語不眠,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實。
[按語]①本方證以大熱,煩擾,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純用苦寒瀉火解毒藥。苦能化
燥,以熱毒盛于氣分而津液未傷者為宜。③本方可用治燒傷、急性腹膜炎、敗血癥、膿毒血癥、急
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細菌性痢疾、肺炎。
退熱散 (《審視瑤函》)
[組成] 赤芍12克 黃連9克 木通9克 生地黃15克 梔子9克 黃芩9克 黃柏9克 丹皮9克 歸尾12克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瀉火解毒,涼血散結(jié)。
[主治] 火疳。證見眼常澀痛,羞明流淚,口苦咽干,紅苔黃。
[按語]①本方證以眼澀痛,羞明流淚,口苦咽干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傳染性結(jié)膜炎
,麥粒腫。
大黃湯 (《外臺秘要》)
[組成] 大黃5克 黃連5克 黃柏10克 梔子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瀉火解毒。
[主治] 天行。若已五、六日,大便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按語] ①本方證以壯熱,頭痛,四肢煩疼,便秘,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既有黃連解毒湯之意,也有大黃配梔子之清利泄熱之功,因此瀉火解津力強,而瀉下通便力弱。③天行,亦稱時行。泛指流行病、傳染病。本方證乃天行之屬熱者,亦與溫疫同。④本方可用治燒傷,急性腹膜炎,細菌性痢疾,敗血癥,膿毒血癥,急性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二圣丸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川連 黃柏各30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6,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止瀉。
[主治] 小兒泄瀉。證見腹瀉時發(fā)時止,久不愈而瀉下黃臭,羸瘦成疳。
[按語] ①本方證以泄瀉,瀉下色黃而氣臭,口氣亦臭,指紋紅紫滯,脈數(shù)為辯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成人泄瀉(藥量加倍)。
人中黃丸 (《張氏醫(yī)通》)
[組成] 大黃90克 黃芩 黃連各30克 人中黃 蒼術(shù) 桔梗 滑石各60克 人參30克 防風(fēng)30克 香附50克 神曲60克
[用法] 制小九,一次服10克,十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10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溫疫。證見用汗、下法熱退后,正氣稍虛,熱毒內(nèi)蘊,忽復(fù)壯熱,脈證皆虛,不能更用攻下者。
[按語] 本方證見溫廢經(jīng)治熱退后復(fù)壯熱,口干渴,頭痛,脈數(shù)重取無力為辨證要點。
羚羊飲(《醫(yī)宗金鑒》)
[組成] 羚羊角3克 知母 黃芩 桔梗 柴胡 梔子各5克 茺蔚子10克 玄參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瀉肺,退翳明目。
[主治] 肝肺之熱,上沖于眼,致生赤膜,胬肉攀睛。證見氣輪上生赤膜一片,垂至風(fēng)輪,下復(fù)瞳人,痛癢流淚,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氣輪上生赤膜一片,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凝脂翳,因于肝膽火熾者。③本方可用治化膿性角膜炎。
明目羊肝丸 (《景岳全書》)
[組成] 黃連9克 菊花 龍膽草 石決明 人參 當(dāng)歸 熟地 枸杞子 麥冬 牛膝 青鹽 黃柏 柴胡防風(fēng)羌活各24克 肉桂12克 羊肝一具
[用法]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各1/6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養(yǎng)肝明目,疏風(fēng)清熱。
[主治]肝虛風(fēng)熱,冷淚赤澀,內(nèi)外障眼。
[按語]①本方證以迎風(fēng)則淚出,或無時溢淚,淚液清稀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為肝陰血虛,風(fēng)熱乘之,肝開竅于目,以肝補肝,故用羊肝一藥以養(yǎng)肝明目。③本方可用治淚溢癥。
黑參湯(《銀海精微》)
[組成] 黑參(玄參) 黃芩 生地黃 赤芍 菊花 青葙子 白蒺藜各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滋陰,祛風(fēng)明目。
[主治] 肝經(jīng)風(fēng)熱攻目見云霧移睛、視瞻昏渺。證見眼見黑花,或如蚊蠅飛舞,或如蛛絲飄拂。
[按語] ①本方證以眼見黑花,或蚊蠅飛舞,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玻璃體混濁、中心性視網(wǎng)膜脈絡(luò)膜炎、慢性視神經(jīng)炎。
柴胡梔子散(《證治準繩》)
[組成] 柴胡 山梔子 丹皮各6克 川芎 芍藥 茯苓各4克 白術(shù) 甘草 當(dāng)歸 牛蒡子各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疏肝,健脾和營。
[主治] 肝膽郁熱見耳瘡。證見耳內(nèi)作癢生瘡,或膿水淋淳,或胸乳間作痛,寒熱往來,脈弦數(shù)。
[按語] 本方證以耳內(nèi)作癢生瘡,寒熱往來,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
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桑白皮15克 地骨皮15克 粳米1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瀉肺清熱,平喘止咳。
[主治] 肺熱咳嗽。證見咳嗽,甚則氣急,皮膚蒸熱,日晡尤甚,舌質(zhì)紅,苔黃,脈細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皮膚蒸熱,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小兒肺門結(jié)核(仍配合使用特效藥)。
梔連清肺飲(《癥因脈治》)
[組成] 山梔10克 川連5克 桔梗10克 甘草5克 杏仁10克 天花粉15克 黃芩10克 薄荷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瀉火,宣肺止咳。
[主治] 邪熱傷肺之咳嗽。證見咳嗽氣逆,痰稠色黃,或帶血腥臭,面赤潮紅,夜臥不寧,咽喉干痛,舌質(zhì)紅,脈洪大。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痰黃稠,舌質(zhì)紅,脈洪大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支氣管擴張合并出血。
射干消毒飲(《張氏醫(yī)通》)
[組成] 射干 玄參 連翹 荊芥 牛蒡子各10克 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主治] 肺胃熱重,外為風(fēng)邪所襲,不能盡達于表之麻疹。證見麻疹,咳嗽頻作,咽喉腫痛,脈浮數(shù)。
[按語] 本方證以麻疹初透,咳嗽,咽喉腫痛,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
清肺解毒湯(《治疹經(jīng)驗良方》)
[組成] 黃芩6克 陳皮6克 麥冬12克 貝母9克 赤芍12克 蜜桑白皮 甘草各3克 黃連4克 蒲公英18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平喘,瀉火解毒。
[主治] 麻疹后期,熱毒入肺。證見喘急咳嗽,胸膈脹滿,煩躁悶亂,狂言譫語,甚或手足支搖者。
[按語] ①本方證以麻疹后期見咳喘,煩躁,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麻疹合并肺炎。
清咽抑火湯(《壽世保元》)
[組成] 連翹9克 黃芩6克 梔子6克 薄荷5克 桔梗10克 防風(fēng) 樸硝 黃連 黃柏 知母 牛蒡子 大黃各5克 玄參10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利咽,瀉火解毒。
[主治] 肺胃熱毒熏蒸咽喉腫痛。證見咽喉腫痛,痰涎壅盛,大便不通。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咽喉腫痛,大便不通,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涼膈散(去竹葉)合黃連解毒湯,再加清熱利咽藥而成。③本方可用治急性扁桃體炎、急性牙根尖膿腫、口腔潰瘍。
清咽利膈散(《古今醫(yī)鑒》)
[組成] 連翹 黃芩 甘草 桔梗 荊芥 防風(fēng) 梔子 薄荷 銀花 黃連 牛蒡子各5克 玄參10克 大黃 樸硝各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咽利膈,瀉火解毒。
[主治] 內(nèi)有積熱見咽喉腫痛等。證見咽喉腫痛,痰涎壅盛,乳蛾,喉痹,喉痛,重舌,木舌,或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jié)。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咽喉腫痛,失音,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亦用治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炎。
清熱瀉脾散(《醫(yī)宗金鑒》)
[組成] 山梔子3克 石膏5克 黃連1克 生地5克 黃芩3克 赤苓5克 燈芯3扎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心熱,瀉脾火。
[主治] 小兒心脾蘊熱,患鵝口瘡。證見口舌生滿白悄,面赤唇紅,煩躁不寧,舌尖紅赤,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黃,指紋紫滯。
[按語] ①本方證以口舌生滿白悄,煩躁,指紋紫滯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小兒或成人牙疳,亦宜于成人心脾蘊熱,口舌生瘡以及牙癰、牙痛。③本方可用治牙槽膿腫、牙周炎。
清胃散(《蘭室秘藏》)
[組成] 當(dāng)歸身3克 生地黃3克 牡丹皮5克 川黃連5克 升麻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經(jīng)積熱,上攻口齒。證見牙痛不可忍,痛引頭面,頭脹而熱,喜寒惡熱,或見牙齦潰爛,口氣熱而臭,口舌干燥,舌紅苔黃,脈滑大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牙痛,口氣熱而臭,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用火牙痛,以及小兒重顎(上顎痛)、重齦。③本方可用治三叉神經(jīng)痛、口腔炎、牙周炎。
清胃瀉火湯(《壽世保元》)
[組成] 連翹 桔梗 黃連 黃芩 梔子 干葛各3克 玄參 升麻 生地各5克 薄荷2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胃瀉火。
[主治] 心胃之火上攻見口舌生瘡。證見口舌生瘡腫痛,咽喉、牙齒、耳面腫痛。
[按語] ①本方以口舌生瘡腫痛,口氣熱而臭,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三叉神經(jīng)痛、口腔炎、牙周炎。
清熱解郁湯(《古今醫(yī)鑒》)
[組成] 山梔子9克 枳殼6克 川芎6克 黃連4克 陳皮5克 蒼術(shù)4克 香附6克 干姜3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郁。
[主治] 胃脘痛。證見胃脘刺痛,痛熱急迫,煩躁易怒,泛酸嘈雜,胸悶腹脹,口干口苦,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胃脘刺痛,胸悶腹脹,苔黃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潰瘍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
清金降火湯(《古今醫(yī)鑒》)
[組成] 陳皮 半夏 茯苓 桔梗 枳殼 川貝 前胡 杏仁 黃芩 石膏 瓜蔞仁各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降火,化痰止咳。
[主治] 肺胃火郁見咳喘。證見咳喘痰少,咽喉不利,痰黃而稠,面部色赤,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痰黃稠,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氣管炎。
清金解毒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組成] 知母 玄參 牛蒡子 貝母 乳香 沒藥 生黃芪 甘草各9克 三七末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解毒,止咳化痰。
[主治] 肺癰將成或已成,證見咳嗽吐膿血者。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吐膿血,口氣腥臭,舌質(zhì)紅,脈數(shù)而虛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乳香、沒藥原用量偏大,可減為3克。③本方可用治肺膿。
清金寧肺丸(《醫(yī)宗金鑒》)
[組成] 黃芩 陳皮 茯苓 桔梗 貝母 人參各6克 麥冬 地骨皮 銀柴胡 川芎 白芍 胡黃連各6克 五味子 天冬 生地 熟地 歸身 白術(shù)各3克 甘草6克
[用法] 蜜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1/3用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主治] 肺痛 滯后,余邪未清,正氣已虛。證見咳嗽不止,膿痰不盡,形氣虛羸,或午后微熱,或夜有盜汗,或胸脅隱痛。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吐腥臭痰,舌苔黃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之瓜瓣,《圣惠方》、《本草逢源》、《張氏醫(yī)通》謂即“甜瓜子”,后人用冬瓜子。③本方用治咳嗽因于肺熱者。④本方可用治肺膿瘍、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
楷權(quán)清肺散(《外科大成》)
[組成] 枇杷葉 桑白皮各6克 黃連 黃柏各3克 人參 甘草各1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瀉火。
[主治] 肺熱熏蒸,熱毒郁于面部肌膚,致患肺風(fēng)粉刺。證見顏面及胸背部發(fā)生丘疹,周圍色紅,挑破擠壓有白色粉狀糊汁。
[按語] ①本方證以顏色面,胸背發(fā)生丘疹,擠出米碎樣物質(zhì)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酒皶鼻。
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 葦莖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0克 桃仁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化痰,祛瘀排膿。
[主治] 肺癰。證見發(fā)熱,咳吐腥臭痰,或膿血,胸中隱隱作痛,咳時尤甚,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吐腥臭痰,舌苔黃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之瓜瓣,《圣惠方》、《本草逢源》、《張氏醫(yī)通》謂即“甜瓜子”,后人用冬瓜子。③本方用治咳嗽因于肺熱者。④本方可用治肺膿瘍、大葉性肺炎、支氣管炎。
黃芩清肺飲(《外科正宗》)
[組成] 川芎 當(dāng)歸 赤芍 防風(fēng) 生地 干葛根 天花粉 連翹 紅花各6克 黃芩10克 薄荷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疏風(fēng),涼血和營。
[主治] 肺風(fēng)粉刺,酒皶鼻,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fā)腫者。
[按語] ①本方證以顏面,胸背發(fā)生丘疹,擠米碎樣物質(zhì)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肺熱血瘀混合型酒皶鼻。
退赤散(《審視瑤函》)
[組成] 桑白皮15克 丹皮 黃芩 桔梗 瓜蔞仁麥各10克 天花粉15克 赤芍藥 歸尾 甘草各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養(yǎng)陰,涼血散瘀。
[主治] 肺經(jīng)有火,血熱妄行,目絡(luò)血溢。證見白睛上下左右或片狀或點狀出血。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白睛見點,片狀出血,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流行性結(jié)膜炎。
除風(fēng)清脾飲(《審視瑤函》)
[組成] 陳皮6克 連翹9克 防風(fēng)9克 知母9克 玄明粉6克 黃芩6克 玄參9克 黃連6克 荊芥穗6克 大黃6克 桔梗9克 生地黃12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疏風(fēng)清脾。
[主治] 沙眼。證見雙眼澀癢,羞明流淚,眵淚膠粘,舌制裁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眼睛澀癢,眵淚膠粘,大便干硬,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針眼。③本方可用治麥粒腫、瞼緣炎。
附子瀉心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9克 黃連5克 黃芩5克 附子5克
[用法] 水煎附子取汁半碗,用開水半碗乘開時浸漬三黃,和汁服?;蛞运宥巫鞫畏蝗辗?劑。
[功效] 泄熱消痞,扶陽固表。
[主治] 表陽虛,邪熱內(nèi)陷,結(jié)于心下之痞癥。證見心下疼痛,痞滿,心煩,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背惡寒,汗自出,苔黃,脈數(shù)而無力。
[按語] ①本方證以心下痞滿,心煩,背惡寒,汗自出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
瀉黃散(《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藿香葉7克 山梔子1克 石膏5克 甘草10克 防風(fēng)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瀉脾中伏火。
[主治] 脾熱型舌。
[按語] ①本方證以時時弄舌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之重用防風(fēng),爭論殊多,而重用甘草為防風(fēng)的3/4,卻未有爭議。本方原治小兒弄舌,弄舌狀屬風(fēng)性,防風(fēng)祛風(fēng),能疏肝理脾,土中瀉木,取其升陽之性,散脾中伏火,故名瀉黃散(又名瀉脾散),非瀉胃散也?!夺t(yī)方集解》之言極是。張山雷《小兒藥證直訣箋正》之責(zé)汪昂是太過了!
玉女煎(《景岳全書》)
[組成] 石膏15克 熟地黃2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胃滋陰。
[主治] 胃熱陰虛牙痛。證見頭痛牙痛,或牙衄,煩熱口干渴,舌紅,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頭痛牙痛,煩熱干渴,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口腔炎、舌炎、牙周炎、糖尿病。
竹茹石膏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 法夏12克 赤茯苓15克 陳皮10克 竹茹5克 生甘草5克 石膏30克 生姜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2和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和中。
[主治] 嘔吐。證見麻疹火邪內(nèi)迫,胃氣沖逆,嘔吐不止。
[按語] ①本方證以嘔吐甚,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溫膽湯加(石膏)減(枳實、大棗)。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
冬地三黃湯(《溫病條辨》)
[組成] 麥冬10克 玄參5克 細生地5克 黃連1克 黃柏1克 黃芩1克 銀花露半酒杯(沖)(或銀花10克) 生甘草5克 葦根汁半酒杯(沖)(或葦根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養(yǎng)陰生津,清熱瀉火。
[主治] 陽明溫病,邪熱傷陰。證見發(fā)熱,口渴,無汗,小便不利,舌質(zhì)紅,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原文有"以小便得利為度",說明本方藥性清利。
黃連散(《太平圣惠方》)
[組成] 黃連3克(為末) 生地黃汁60克(或生地黃25克) 生栝蔞汁60克(或天花粉20克 ) 牛乳60克(用鮮牛奶,或用奶粉10克溶)
[用法] 上用三葉汗相和,每服60克,不計時候,調(diào)下黃連末1克,一日服三次;或以水煎黃連得半碗和其他藥汁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瀉火,養(yǎng)陰生津。
[主治] 心胃熱盛,肺陰耗傷,致成消渴。證見煩渴多飲,口干舌燥,大便如常,小便頻多,舌邊滿面春風(fēng)紅,脈洪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煩渴多飲,小便頻多,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糖尿病。
竹茹石膏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 法夏12克 赤茯苓15克 陳皮10克 竹茹5克 生甘草5克 石膏30克 生姜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2和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和中。
[主治] 嘔吐。證見麻疹火邪內(nèi)迫,胃氣沖逆,嘔吐不止。
[按語] ①本方證以嘔吐甚,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溫膽湯加(石膏)減(枳實、大棗)。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腸胃炎。
冬地三黃湯(《溫病條辨》)
[組成] 麥冬10克 玄參5克 細生地5克 黃連1克 黃柏1克 黃芩1克 銀花露半酒杯(沖)(或銀花10克) 生甘草5克 葦根汁半酒杯(沖)(或葦根1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養(yǎng)陰生津,清熱瀉火。
[主治] 陽明溫病,邪熱傷陰。證見發(fā)熱,口渴,無汗,小便不利,舌質(zhì)紅,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原文有“以小便得利為度”,說明本方藥性清利。
黃芩湯(《傷寒論》)
[組成] 黃芩9克 芍藥6克 炙甘草6克 大棗4枚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 里熱泄瀉。證見身熱不惡寒,泄瀉,腹痛,口苦,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發(fā)熱,泄瀉,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亦治痢疾,但劑量宜大。原書治“下利”似指泄瀉,因原文后半段與“若嘔者”一起談,似為今之急性腸胃胃炎。③本方亦治急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白頭翁湯 (《傷寒論》)
[組成] 白頭翁9克 秦皮12克 黃連12克 黃柏12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 痢疾。證見腹痛,便膿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門灼熱,口渴欲飲,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以便膿血,腹痛,里急后重,口渴欲飲,苔黃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眼目郁熱,赤腫陣痛,風(fēng)淚不止者。又熏洗劑亦效”(《類聚方廣義》),以及“治腸風(fēng)下血,妙不可言”(《漢藥神效》)。③本方可用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清熱導(dǎo)滯湯(《醫(yī)宗金鑒》)
[組成] 山楂 厚樸 生甘草 枳殼 檳榔 黃芩 連翹 牛蒡子各5克 當(dāng)歸 青皮各3克 白芍l0克黃連5克
[用法] 求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解毒,消積導(dǎo)滯。
[主治] 麻疹熱毒未解,移于大腸之痢疾。證見下痢腹痛,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
[按語] ①本方證以下痢赤白,腹痛,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亦用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
清炎化毒湯 (《醫(yī)醇媵義》)
[組成] 黃連4克 黃芩5克 大黃12克 銀花10克 甘草5克 花粉12克 木通6克 青皮5克 當(dāng)歸5克 赤芍6克 淡竹葉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解毒,行氣和血。
[主治] 熱毒內(nèi)盛痢疾。證見下痢膿血,晝夜不休,口渴,腹痛,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下痢膿血,腹痛,口渴,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內(nèi)具三黃瀉心湯。③本方可用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
犀角湯 (《外臺秘要·小品方》)
[組成] 黃柏9克 黃芩9克 白頭翁10克 黃連9克 當(dāng)歸6克 牡蠣45克 犀角3克 艾葉3克 石榴皮9克 桑寄生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涼血解毒,清腸止痢。
[主治]熱毒深入血分,下角膿血。證見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有壯熱。
[按語] ①本方證以下痢,腹痛,發(fā)熱,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箔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洗肝明目散 (《增補萬病回春》)
[組成] 當(dāng)歸尾 川芍 赤芍 生地黃 黃連 黃芩 梔子 石膏 連翹 防風(fēng) 荊芥 薄荷 羌活 蔓荊子 菊花 白蒺藜 草決明 桔梗 甘草各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止痛。
[主治] 風(fēng)熱犯目,赤腫疼痛。
[按語] ①本方證以驟起兩眼赤腫疼痛,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暴風(fēng)客熱,天行赤眼。③本方可用治急性卡他性結(jié)膜炎、假膜性結(jié)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天行赤眼暴翳、流行性角結(jié)膜炎。
涼血地黃湯 (《外科正宗》)
[組成] 生地l0克 黃連10克 當(dāng)歸10克 梔子10克 玄參10克 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3劑。
[功效]涼血瀉火。
[主治]血證(心經(jīng)火盛,逼血外溢;或肝經(jīng)怒火郁結(jié),血痣出血甚者)。
[按語] ①本方證以血證,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潰瘍病合并出血。
清腸飲 (《辯證錄》)
[組成] 金銀花30克 當(dāng)歸20克 地榆10克 麥冬10克 玄參10克 生甘草3克 薏仁5克 黃芩2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腸解毒,和血養(yǎng)陰。
[主治]腸癰。證見腹中痛甚,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
[按語] ①本方以右少腹痛甚,右足屈而不伸,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木方可用治急性闌尾炎。
梔子丸 (《外臺秘要·小品方》)
[組成] 梔子仁6克 黃連3克 炙黃薜2克 礬石2克 大棗8枚
[用法] 蜜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1/2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澀腸止痢。
[主治] 小兒熱痢不止。
[按語]①本方以下痢腹痛,口渴,指紋紫滯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成人熱痢,劑量加倍。③本方用治小兒疫毒痢。④本方可用治細菌性痢疾。
先期湯 (《證治準繩》)
[組成] 生地 當(dāng)歸 白芍各6克 黃柏 知母各3克 黃芩 黃連 川芎 阿膠珠 艾葉 香附 炙甘草各2克
[用法〕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清熱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 月經(jīng)不調(diào)。證見月經(jīng)先期,色紫量多,心煩口渴。
[按語] ①本方證以月經(jīng)先期,心煩,口渴,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膠艾湯合黃連解毒湯(去梔子)加知母、香附。③本方用治衄血之因血熱者。
二母寧嗽湯(《古今醫(yī)鑒》)
[組成] 知母 貝母各5克 黃芩 梔子仁各4克 生石膏6克 桑白皮 茯苓 瓜蔞仁 陳皮各3克 枳實2克 五味子2克 生甘草2克 生姜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止咳。
[主治] 因傷酒食,胃火上炎,沖逼肺金,咳嗽吐痰,經(jīng)句不愈。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痰黃稠,氣促,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支氣管炎。
十全苦寒救補湯 (《戴北曠溫?zé)嵴摗?
[組成] 生石膏24克 黃芩 知母各18克 大黃 芒硝 黃連各9克 犀角6克 厚樸3克 枳實5克 黃柏2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瀉火,解毒,通便。
[主治] 熱盛體臭,不省人事,苔黑。
[按語] ①本方證以壯熱不退,神昏,口渴,大便秘結(jié),苔焦黑,脈沉伏數(shù)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大承氣湯、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缺梔子)、白虎湯(缺粳米 甘草)復(fù)合加犀角。③本方可用治乙型腦炎等熱性病過程中的高熱昏迷大便不通者。
石膏瀉白散 (《癥因脈治》)
[組成] 石膏25克 知母10克 桑白皮15克 地骨皮10克 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生津,瀉肺止咳。
[主治] 燥火傷肺,咳嗽氣喘。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氣喘,痰稠,發(fā)熱,口渴,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白虎湯合瀉白散減粳米。③本方亦可用治文氣管炎、支氣管肺炎。
十寶丹(《疫喉淺論》)
[組成] 牛黃 貝母 馬勃各6克 珍珠10克 冰片1克 人指甲 硼砂各8克 青魚膽 煅人中白 琥珀各9克
[用法] 為細末,取少許吹咽喉處,一日吹4次。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疫喉腫痛色紅;爛喉痧證;痘疹后牙疳;楊梅毒結(jié)咽喉。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咽喉腫痛,色紅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咽旁膿腫、急性咽炎、牙周炎等。
升麻芷菖湯 (《審視瑤函》)
[組成] 升麻10克 白芷5克 葛根20克 薄荷10克 石膏20克 陳皮10克 川芎5克 炒半夏l0克 甘草5克 生姜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生津,止痛。
[主治] 陽明經(jīng)頭風(fēng)頭痛。證見頭痛,身熱口渴,舌紅,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前額頭痛連眼眶,口渴,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鼻炎、鼻竇炎。
石膏知母湯 (《癥因脈治》)
[組成] 石膏30克 知母12克 桔梗10克 桑白皮20克 地骨皮10克 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生津,瀉防止咳。
[主治] 傷暑咳嗽,身熱引飲,內(nèi)熱煩躁。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氣喘,痰稠,胸悶,發(fā)熱,口渴,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類石膏瀉白散。③本方可用治支氣管肺炎、支氣管炎。
升麻黃連湯 (《壽世保元》)
[組成] 升麻5克 葛根10克 白芍5克 川芎2克 荊芥 薄荷各5克 蒼術(shù)3克 甘草 黃連各3克 黃芩5克 犀角2克 白芷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疏風(fēng)解肌。
[主治] 陽明經(jīng)風(fēng)熱見頭痛。證見頭痛,面熱。
[按語] ①本方證以頭痛,面頰熱,肢酸軟倦怠,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
化圣通帶湯 (《瘍醫(yī)大全》)
[組成] 銀花 蒲公英各30克 天花粉 白芥子各15克 白芍 通草 炒梔子 茯苓各9克 柴胡6克 熟 附子 木通各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疏肝消腫。
[主治] 男子乳房忽然壅腫如婦人之狀,捫之疼痛欲死,經(jīng)久不愈。
[按語] ①本方證以男子乳房突見腫痛甚,捫之灼熱,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按乳腺炎治療,不然“經(jīng)久不愈”。不能等到“經(jīng)久不愈”才用此方。③本方可用治急性乳腺炎。
宣明丸 (《證治準繩》)
[組成] 赤芍 當(dāng)歸 大黃 黃芩 生地 黃連 川芎 薄荷各5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食后米湯送下。亦可水煎二次作于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瀉火。
[主治] 眼內(nèi)血灌瞳神,赤脈澀痛,火熱上壅。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白睛赤脈,眼澀痛,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內(nèi)具三黃瀉心湯。②本方證亦治眼球挫傷引起的血絡(luò)破損的血灌瞳神。
瀉肝黃芩散 (《太平圣惠方》)
[組成] 黃芩5克 大黃3克 赤茯苓5克 炙甘草3克 枳殼3克 細辛2克 草決明5克 羚羊角屑1克 竹葉10克
[用法] 水煎三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瀉肝,解毒。
[主治] 肝氣壅實。證見眼目赤痛,四肢煩悶。
[按語] ①本方證以兩限白晴,紅赤疼痛,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慢性結(jié)膜炎。
瀉熱黃連湯 (《丹溪心法》)
[組成] 黃連5克 黃芩5克 龍膽草5克 生地黃10克 柴胡5克 升麻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眼暴發(fā)赤腫疼痛。
[按語] ①本方證以兩眼突然紅腫疼痛,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卡他性結(jié)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jié)膜炎、假膜性結(jié)膜炎。
瀉熱梔子煎 (《外臺秘要》)
[組成] 梔子10克 香豉5克 竹茹5克 大青葉陳皮10克 赤蜜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各入蜜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除煩。
[主治] 膽府實熱,精神不守。
[按語] ①本方證以心胸?zé)?,躁擾不寧,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內(nèi)具梔子豉湯。③本方可用治神經(jīng)衰弱。
黃芩利膈丸 (《蘭室秘藏》)
[組成] 生黃芩 炒黃芩各20克 半夏 澤瀉各10克 天南星 枳殼 陳皮各6克 白術(shù)4克 白礬1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各半量而其中黃芩1/4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二劑。
[功效] 清熱利隔,行氣祛痰。
[主治] 胸中壅熱,膈上有痰。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痰稠,胸腸悶熱,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闐癇。③本方亦可用治氣管炎、精神分裂癥、癔病。
黃芩瀉白散 (《癥因脈治》)
[組成] 黃芩9克 桑白皮12克 地骨皮12克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瀉肺。
[主治] 肺火旺咳嗽,木火刑金,及肺熱引起的小便不利。
[按語] ①本方證以咳嗽,痰少而稠,胸協(xié)痛,小便短赤,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支氣管炎。
黃芩瀉肺湯 (《張氏醫(yī)通》)
[組成] 黃芩 大黃 連翹 焦梔子 杏仁 枳殼 桔梗 薄荷 甘草各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瀉肺通便。
[主治] 肺熱喘嗽,里實便秘。
[按語] 本方證以咳喘,痰稠大便于硬,口干渴,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乃涼膈散加減。③本方可用治急性支氣管炎。
清上明目丸 (《增補萬病回春》)
[組成] 歸尾 川芎各6克 生地 黃連 黃芩 大黃 黃柏 連翹 桔梗 薄荷 防風(fēng) 荊芥 羌活 獨活 白芷菊花 草決明 木賊 甘草各5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疏風(fēng)清熱,止痛。
[主治] 風(fēng)熱眼疾,腫痛。
[按語] ①本方證以兩限驟起紅腫,澀痛,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結(jié)膜炎。
竹瀝湯 (《備急千金要方》)
[組成] 竹瀝10克 麥冬12克 黃芩12克 茯苓18克 防風(fēng)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心祛痰。
[主治] 妊娠心煩。證見妊娠心胸?zé)?,頭暈心悸,胸脘滿悶,惡心嘔吐,苔黃而膩,脈滑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妊娠心煩,惡心嘔吐,心悸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胃熱嘔吐。
香連丸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黃連40克(加入?yún)擒镙?0克同炒令赤,去吳茱萸)木香10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5克,一日服3次;亦可以上藥各1/4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行氣,止痛。
[主治] 下痢時發(fā)時止,日久不愈,腹痛。飲食減少,舌質(zhì)紅,苔膩,脈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痢疾反復(fù)發(fā)作,腹痛,舌質(zhì)紅,苔膩,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胃腸炎。
辛夷清肺飲 (《醫(yī)宗金鑒》)
[組成] 辛夷花12克 生甘草6 石膏30克 知母9克 梔子9克 黃芩9克 枇杷葉9克 升麻6克 百合15克 麥冬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宣氣,散結(jié)通竅。
[主治] 鼻息肉。證見持續(xù)性鼻塞,嗅覺減退,鼻涕增多,頭昏,頭痛,鼻息肉,不痛,可移動,表面光滑,色灰白或淡紅。
[按語] ①本方以鼻腔內(nèi)息肉,持續(xù)性鼻塞,并見頭痛,舌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氣管炎。
瀉腦湯 (《審視瑤函》)
[組成] 防風(fēng)9克 車前子9克 木通9克 茺蔚子9克 茯苓15克 大黃9克 玄參12克 玄明粉9克 桔梗9克 黃芩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祛風(fēng),清熱解毒。
[主治] 真睛破損。證見受傷眼疼痛,羞明,流淚,胞瞼痙攣,視力障礙,惡寒,發(fā)熱,惡心嘔吐,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受傷眼疼痛,羞明,惡心嘔吐,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是由于銳器引起的眼珠穿孔傷或因猛烈的鈍力撞擊擠壓而造成的眼珠外壁破裂傷,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外傷眼疾。③本方可用治急性胃炎。
少陰甘桔湯 (《醫(yī)宗金鑒》)
[組成] 桔梗6克 甘草3克 川芎3克 黃芩5克 陳皮3克 玄參6克 柴胡5克 羌活3克 升麻3克 蔥白3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除腐。
[主治] 小兒口糜。證見小兒口腔粘膜潰爛,可延及咽喉,吮乳不便,拒食,或進食時啼哭,發(fā)熱,食欲不振,日輕夜重。指紋紫滯。
[按語] ①本方證以小兒口腔粘膜潰爛,指紋紫滯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成人口腔潰瘍,加倍劑量。
經(jīng)效散 (《審視瑤函》)
[組成] 柴胡9克 犀角6克(另燉) 赤芍12克 當(dāng)歸尾12克 大黃9克 連翹9克 甘草梢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3劑。
[功效] 清肝泄熱,活血化瘀。
[主治] 外傷內(nèi)障。證見眼部受銳器樹傷或鈍器擊傷,或頭部遭受劇烈震擊,致睛珠受傷,發(fā)生混濁。
[按語] ①本方證以眼部因受傷而發(fā)生混濁,視力緩降,舌質(zhì)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撞擊傷目。
抑陽酒連散 (《審視瑤函》)
[組成] 獨活6克 生地黃15克 黃柏6克 防已6克 知母9克 蔓荊子9克 前胡9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生甘草3克 防風(fēng)6克 梔子6克 黃芩6克 寒水石10克 黃連6克 白酒少許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入白酒少許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疏風(fēng)。
[主治] 瞳神緊小癥。證見眼珠墜痛,羞明流淚,赤澀難睜,舌紅,苔薄,脈浮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眼珠墜痛,羞明,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證為瞳神緊小癥的急性發(fā)作時。②本方可用治虹膜睫狀體炎。
新制柴連湯 (《眼科纂要》)
[組成] 柴胡9克 黃芩9克 黃連6克 赤芍12克 蔓荊子12克 梔子6克 龍膽草6克 木通9克 甘草6克 荊芥6克 防風(fēng)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疏風(fēng)。
[主治] 聚星障。證見黑睛上出現(xiàn)細小星點,胞腫疼痛,赤澀流淚,抱輪紅赤。
[按語] ①本方證以黑睛上出現(xiàn)細小星點,胞腫疼痛,赤澀流淚,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角膜炎。
清肺飲 (廣州中醫(yī)學(xué)院陳漢章)
[組成] 白花蛇舌草30克 黃芩12克 魚腥草30克 桑白皮15克 菊花10克 枇把葉10克 白蒺藜12克 白蘚皮12克 苦參10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肺熱,散風(fēng)毒。
[主治] 皮膚病之由于肺熱者。
[按語] ①本方證以面部皮膚瘙癢,丘疹,紅斑,舌邊尖稍紅,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痤瘡、脂溢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
清肝明目湯 (廣州中醫(yī)學(xué)院詹前賢)
[組成] 夏枯草15克 密蒙花15克 杭菊12克 柴胡10克 綿茵陳12克 白蘚皮12克 木賊15克 蟬衣10克 赤芍15克 郁金12克 生地黃20克 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解郁,退翳明目。
[主治] 聚星障,反復(fù)發(fā)作。證見除眼部見證外,還有口微干苦,舌質(zhì)稍紅或偏暗,苔白厚或微黃膩,脈弦滑。
[按語] 本方證以抱輪紅赤,黑睛上灰白色翳障間有潰損點,久治不退,澀痛流淚,羞明,視力障礙,口干口苦,脈弦滑為辨證要點。
綠風(fēng)羚羊飲 (《醫(yī)宗金鑒》)
[組成] 黑參(玄參)10克 防風(fēng)9克 茯苓12克 知母9克 黃芩9克 細辛6克 桔梗9克 羚羊角尖3克(另燉) 車前子12克 大黃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瀉火。
[主治] 綠風(fēng)內(nèi)障。證見目珠脹痛連眶,頭額,鼻頰,瞳神氣色濁而不清,散大呈淡綠色,視力急降昏蒙,惡心嘔吐,小便赤澀,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目珠脹痛連眶、頭額、鼻頰、瞳神是淡綠色,視力急降,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原發(fā)性青光眼。
止漏湯 (《湖北中醫(yī)雜志》)
[組成] 冬桑葉30克 白芍30克 生黃芪30克 田三七8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平肝,益氣止血。
[主治] 崩漏(月經(jīng)過多,子宮功能性出血)。證見陰道出血,量多,顏色鮮紅,心煩易怒,頭暈,身倦,口干苦而渴,尿黃,便秘,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無力。
[按語] 本方證以崩漏,色鮮紅,心煩易怒,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無力為辨證要點。
消毒飲 (《中醫(yī)雜志》)
[組成] 柴胡10克 夏枯草15克 鉤藤30克(后下) 板藍根30克 大青葉15克 薄荷10克(后下)蟬退10克 赤芍15克 蒲公英15克 菊花15克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熱,解熱毒,疏風(fēng)明目。
[主治]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證見眼痛羞明,流淚異物感,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本方證以眼赤痛,羞明,流淚,異物感為辨證要點。
五汁一枝煎
[組成] 鮮生地汁40毫升 鮮茅根汁 鮮生藕汁 鮮淡竹瀝各20毫升 鮮生姜汁2毫升 紫蘇6克
[用法] 先煎紫蘇取湯,和入五汁,重{火敦}溫服?;蛞陨纤幰来蝿┝繛?0克、10克、10克、10克、3克、6克,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心包,養(yǎng)陰血。
[主治] 心包邪熱郁蒸,心血虧虛之虛煩。證見心煩,躁擾不安,心中不舒,間吐粘涎,呻吟錯語,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心煩,吐粘涎,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神經(jīng)衰弱。
二陰煎
[組成] 生地 麥冬各9克 棗仁6克 甘草3克 玄參5克 黃連6克 茯苓9克 木通5克
[用法] 水煎二次分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心養(yǎng)陰,寧神。
[主治] 驚煩。證見驚狂失志,多言多笑,鼓怒無常,煩熱;或瘡瘍,疹毒,失血。
[按語] ①本方證以煩熱,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精神分裂癥,神經(jīng)衰弱。
伏蠻煎
[組成] 生地 麥冬 芍藥 石菖蒲 石斛 丹皮 茯神各6克 陳皮3克 木通 知母各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心滋水,安神開竅。
[主治] 狂證。證見狂病已久,水不制火,心腎微虛,肝郁氣郁,神志失常,狂勢漸減,精神疲憊,時而煩躁,形瘦面紅,舌質(zhì)紅而偏嫩,脈弦細。
[按語] ①本方證以狂病已久,精神疲憊,舌質(zhì)紅而偏嫩,脈弦細為辨證要點。②本方亦可用治精神分裂癥,神經(jīng)衰弱。
清心湯
[組成] 黃連 連翹 生地各5克 山梔子6克 黃芩3克 歸尾9克 黃柏 丹皮 甘草 川芎 赤芍 甘菊各2克 燈心草1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主治] 心經(jīng)熱盛,迫血妄行,發(fā)為斑疹。證見斑疹,而或赤或紫,煩躁不寧,口渴,舌紅,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斑疹,煩躁,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再加減而成。③火牙衄,牙齦浮腫疼痛,瘡癤。
鎮(zhèn)逆湯
[組成] 生赭石18克 青黛6克 清半夏9克 杭芍藥12克 龍膽草9克 吳茱萸3克 生姜6克 臺參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膽降胃,鎮(zhèn)逆止嘔。
[主治] 胃氣上逆,膽火上沖嘔吐。證見惡心嘔吐,口苦,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嘔吐,口苦,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幽門梗阻、急性膽囊炎。
左金丸
[組成] 黃連60克 吳茱萸10克
[用法] 制小丸,一次服3克,一日服3次,開水送服;或以上藥各1/10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溫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瀉肝火,降逆止嘔。
[主治] 肝胃火旺脅痛、嘔吐。證見脅肋及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嘈雜,噯氣,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脅痛,吞酸,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黃連與吳茱萸之劑量比例宜按原方6比1。如服藥后仍有胸口灼熱感覺,約經(jīng)半小時后自然消失者,屬藥物一時性刺激,不用作處理,仍效。③本方可用治急慢性胃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
清肝達郁湯
[組成] 焦山梔9克 白芍5克 當(dāng)歸3克 柴胡2克 丹皮6克 炙甘草2克 廣橘白3克 薄荷2克 菊花5克 青橘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疏肝解郁,清熱瀉火。
[主治] 肝氣郁結(jié)化火脅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證見胸滿脅痛,或兼腹?jié)M而痛,性情暴躁,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月經(jīng)先期,或寒熱往來,口苦,苔薄黃,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脅痛,胸滿,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為丹梔逍遙散加減而成。③本方亦為調(diào)經(jīng)的常用方;④本方可用治輸卵管炎。
羚羊角飲
[組成] 羚羊角3克 梔子仁 葵子各10克 青葙子 紅花 麥冬 大青葉 大黃各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瀉熱,利尿通淋。
[主治] 下焦邪熱蘊甚致血淋。證見小便血淋,結(jié)熱澀痛,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厚,脈弦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小便血色澀痛,大便干硬,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
柴胡清肝飲
[組成] 柴胡10克 青皮5克 枳殼10克 山梔子10克 木通10克 鉤藤15克 蘇梗10克 黃芩10克 知母10克 甘草5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瀉火,行氣。
[主治] 肝膽火郁。證見滿腹刺痛,攻注脅肋,口渴身熱,煩躁不寐,小便黃赤,不吐不瀉,苔薄黃,脈躁疾。
[按語] ①本方證以脅肋刺痛,煩躁,小便黃,脈弦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肋間神經(jīng)痛,肋骨軟骨炎,神經(jīng)衰弱。
瀉青丸
[組成] 當(dāng)歸12克 龍腦(冰片) 川芎 山梔子仁 大黃 羌活 防風(fēng)各10克
[用法] 蜜丸小丸,一次服10克,一日服3次;或以上藥1/2量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肝瀉火。
[主治] 肝經(jīng)郁熱。證見目赤腫痛,煩躁易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脈洪實。熱盛抽搐以及小兒急驚風(fēng)。
[按語] ①本方證以目赤腫痛,煩躁,尿赤便秘,脈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用治聚星障,花翳白陷,蟹睛證,風(fēng)輪赤豆,逆經(jīng)目赤等屬肝經(jīng)郁火者。
當(dāng)歸龍薈丸
[組成] 當(dāng)歸 龍膽草 梔子 黃連 黃芩 黃柏各60克 大黃 青黛 蘆薈各15克木香9克 麝香3克
[用法] 蜜制小丸,一次服10克,每日3次,生姜湯下。
[功效] 清肝膽實熱,攻下通便
[主治] 肝膽實火。證見頭痛面赤,目赤目腫,耳聾耳鳴,胸脅疼痛,便秘尿赤,躁擾不安,甚或抽搐,譫語發(fā)狂,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
[按語] ①本方證以頭痛面赤,便秘尿赤,苔黃,脈弦為辨證要點。②本方藥物由瀉心湯、黃連解毒湯、香連丸合方加味而成。③本方可用治細菌性痢疾、中毒性痢疾。
聰耳蘆薈丸(《雜病源流犀燭》)
[組成] 熟大黃 蘆薈 青黛 柴胡各30克,一日服3次。
[用法] 神曲糊為丸,每次服10克,一日服3次。
[功效] 清肝瀉火。
[按語] ①本方證以耳內(nèi)蟬鳴,口苦,苔黃,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由高血壓引起的耳鳴。
蘆薈消疳飲(《外科正宗》)
[組成] 蘆薈 銀柴胡 胡黃連 川黃連 牛蒡子 玄參 桔梗 柴胡 梔子各3克 石膏10克 薄荷2克羚羊角 甘草 升麻各2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涼肝清胃,瀉火解毒。
[主治] 小兒肝胃積熱上攻見牙疳。證見牙齦腐爛,氣味極臭,身熱氣粗,甚則穿腮破唇。
[按語] ①本方證以牙齦腐爛,其氣臭,氣熱,氣粗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倍量,用治成人牙齦腐爛、口腔潰。
三石湯
[組成] 飛滑石9克 生石膏15克 寒水石9克 杏仁9克 竹茹6克 銀花9克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6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 清熱利濕,宣通三焦。
[主治] 暑溫彌漫三焦,邪在氣分。證見身熱汗出,面赤,小便短少而黃,舌質(zhì)紅,苔黃滑,脈滑數(shù)。
[按語] ①本方證以夏天身熱,汗出,小便短黃,舌苔黃滑,脈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中暑、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
杏仁滑石湯
[組成] 杏仁9克 滑石9克 黃芩6克 橘紅1.5克 黃連3克 郁金6克 通草3克 厚樸6克 半夏9克
[用法] 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劑。
[功效]苦辛通降,清利三焦?jié)駸帷?div style="height:15px;">
【古籍論】本方是治療表證未除,里證較急,乃表里兩解,下中之和劑。邪在少陽,表證仍在,故用柴胡、黃芩,來解在表之熱。熱在陽明,里又成實,故用大黃、枳實,來開在里之結(jié)。嘔由胃氣上逆,用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嘔。痛因于急,和芍藥、大棗,以緩急止痛。表解里和,各證自愈。
【古籍論】本方是治療表證未解,因誤用下藥而造成的協(xié)熱下利之劑。因表證尚在,所以主用葛根,以解肌表之邪,表解則里和。熱若已內(nèi)陷,故輔以用芩、連,來清里熱,熱清則利止。甘草緩急和中,以調(diào)胃氣。表解里和,而利自止,汗自收,喘自平。
[組成] 獨活6克 生地黃15克 黃柏6克 防已6克 知母9克 蔓荊子9克 前胡9克 羌活6克 白芷6克 生甘草3克 防風(fēng)6克 梔子6克 黃芩6克 寒水石10克 黃連6克 白酒少許。
[按語] ①本方證以發(fā)熱,四肢煩熱,口渴欲飲,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②本方可用治產(chǎn)后發(fā)熱(產(chǎn)后感染)、急性盆腔炎。